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
文丨会发光的暹罗
编辑丨会发光的暹罗
前言
2013年,挪威和中国船厂达成合作,然而他们却突然变卦,导致我国船厂损失20亿元!
如今12年过去,这家船厂现状如何?挪威又是否为此付出了代价?
大船海工的国际化雄心
进入21世纪,中国制造在全球越来越重要,但造船业却遇到技术难题,利润也不高。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下,中国造船企业面临生存压力,需要尽快突破困境。
造船业需要大量资金,建造周期长,现金流风险大,因此企业决策必须非常谨慎。为了突破欧美国家的技术封锁,争取更多高价值订单,大船海工积极寻找国际伙伴。挪威船王弗雷德里克森的出现,似乎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弗雷德里克森在航运界很有名气,他的Seadrill公司拥有大量钻井船和平台,个人财富惊人。与这样的行业领头羊合作,不仅能带来大量订单,还能提高大船海工的国际声誉,扩大市场,并获得与世界顶尖技术交流学习的机会。
大船海工接下了为Seadrill公司建造八座海上钻井平台的订单,这对经验丰富的他们来说,原本应该很容易完成。
然而,这份合作协议里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定金比例成了关键。为了赢得订单,大船海工在与欧美等国的竞争中,常常在成本和服务上做出妥协。这种策略在国内或许有效,但可能被国际对手抓住,成为自身的弱点。
造船业有个规矩,通常要先付三成甚至一半的钱做定金,这样船厂才能保证资金够用,也能降低风险。但为了拿下这笔130亿人民币的大生意,大船海工决定打破常规,只收一成也就是13亿的定金。
这其中的风险,稍微懂行的人都能看出来,剩下的钱需要大船海工自己想办法。一旦对方不履行合同,大船海工可能损失惨重,甚至破产倒闭。
大船海工内部也不是没有反对意见,但最终,大家还是觉得弗雷德里克森这个人靠谱,加上对合作前景的期待,这才决定冒险一搏。
他们觉得能和船王合作,本身就是个大机遇,就算赚得不多,也能提高公司在国际上的名气,对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正是因为这种急切的心情,他们在谈合同的时候没注意一些重要的地方,给挪威公司后来违约留下了隐患。
实际上,挪威公司在谈判的时候就有点高高在上,暗示着他们不着急合作,这本来应该让大船海工警觉起来。
但是,大船海工反而把这当成大公司的一种“范儿”,更加放松了警惕。
挪威船王的毁约风暴
未来五年,大船海工全身心投入钻井平台的建造工作,大家都铆足了劲,想借此机会向全球展示中国制造的实力。项目推进非常顺利,甚至可能提前完成。
然而,挪威公司却显得十分平静,很少派人来进行现场检查和验收,这与大船海工积极主动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反差。
他们的这种“淡定”表现,着实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双方的合作态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大船海工没有足够重视这种不同寻常的举动,反而觉得挪威公司信任中国企业,或者认为这是大公司稳重的表现。
实际上,挪威公司一开始就打算放弃这个项目,根本不在乎钻井平台的进展情况。他们的真正目标不是这些平台,而是想利用合同中的漏洞来实现其他目的。
大船海工为了项目开展,前期已经投入了超过30亿元人民币,资金周转开始出现困难。五年后,眼看6座钻井平台就要完工,合作的挪威公司突然变脸,单方面宣布终止合同,并且态度强硬地要求大船海工“自己去看合同”。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大船海工傻了眼,仔细研究合同后才发现,当初为了争取订单忽略了很多细节,这些细节现在成了对方毁约的“挡箭牌”。
原来合同中隐藏着一个条款,赋予挪威公司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单方面终止合同的权利,而且几乎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更让人无力的是,合同里还写明,所有争端都要拿到挪威去仲裁。这样一来,就算大船海工觉得合同有问题,也很难在明显帮着挪威公司的仲裁机构那里得到公正的判断。
这个条款其实就是让大船海工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相当于把他们放在砧板上,任人宰割一样。
这种规定让大船海工非常被动,几乎没有办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了弥补亏损,大船海工只能忍痛降价出售已经完工的钻井平台,积极寻找买家。他们联系了很多潜在客户,希望能尽快脱手。
但因为现在市场不太景气,对钻井平台的需求不高,而且这种设备比较特殊,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买主。
更糟糕的是,有些国家和公司还想趁机压价,想用更低的价格买走这些平台,这让大船海工的情况更加艰难。他们真的是雪上加霜。
大船海工花费了大量心血,但最终没能成功。没有公司愿意接收那些海洋平台。至此,大船海工的欠款超过了20亿人民币,已经无力偿还。
由于资金周转完全停滞,大船海工的情况非常危险,几乎到了要倒闭的地步。
挪威船王的历史与逻辑
挪威船王毁约并非意外,实为一场早有预谋的计划,背后原因错综复杂,不只是油价下跌、市场不景气那么简单。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弗雷德里克森一直奉行唯利是图的商业策略,总想方设法钻合同空子,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获取最大利益,全然不顾合作伙伴的损失。
早些年,他就用类似的手段坑过乌克兰,诱骗他们拆毁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可见其一贯的行事作风。
他假扮成想买航母拆解废钢的买家,以此诱使乌克兰放弃继续建造航母的想法。随后,他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买下这些废钢。更糟糕的是,交易后期他竟然违约,这给乌克兰的造船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打击。
几乎同时,韩国大宇造船也遭遇了弗雷德里克森的类似手段。他先用高价订单和少量定金引诱大宇造船,博取信任。
随后,大宇造船陷入困境直至破产,弗雷德里克森则趁机低价收购其资产。更为甚者,弗雷德里克森还通过关联公司发起诉讼,进一步榨取大宇公司剩余的价值。
中国船厂的涅槃重生
面对高达20亿的巨额亏损和破产的风险,大船海工没有选择放弃。他们积极自救,寻求新的出路,争取能够摆脱困境。
在国家的大力帮助下,他们采取了多种方法,力求渡过这个难关。他们充分利用保险理赔获得的资金,尽可能弥补之前的损失。
同时,他们还将部分项目转让给其他公司,以便集中力量恢复最关键的业务生产。为了保证公司正常运营,大船海工接手了一些盈利空间大、风险相对可控的项目,比如制造两座自升式钻井平台、两艘乙烷运输船和加注船。
这些项目有助于维持公司的现金流稳定,并且可以保障技术团队的稳定性和专业水平。通过承接这些项目,大船海工可以确保公司有足够的资金周转,同时避免技术人才流失,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大船海工从这次失败中认真吸取教训,意识到国际合作务必更谨慎,要强化风险意识,严审合同条款,避免风险,坚决抵制不公平的霸王条款。
他们开始重视培养专业的法律人才,提升合同审核和风险评估能力,避免重蹈覆辙。
此外,大船海工还加大了科技创新投入,力求提升核心竞争力,开发更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产品,例如深水钻井平台、液化天然气船等,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2025年,弗雷德里克森再次想找中国船厂合作,但这次中国企业学聪明了。他们要求更高的预付款,合同条款也更加严谨,避免重蹈覆辙,这体现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合作中的进步。
中国企业不再只看重所谓的“国际名声”,更重视合同细节,保护自身权益,不再盲目接受西方标准。
最终,大船海工经历了破产重组,浴火重生,逐渐恢复实力,与同样被坑过的韩国大宇相比,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和发展潜力。
大船海工的重新崛起,是中国制造业面对国际竞争永不放弃的真实写照,象征着中国工业的坚韧。
这反映了中国企业即便身处困境,也能凭借自身力量实现进步和发展的强大能力,大船海工的例子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
这充分证明了中国企业不畏挑战、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值得其他中国企业学习。大船海工的案例就像中国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交的一笔“学费”,意义深刻。它提醒我们,参与国际合作时,机会和风险并存,需要保持警惕。
结语
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同时,还要努力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这非常重要,能保障我们的权益,促进共同发展。
信息源:腾讯视频《中国船厂吃大亏,130亿订单被取消,致负债约20亿申请破产》。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