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告御状怎么办?乾隆:问题得给人家解决,但告状的人也得杀了

杨司马说历史 2024-07-20 13:35:42

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井陉县发生了一桩令人愤慨之事,当时的井陉县知县周尚亲,贪赃枉法、肆意欺凌百姓,致使当地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忍无可忍的百姓们决定奋起反抗,誓要将周尚亲的罪行公之于众。

告状并非易事,百姓大多文化水平有限,撰写清晰的诉状实非易事,故而需要一位有学识、有能力之人牵头。

众人一番寻觅,当地士绅梁绿野进入了大家的视线,梁绿野家境富足,饱读诗书,且为人正直、仗义疏财。

面对乡亲们的求助,他毅然应允,还言明为民请命,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梁绿野联合了几位当地士绅与部分百姓,将知县周尚亲的累累恶行上告至其顶头上司——正定府知府方正经处。

方正经接到举报后,着手进行所谓的“调查”。

周尚亲在知府面前巧舌如簧、颠倒黑白,称梁绿野倚仗家中财势,不服官府管理,聚众闹事以对抗官府,恳请知府大人严惩这些“刁民”,还自己这个“清正廉洁的好官”一个清白。

结果,方正经权衡利弊后,选择采信周尚亲的说辞,将前来告状的梁绿野等人扣上“挟嫌滋事,敛钱抗官”的罪名。

按照正常程序,方正经将处理结果呈报给了直隶总督。直隶总督周元理公务繁忙,对这件事未作深入探究,便依据方正经的报告上报朝廷,于是梁绿野等人被认定为“乱民”。

梁绿野对此结果自然不服,他率领几个愿意出庭作证的百姓,毅然奔赴京城,准备告御状。

巧合的是,他们刚抵达京城,朝廷批捕他们的文书也随之而来,梁绿野等人旋即被缉拿入狱。

倘若故事至此终结,那不过是封建王朝屡见不鲜的官官相护、欺压百姓的桥段罢了。 但是,此事传入乾隆皇帝耳中后,局势发生了变化。

梁绿野等人入狱后,即便遭受严刑拷打,仍矢口不移,坚称周尚亲鱼肉百姓,自己是在为民请命。

乾隆皇帝察觉到此事颇有蹊跷,遂派遣侍郎喀宁阿、钱汝诚,尚书福隆安三人详细彻查此事。这三位均为乾隆皇帝的得力心腹,能力出众、忠心耿耿。

经过一番严谨细致的查证,很快便将真相查明:井陉县知县周尚亲在当地横征暴敛、无恶不作,致使民不聊生。

知府方正经蓄意偏袒周尚亲,给告状的百姓妄加罪名;直隶总督周元理虽未直接涉入此案,但对待案件敷衍塞责,未作详实调查便草率上报朝廷。

真相水落石出后,乾隆皇帝下达了一系列处置命令:知县周尚亲罪不可赦,被处以绞刑;知府方正经被革职。

直隶总督周元理因玩忽职守被降职,责令其前往正定修筑隆兴寺以赎罪。 倘若事情发展到此,也仅是皇帝明察秋毫、为民做主的寻常故事罢了。

而乾隆皇帝后续的举措,却令人瞠目结舌。 乾隆皇帝在下令惩处这些官员的同时,还颁布了一道命令:带头告状的乡绅梁绿野等人,因聚众对抗朝廷,一律斩首。

此命令一出,众人皆惑。既然已查明周尚亲等人的罪行确凿,那梁绿野等人分明是在为民请命,非但不应受罚,反倒应予以嘉奖,缘何反而要处以极刑?

实际上,问题的关键在于梁绿野的士绅身份,在古代社会,皇帝的潜在对手不仅有各级官吏,还有地方士绅。

士绅虽未必握有直接的政治权力,但他们家中田产丰厚,掌握经济权力;又因饱读诗书,比普通百姓更具文化素养,从而拥有文化权力,这些因素使得他们在当地往往具有颇高的影响力。

倘若让成功将贪官告倒的梁绿野荣耀归乡,他在当地百姓心目中的威望与地位必定大幅提升。

对于普通皇帝而言,或许对此不以为意,但乾隆皇帝不同,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巩固权力、施展权术的机会,他决意与梁绿野一争高下,争夺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故而决定将梁绿野处死。

但乾隆皇帝的权谋不止于此,他不仅要取人性命,还要从精神上加以打击。将梁绿野处决后,他将梁绿野家的田产分配给了当地百姓。

乾隆皇帝此举,蕴含着深刻的权谋考量。他将鱼肉百姓的周尚亲等官员绳之以法,本是一件深得民心之举。

但在此事上,百姓存在两个感恩对象:一个是梁绿野,另一个则是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远在京城,而梁绿野与百姓近在咫尺。倘若梁绿野得以生还,日后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与威望必将与日俱增,百姓对他的感恩之情很可能会超越对皇帝的感恩之情。

为防止此种情况发生,乾隆皇帝决定处死梁绿野。但单纯地处死梁绿野,可能会令百姓认为皇帝是非不分,甚至可能对皇帝心生怨恨。

因此,乾隆皇帝通过将梁绿野的田产分配给百姓,试图改变百姓的看法。

百姓在获得田产后,会产生两种解读此事的方式:

其一,皇帝为了笼络他们、堵住他们的嘴,才将为他们请命的梁绿野杀害,并将梁绿野的田产分配给他们,他们是在侵占恩人的田产,此乃有违道德之举;

其二,梁绿野所谓的为民请命不过是别有企图,意在提升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而皇帝圣明,洞察了梁绿野的险恶用心,将其处死,并将田产分配给百姓,实乃皇恩浩荡。

基于人性,大多数百姓会倾向于第二种解读,因为第一种解读会使他们产生负罪感,而第二种解读使他们既能获得实际利益,又无需背负心理负担。

如此一来,通过对利益的重新分配,乾隆皇帝成功重塑了当地百姓心中的认知框架,梁绿野从为民请命的英雄沦为了欺世盗名的奸佞之徒,而乾隆皇帝则摇身一变,成为了百姓的大恩人。

从权术手段与统治艺术的层面审视,乾隆皇帝无疑取得了成功。他将所有人都视作自己的棋子,任意摆布,对人性的把控可谓精准之至,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了人们的行为与思想。

不过,在这样的统治之下,大清帝国愈发封闭僵化,再无接纳新事物的空间与可能,也为日后的衰败埋下了隐患。

0 阅读:12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