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济各谢幕,追溯千年教皇制的前世今生

大力道历史 2025-04-27 08:06:54

今日是2025 年 4 月 26日,就在前几天,梵蒂冈突然宣布方济各教皇因肺炎去世,使得全球 13 亿天主教徒进入哀悼期。

巧合地是就在方济各教皇去世前一天,美国副总统 JD・万斯于还在圣玛尔大之家与方济各会面,持续约 20 分钟,讨论了移民、难民和囚犯等议题。

尤其是移民问题,作为首位拉美教皇方济格多次公开批评特朗普的政策,如修建边境墙和大规模驱逐,认为这些政策违背基督教博爱精神。不过遗憾的是,万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坚持立场。

反正坊间说,万斯唯特朗普马首是瞻,搞得世界乱七八糟,很衰,教皇接见后第二天便去世,都是万斯害的。虽没啥科学根据很荒诞,但可见大家伙都对特朗普这一帮很不爽!

好,拉回来,咱们是历史节目,本期就着话题来聊聊有着悠久历史的教皇制度。

实话讲,我们看新闻教皇这一头衔并不陌生,以为教皇就是宗教皇帝的简称,反正权力挺大的。殊不知,教皇你要解释清楚,不是一句话就能讲清楚的。

以耶稣基督为救世主,以《圣经》为经典,统称为基督教。但是呢,随着历史的演化,广义基督教又包含有天主教、东正教、新教还有其他诸如科普特教会等小众教派。

而教皇,别看俩字,说全了,乃是罗马主教,基督之代表,众门徒之主之后继者,普世教会最高教长,意大利首席主教,罗马教省总主教及都主教,梵蒂冈城国元首及天主众仆之仆。

也就是说,教皇只是天主教的最高领袖。而基督教中的东正教,也有最高领袖,被称为君士坦丁堡牧首,名义上与教皇平等。

回到教皇,作为至高无上的职务,教皇既是 13 亿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也是全世界最小的国家之一梵蒂冈城国的国家元首。

与今天相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世俗化,现代社会的教皇主要是宗教精神领袖。比起过去的教皇,权力其实已经被大幅度削弱了。

古代教皇那真是集宗教与世俗(政治、军事、领土统治等)大权于一身,第一任教皇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公元 1 世纪 - 5 世纪。时间跨度总差不多对标我两千多年前的我国东汉、三国(3 世纪)、西晋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

根据天主教传统,教皇和传承至今的教皇制度始于耶稣的十二门徒之首圣彼得。

耶稣被钉到十字架后,圣彼得也于公元 64 年殉道于罗马,他的陵墓所在地成为后世圣彼得大教堂的核心,象征罗马主教作为彼得继承人的特殊地位。

正是圣彼得和使徒传统的出现,到了公元440-461 年,我国南朝刘宋时,罗马教会大执事利奥一世,通过宗教权威实际掌控罗马城及周边拉丁姆地区,对意大利中部的教会,他通过外交手段劝退匈奴王阿提拉对罗马的进攻。最终从西罗马皇帝瓦伦廷三世手中获得敕令,确立罗马主教对西方教会的最高管辖权。

翅膀硬了,便自称 “基督在世代表” ,建立独立的教皇国,强调 “彼得首席权”,给自己加上了“教皇”的头衔,这便是教皇利奥一世。

他死后,六百多年间,教皇一代接一代,最终传到了格里高利七世这。教皇死后,新的教皇选举从 “皇权主导” ,也就是以前,像罗马皇帝(如君士坦丁大帝)以 “教会保护者” 自居,对新教皇选举结果行使 “认可权”,在他的努力下,逐步演变为 “枢机自治”。

也就是皇帝的意见丢一边,直接由罗马教区负责罗马城郊教区的的枢机主教主导选举新的教皇,为节外生枝,选举要在 “秘密会议”进行,与世隔绝直至选出新教皇;且需获得 三分之二多数票。这最终确定了如今的神圣感十足的教皇选举制度。

教皇逝世后,需由梵蒂冈教务长与医疗团队确认死亡,销毁象征权威的 “渔人权戒” 与铅制印章,并封锁教皇私人住所。枢机团推举 3 名 “总务枢机” 组成临时委员会,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但无权颁布教义或重大决策。

全球约 250 名枢机主教中,仅 80 岁以下者(约 120-130 人)拥有选举权。理论范围:任何受洗的男性天主教徒均可参选,但近 600 年新教皇均出自枢机团。

也就是仅 80 岁以下者约 120-130 位的枢机主教中。地点:西斯廷教堂(米开朗基罗《创世纪》壁画所在地),配备防窃听装置与全天候安保。

隔离时长:一般都是持续 1-2 周,历史最长为 1268-1271 年用了三年才选出新教皇,最短就是刚去世的 2013 年方济各 24 小时闪电当选。

投票规则主要是无记名投票:选票需手写候选人姓名,折叠后投入银质投票箱,由 3 名监票枢机全程监督。

多数制转换:前 9 轮需获得三分之二多数(如 135 人中需 90 票),第 10 轮起改为简单多数(68 票)。若 30 轮仍无果,第 31 轮采用 “点球决胜”,得票最高者当选。

外面有无数信徒都等着选出新教皇,不用emai不用视频直播,而是看焚烧秸秆的颜色,冒出黑烟,投票选了半天还没结果。

经过几轮筛筛子般的投票,最终确定了教皇新人选,会焚烧干燥白桦树皮或乳糖混合物,产生大量白烟,同时敲响圣彼得大教堂钟声。

枢机团团长对外高宣布 “Habemus Papam!”(我们有教皇了!)赶紧举行了就职仪式,新教皇自动成为梵蒂冈城国元首,拥有立法、司法、行政全权,终身任职直至辞职或去世。

方济各去世后,这一传统将再次运转,277任新教皇是谁?到时候看新闻。

辞世的方济各是天主教第 266 任教皇,也以首位非欧洲籍教皇身份推动教会改革,被视为 “进步派” 代表,总体看,评价还不错,

但追溯两千多年的教皇制度,这么多代教皇,历史上也出了不少有名的奇葩的虽然宗教劝人向善但也干了不少坏事的教皇。

最八卦的当属九世纪,传说一位女子若女扮男装进入修道院学习,凭借学识成为罗马教廷学者,最终在大约公元855年,被选为教皇。她在一次游行中于罗马「圣道」当众生子,被民众乱石砸死。

咱们之前提到过的11 世纪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曾发起 “克吕尼改革”,跟世俗政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 争权,反正教权与皇权打的不可开交。最终,堂堂皇帝亨利四世被迫赤脚寒风凛冽站在卡诺莎城堡外的雪地里三天三夜,向教皇忏悔,

一直以来,教皇统治的所谓教皇国的疆域,都跟世俗君主要博弈,从神圣罗马帝国到法兰西王国英国兰王国到威尼斯、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城邦,西班牙王国拿破仑王国等,势力此消彼长,时缩时扩。

不过,教皇的权力到了1517 年,我国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时期迎来了一位基层硬碴,几百年来,罗马教廷统治越来越腐朽,信任的教皇教皇利奥十世竟大胆,兜售赎罪券聚敛钱财牟取暴利,无数百姓散尽家财流离失所。

出身贫寒仅仅是修士的德国人的马丁・路德看不惯,打响了改革第一枪,强调信仰无需教会中介,《圣经》权威高于教皇,信众无数,导致天主教分裂,引发欧洲宗教格局剧变。这极大削弱了教皇的权威。

讲到这,有朋友可能觉得,你咋一讲公元老把咱们国家的朝代搬出来,听着别扭。不别扭,因为马上,我们古代有位也算是正牌的皇帝,竟然跟隔着几大州大洋的教皇,联系上了。

时间来到了1649 年,此时清军步步紧逼,向西南大举进攻,南明节节败退,永历帝朱由榔撒丫子逃,颠沛流离流亡在广西、广东一带,万般无奈之下下,信仰god的他,决定派使节向罗马教皇求援,传教士卜弥格被委派为全权特使。

为让欧洲更好了解南明朝廷,司礼监掌印太监庞天寿安排年轻官员陈安德携带永历帝的亲笔信函与卜弥格同行,陈安德也因此成为第一个赴欧洲的 “中国外交官” 。

历经千辛万苦航行上万里,他们终于到达欧洲后,但很不顺利。威尼斯共和国总督拒绝接见,还是在法国大使帮助下才得以将信件递交。

当时的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知道后很生气,别看权力比以前限缩了不少,但派头不能丢。什么,法国人冒出来插手,算什么东西,很反感。

耶稣会总长也认为接受南明要求会危及传教活动,导致卜弥格和陈安德在意大利苦苦等了 3 年多,直到1655 年英诺森十世去世,新任教皇亚历山大七世才接见了他们。

亚历山大七世非常同情南明处境,却无法提供实际援助,这时的教皇不是之前的教皇了,仅写了封祈祷南明渡过难关的回信 。

打法说他们在葡萄牙可以获得军事援助,但只是个承诺,葡萄牙殖民当局正和清政府做海上贸易做的正欢,教皇的而命令就是个屁,money才是共动,不会进不帮忙,还禁止他们前往澳门回国。

最终,可怜的卜弥格于 1659 年去世,陈安德九死一生独自带着外交信函返回云南,向马上要逃到缅甸深山的永历皇帝复命。

0 阅读: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