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徐诗瑜)“没有前沿技术的发展就不可能做成微创手术,这是一个科技为医生赋能的时代。”3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主任、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唐佩福院士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医疗AI创新与发展论坛上表示,手术智能化的本质是范式的革新,“手术智能化希望实现的是复杂手术简单化、简单手术标准化、标准手术工程化”。
骨盆骨折作为创伤骨科中较为常见,同时以病死率高、致残率高、手术难度较大为特点的骨折。过去很长时间,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不得而为的选择,但因出血量大、术后感染率高,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
唐佩福院士表示,过去,致伤暴力和手术损伤对于患者造成了生理结构和生理环境的双重破坏,“看不见、对不准、不安全是彼时包括骨盆骨折在内的骨科治疗技术最大的难题”。

3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教授唐佩福出席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主办方供图
骨科医生最理想的骨折治疗方法是什么?不用切开,骨折解剖复位,还能做到辐射小甚至无辐射……顺着医学发展的脉络,唐佩福院士将理想的骨折治疗总结为“微创、精准、安全”三个原则,是中西医两种方法的优势融合,也即集不切开的西医和接得准的中医为一体。
从大切口的手术到微创手术,骨科治疗逐渐走向了工程化、智能化的道路。论坛上,唐佩福提到因车祸导致严重骨盆骨折的患者李飞翔(化名),在完成脾脏、膀胱等多个脏器器官手术后,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开放手术进行5-6个小时的骨盆缝合手术,这对于极度虚弱的李飞翔来说,风险是极大的。
但唐佩福院士带领团队在机器人的辅助下创造了新的可能。监视屏幕上实时显示着骨折复位的状态,骨折复位器材顺着预设的路径精准解锁,仅仅依靠比筷子粗的4个小洞,嵌入的4个螺钉就能精准地实现李飞翔骨盆的复位。而术后仅仅经过3个月的康复训练,李飞翔就可以正常行走。
展望未来,唐佩福院士认为,未来的骨科治疗或许能够以智慧手术室为基础,以手术床作为核心枢纽工具,实现模块化搭建、智能化分析、精准化执行的微创骨科解决方案集群。
随着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新技术的发展,智慧骨科是一个不可阻挡、不可忽视的趋势。唐佩福院士认为,要推动医工融合,在政府的支持下,与产业界共创数智骨科未来,“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