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周三,欧盟委员会发布声明称,中欧双方已就建立中国产电动汽车价格管控机制达成初步共识。根据协议框架,双方技术团队将着手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最低限价标准,此举或使欧盟取消原定实施的惩罚性关税措施。
欧盟贸易总司特别代表马罗什·谢夫乔维奇与中国商务部负责人近日完成关键性磋商。欧方声明强调,拟议的价格基准机制将兼顾欧洲市场规范与中国企业的合理诉求,相较传统关税壁垒更适应动态市场环境。据国际贸易专家解读,这种"价格下限"制度要求进口商品不得低于政府设定的临界值,否则将触发监管措施。
"这项机制实质是通过行政定价重构市场平衡。"前PSA集团技术总监、现跨国咨询机构首席分析师陆盛贇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出,"当前中欧新能源车价差达30%-40%的现状将面临结构性调整。"从商业逻辑分析,欧洲车企在成本控制方面与中国企业存在客观差距,设定价格门槛虽会削弱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但能提升单车利润率,同时避免产业恶性竞争。
事实上,这项谈判突破与全球贸易格局剧变密切相关。自3月下旬以来,美国连续出台加税政策:3月26日宣布对进口汽车征收25%关税;4月2日又将对欧商品关税提升至20%。作为反制,欧盟27国4月9日通过决议,将对美进口商品加征25%报复性关税。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德国汽车三巨头(大众、奔驰、宝马)占据欧盟对美出口73%份额,涉及年贸易额逾280亿欧元。分析人士指出,大西洋两岸的关税博弈迫使欧盟重新评估对华贸易策略。"既要维护本土产业安全,又需规避多重贸易战风险,价格管控成为折中方案。"布鲁塞尔国际关系研究所贸易政策主任让·吕克·马丁表示。
根据2024年生效的贸易保护措施,欧盟原计划对中国电动车征收7.8%-35.3%的阶梯式附加关税,其中上汽集团面临最高35.3%的税率,比亚迪、吉利分别为17%和18.8%,其他企业适用20.7%基准税率。叠加既有关税后,部分中国车企实际税负可达45.3%。
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VDA)对此轮谈判进展表示谨慎乐观。该协会在最新声明中强调:"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消除贸易壁垒比制造新障碍更具建设性。我们期待看到既能维护公平竞争,又不损害产业创新动能的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价格管控机制的具体实施细则尚待明确。日内瓦国际贸易中心专家指出,关键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动态调整的价格基准,以及建立有效的跨境监管协作体系。中欧技术团队或将参考光伏产品"价格承诺"机制的经验,构建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特性的监管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