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舒婷 战略规划研究院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 HUALUETT)
深度精准的决策内参,是提高领导决策能力、减少决策调研成本、汇聚高端要素资源的重要武器。但在数字化普及、自媒体爆炸的时代,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最快获取最需要的信息数据,成为当下最具挑战的难题。为深度穿透时代主题,华略智库隆重推出首参序列产品,努力为客户提供最热点、最新鲜、最深刻的内参服务,让各级领导看我想看,知我想知,定期获取高质量、精深度的决策服务。此为第三期《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北京生命健康产业新板斧》!
全文3134字,阅读约8分钟
本期头条
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北京生命健康产业新板斧
说起生命健康产业园,你可能会想到苏州工业园区的Bio-Bay、北京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抑或是上海的“张江药谷”。当各地生命健康产业如星辰般璀璨竞逐时,北京南中轴线上悄然升起一座“未来魔方”——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这里没有冰冷的玻璃幕墙,却藏着让拜耳、辉瑞、礼来争相落子的秘密;这里不靠口号堆砌,而是用开放、融合与绿意,编织出一张生命健康的“生态神经网络”。

开放无界:汇聚全球知名药企的秘密
上世纪90年代,拜耳计划开拓中国市场,先后考察天津、大连、上海等地,后来到北京经开区,当时的招商人员仅花了3天时间就用英文准确回复了拜耳提出的36个大问题、126个小问题,后续又专业细致地解答了拜耳在环境、土地、规划等方面的提问。就这样,经开区拿下了拜耳5亿马克的投资项目,自此开启了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化合作的新篇章。

图1: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外景,来源:北京经开区企业协会
这家德国药企的入驻成为经开区生命健康产业招商的“活招牌”,赛诺菲、日本第一制药等一批国际药企陆续在经开区投资建厂,如今北京经开区已汇聚了全球近5000家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企业。2024年7月,就在发布Bio-Park建设计划的博鳌论坛上,宣布在京新设研发机构的8家知名跨国药企中,6家选择落地Bio-Park,其中就有拜耳这个老朋友。
Bio-Park延续了“开放”这一基因底色,并将其融入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聚地的顶层设计。
一是以开放倒逼改革。北京经开区充分发挥“六区合一”(国家级经开区、国家高新区、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验区、自贸试验区、综保区)的制度优势,积极探索监管、知识产权保护、医保集采等示范应用方面的先行先试,形成接轨国际规则的产业政策体系。Bio-Park鼓励企业整合和调配国际资源,探索国际跨境分段生产;打造国际数据口岸,依托自贸区创新试点支持企业实现数据合规跨境流动。同时,以亦庄综保区为载体,为企业提供保税制造、保税研发、保税物流等共享空间,提高企业通关便利性。
二是打造国际化科研环境。Bio-Park支持外资企业与海内外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产教融合基地“就地培育、国际输出”。同时,通过举办国际生物医药峰会积极促进产业交流。例如,2024年10月亦庄举办了为期4天的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北京论坛,集聚了来自10余个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几乎涵盖产业链所有环节,带来一场产业前沿的学术盛宴,对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优化外资营商环境。Bio-Park提供跨国企业“一件事”通办服务,简化外资企业准入流程。高端专业论坛一直是招商的资源宝地,苏州工业园区就通过落地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举办了百余场高端学术会议,引来一批行业顶尖团队创新创业。北京亦庄也在博鳌健康论坛期间开设“亦城会客厅”,组建由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专班、生物医药平台公司等50余名人员构成的专业招商团队,向参会企业深入解读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和发展机遇,吸引企业落地扎根亦庄,期间洽谈项目意向投资额近180亿元。

融合生态:搭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桥梁
医药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需要经过3个“10”的考验:10年时间、10亿美元和10%的成功率。生物医药产业从最开始的基础研究到最后的成果落地需要经历设计、检测、中试、报审、临床试验等数十个漫长环节,因此,完善的生态配套以及全周期全要素的政府服务,对于培育壮大生命健康产业格外重要。
Bio-Park对生态搭建的重视程度可从选址上窥见一斑。与机场、保税区、综保区交通便捷,15公里半径内覆盖了9家监管机构、5家高校院所、16家优质医院,丰富的生物医药资源能够极大地满足产业创新转化需求。

图2:Bio-Park交通区位,来源:Bio-Park建设计划
为降低初创企业的研发成本,Bio-Park在核心区域“E-Town”耗资上亿元打造涵盖“分析检测-工艺开发-新药预评价-中试生产-注册申报”等关键环节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帮助生物医药企业将研发环节转为轻资产运营模式。药企珐博进研发的产品爱瑞卓成功获批,让中国首次成为首批首创作用机制创新药国家,这款药物正是在亦庄中试生产服务中心研制并交付出厂的。
E-Town还主动向外寻求合作,创新打造“成果转化联创实验室”投资机制,与中科院过程所、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等大院大所深入对接合作,加速推进前沿项目成果落地。此外,Bio-Park积极布局产教融合基地、研究型医院。
政府的财政支持对促进生物医药创新至关重要。2024年9月,康桥资本在经开区落地3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探索以“控股持有+主动管理”的模式为园区导入成熟资产。此外,经开区将充分利用规模200亿元的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本生态”。
为方便企业就地实现创新药械的上市申报,Bio-Park引进了以国家药监局六大中心为核心的监管服务资源,升级打造创新服务站,提供“人员培训、定制咨询、审评前置服务、课题研究、平台搭建、品牌建设”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加快企业从研发到应用的进程。目前,北京经开区一类创新药、三类医疗器械证获批上市数量均居全市前列。
除了搭建完善的产业生态,Bio-Park还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服务保障,发挥市区协同力量,在临床前研发、临床研究、审评审批、产业落地和入院应用等环节提供支持,帮助企业对接临床机构,依托研究型病房和研究型医院帮助企业开展临床试验,通过季度性沟通,提高企业对惠企政策的感受度。

绿意基因:产城人融合的“光合作用”
Bio-Park坚信“好风光引来好产业”,将绿色宜居作为底层逻辑,重新定义了生命健康产业园的空间价值。园区生态功能与产业功能占据同等权重:绿地面积近300公顷,占总规划面积的一半以上。
Bio-Park在中央绿地规划建设了会议中心、科学家俱乐部、企业家沙龙、展示发布中心等设施,为区内企业人才建立行业交流的平台。同时,以中央绿地为核心向外伸展生态长廊,打造慢行系统,使4大功能区在空间上紧密联动,充分体现了“Park”的内涵。每个功能区均配备住房、教育、医疗、商业等基本生活设施,形成有温度可感知的开放园区,为人才营造在花园工作、生活、休闲的绿意空间。
更具有创新性的是,Bio-Park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可分可合的专业多层厂房和生产配套,首层空间70%以上为开放空间,以开放式、无围墙的街坊形态,打造活力化的街区、开放式的园区、花园式的厂区。

图3:Bio-Park配套服务,来源:Bio-Park宣传视频

园区启示:生命健康产业园的成长样本
18年前,距离北京经开区1000公里外的苏州Bio-Bay正式启用,专注于孵化生物医药初创企业,与临近的上海张江形成错位竞争。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和努力下,时至今日,苏州工业园区已经集聚了600余家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近3.5万名高层次人次,成为外界观察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和投资的“窗口”。未来,Bio-Bay还会对标美国波士顿,打造万亿级“中国药谷”。
不管是苏州的Bio-Bay,还是北京的Bio-Park,他们背后都隐藏着一流生物医药园区的三大支柱:开放的科研环境、完善的产业生态(破解医疗数据“躺在医院”、科研成果“锁在实验室”的关键)、专业的企业服务。
这种园区建设需要三个支撑:敢为人先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锚机构”(能够吸引集聚人才、技术、项目的专业平台)、完备的基础设施(公共技术平台是降低企业研发成本的关键)。让我们期待,北京亦庄Bio-Park这座“会呼吸的创新体”,未来以北京南中轴为支点,撬动全球生命健康产业的新纪元!
*ps:华略智库公众号后台回复:“华略首参”,即可阅读该系列其他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