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丨医声老何
编辑丨医声老何
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吃"似乎成了许多人生活中最大的乐趣。而过度饮食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反而可能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中医认为,"病从口入",饮食不当是导致多种疾病的根源。如何才能在享受美食的又不伤害身体呢?
古人云:"吃饭要吃七分饱",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养生智慧。本文将为您揭示中医眼中的"七分饱"奥秘,以及如何通过5个实用方法,轻松养成这个健康饮食习惯。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脾胃被视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两者协同工作,将饮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滋养全身。而当我们过度饮食时,就会给脾胃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进而影响全身健康。
"七分饱"的概念源于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饮食有节"思想。所谓"七分饱",并非简单地指吃七成饱,而是一种适度饮食的智慧。具体来说,就是在用餐时,当感觉还能再吃三分时就应该停止进食。这样既能满足身体所需,又不会给消化系统造成过大负担。
为什么要强调"七分饱"呢?中医认为,适度饮食有以下几个好处:
1. 保护脾胃:适量进食可以避免脾胃过度劳损,维持消化功能的正常运转。
2. 调节气血:七分饱可以确保体内气血调和,避免因饮食过多导致的气滞血瘀。
3. 预防疾病:适度饮食可以减少体内湿热、痰浊等病理产物的产生,从而预防多种疾病。
4. 延缓衰老:控制饮食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有利于延缓衰老过程。
5. 保持身材:七分饱可以有效控制热量摄入,帮助保持理想体重。
而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要做到"七分饱"并非易事。以下是5个实用方法,帮助您轻松养成这个健康饮食习惯:
1. 细嚼慢咽,品味食物
中医强调"口腹之欲"应当节制,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美食的享受。相反,通过细嚼慢咽,我们可以更好地品味食物的滋味,同时也给大脑足够的时间来感知饱腹信号。
研究表明,人体从开始进食到产生饱腹感大约需要20分钟。建议每顿饭至少用20分钟慢慢享用,这样能够充分咀嚼食物,促进消化吸收,还能及时感知到"七分饱"的状态。
2. 选择适合的餐具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培养七分饱的习惯时,选择合适的餐具也很重要。建议使用小一号的碗筷,这样可以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吃得很多"的错觉,同时又不会摄入过多食物。
此外,可以选择颜色较深的餐具,因为深色能够在视觉上减少食物的分量感,有助于控制进食量。
3. 食前喝汤,调理脾胃
中医认为,"脾胃喜温",在正餐前喝一碗温热的汤水,可以起到温养脾胃、促进消化的作用。适量的汤水还能带来一定的饱腹感,有助于控制主食的摄入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汤水应当清淡为主,避免过于油腻或者过咸,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4. 按揉足三里,增进食欲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是中医常用的健脾养胃要穴。在用餐前后按揉足三里穴,可以起到健脾益气、调理肠胃的作用。具体做法是:用拇指按压足三里穴,以酸胀感为度,每次按揉1-3分钟。
通过这种简单的操作,能够促进消化,还能帮助我们更敏锐地感知饱腹信号,从而更容易做到"七分饱"。
5. 培养正念饮食,倾听身体的声音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人习惯边吃饭边看手机或电视,这种行为容易导致过量进食,还会影响消化吸收。中医提倡"心静则神宁",建议在用餐时保持专注,体会食物的温度、口感和味道,同时留意身体的反应。
通过培养这种正念饮食的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倾听身体的声音,及时感知饱腹信号,从而自然而然地做到"七分饱"。
需要强调的是,"七分饱"并非一成不变的标准,而是要根据个人体质、年龄、季节等因素灵活调整。例如,体质虚弱者可以适当增加食量;年老体弱者则可能需要少食多餐;在寒冷的冬季,可以比夏季稍微多吃一些,以增强御寒能力。
此外,中医还特别强调饮食的质量。即便做到了"七分饱",如果长期食用过于油腻、辛辣或加工过度的食物,同样会损害脾胃。在控制食量的也要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性,多选择新鲜、应季的食材,适当搭配粗粮细粮,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养成"七分饱"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练习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诱惑和挑战。但请记住,每一次的自我克制都是对健康的投资。随着时间的推移,您会发现自己更加健康,还能更好地享受美食,真正做到"饮食有节"的境界。
最后,让我们用一句古语来总结这篇文章:"饮食之道,莫过于撙节。"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通过这5个方法,逐步养成"七分饱"的健康饮食习惯,在享受美食的也能守护自己的健康。毕竟,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更好地品味人生的美好。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