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春公子
仗打到这个份上了,哪里还有什么伏兵?
美国在与中国的金融战、货币战、技术战领域,可以说是全面溃败了。
中国央行像是在玩一场“保卫战”,用各种方法来稳住人民币的汇率。比如说,央行近期在香港发行了很多人民币央票,还调整了一些跨境融资的规则,简单来说就是让做空人民币变得更贵,同时也释放了一些美元流动性,减轻人民币贬值的压力。

1月底到2月初,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出现了大幅上涨,特朗普的政策缓和了一点,没有再提加征关税的事,这可能让市场空头被迫平仓,触发了人民币轧空行情。
同时,美元指数也回落了,中美利差压力缓解,资本开始回流新兴市场。所以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最近港股上的科技公司市值,迎来了一波大爆发。
中国经济也在帮忙。2024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速达到了5.4%,内需复苏给了汇率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另外,虽然美国还在威胁要加征关税,但中国对美出口的比例已经下降了,企业也通过东南亚转口贸易来缓冲冲击,减少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反观美国那边,可就有点头疼了。特朗普一会儿说要加关税,一会儿又没说,搞得市场晕头转向。
而且美国债台高筑,降息也不是,不降也不是,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全球资本信心也在动摇,日本央行加息导致日元套息交易平仓,部分资本从美元资产转向新兴市场。地缘政治上,美国和欧洲因为关税、北约军费等问题矛盾升级,削弱了传统盟友对美元的信任。
短期看,中美关税谈判(3月15日前后)与日本央行货币政策(4月底)是两大关键节点。若谈判缓和,人民币或反弹至7.20;若冲突升级,可能贬至7.3078。 长期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如扩大本币结算、深化金融市场开放)将逐步削弱美元霸权。

美国面临“特里芬难题”:既要维持美元全球储备地位,又需通过贸易逆差输出货币,导致债务与通胀压力难以平衡。
现在好多新兴市场国家都开始“去美元化”了。比如说韩国,他们发行了特别债券来稳定汇率,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印尼呢,直接要求企业把海外收益汇回来,也是想摆脱美元的束缚。这些国家这么做,无疑是在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
中国央行的稳汇率措施已初见成效,但人民币与美元的较量远未结束。对人民币而言,政策工具与经济韧性是“盾”,国际化进程是“矛”。
对于美元来说,高债务与政策矛盾则成为了其“阿喀琉斯之踵”。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的不断膨胀给美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市场信心的动摇和全球资本流向的变化都可能对美元地位产生冲击。
在这场博弈中,谁能更有效地平衡短期波动与长期战略,谁就能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对于人民币来说,需要继续加强政策工具的运用和经济韧性的提升,同时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而对于美元来说,则需要解决高债务和政策矛盾等问题,以维持其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