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尚也过中秋?齐己写七律4首,何等情怀!文字意境幽远浑融

火云上有诗词 2024-09-17 22:24:38

齐己约生于863年(也有说法为86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他自幼聪明好学,六、七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便靠为同庆寺牧牛度日。在牧牛的同时,他勤奋学习,作诗写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诗句语出天然,深受寺僧喜爱。

齐己在游历过程中,曾自号“衡岳沙弥”,并结识了许多名士和诗人。他的诗作逐渐受到认可,名声显赫。其中,他的《早梅》诗因得到诗人郑谷的指点而更加完善,郑谷也因此被称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传世作品数量居唐末三大诗僧之首。《全唐诗》收录了他的诗作800余首,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位。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既有禅林生活和登临酬答之作,也有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之作。

中秋十四日夜对月上南平主人 唐末至五代 · 齐己

今宵前夕皆堪玩,何必圆时始竭才。

空说轮中有天子,不知何处是楼台?

终忧明夜云遮却,且埽闲居坐看来。

玉兔银蟾似多意,乍临棠树影裴回。

首联“今宵前夕皆堪玩,何必圆时始竭才”,诗人直接点出主题,认为无论是中秋的今夜还是前夜,月色都同样值得欣赏,不必非要等到月圆之夜才尽情展现才华或情感。这里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透露出一种随遇而安、不拘泥于形式的豁达态度。

颔联“空说轮中有天子,不知何处是楼台?”借用了古代关于月亮中有天子、楼台的传说,但诗人却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疑惑和超脱。在他看来,这些传说虽美,却难以证实,而真正的美景和意境,往往就在眼前,无需远求。

颈联“终忧明夜云遮却,且埽闲居坐看来”,诗人转而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和对当下的珍惜。他担心明晚的月亮可能会被云层遮挡,因此决定珍惜眼前这轮明月,坐在家中静静观赏。这种既有忧虑又不失乐观的心态,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

尾联“玉兔银蟾似多意,乍临棠树影裴回”,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月亮(以玉兔、银蟾代指)似乎充满了情意,它刚刚降临到棠树之上,便在那里徘徊不去,投下斑驳的影子。这一联不仅将月亮赋予了人的情感,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美好的月夜图景,使全诗在优美的意境中戛然而止。

中秋月 唐末至五代 · 齐己

空碧无云露湿衣,群星光外涌清规。

东楼莫碍渐高势,四海待看当午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半夜婵娟影,正对五侯残酒池。

首联“空碧无云露湿衣,群星光外涌清规”,开篇即展现了一幅清澈宁静的中秋夜空图景。碧空如洗,没有一丝云彩,清冷的露水沾湿了衣裳,而在群星的映衬下,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显得格外清澈明亮。这里的“清规”既指月亮的圆规之形,也暗含了清高、规整的意象。

颔联“东楼莫碍渐高势,四海待看当午时”,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仿佛月亮在逐渐升高,东楼也无法阻挡其上升之势,预示着月亮即将达到最高点,也就是“当午时”(此处虽为比喻,但意在表达月亮最明亮、最圆满的时刻)。同时,也寓意着光明和希望将普照四海,带给人们温暖和慰藉。

颈联“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诗人进一步赞美了月光的明亮和清晰,使得人们能够清晰地吟咏这皓洁的月色。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正义和光明的力量,不愿让幽暗和邪恶侵蚀美好的事物,这里的“丹枝”可能象征着纯洁和美好。

尾联“可怜半夜婵娟影,正对五侯残酒池”,则笔锋一转,将视角从宏大的自然景象转向了具体的社会场景。半夜时分,那美丽的月亮(婵娟)正对着权贵们(五侯)的残酒池,这里既有对月亮孤独无依的同情,也隐含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权贵们享受着奢华的生活,而美丽的月亮却只能孤独地照耀着他们,这种对比让人不禁感叹世态炎凉。

中秋夕怆怀寄荆幕孙郎中 唐末至五代 · 齐己

白莲香散沼痕乾,绿筱阴浓藓地寒。

年老寄居思隐切,夜凉留客话时难。

行僧尽去云山远,宾雁同来泽国宽。

时谢孔璋操檄外,每将空病问衰残。

“白莲香散沼痕乾,绿筱阴浓藓地寒。”这两句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白莲花香已散,池塘干涸,绿竹浓荫下的苔藓之地更显寒意,暗喻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

“年老寄居思隐切,夜凉留客话时难。”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年迈寄居他乡的无奈与对隐居生活的深切向往。同时,夜晚凉爽时分留客共话时事的艰难,也透露出诗人对当前时局的忧虑与无奈。

“行僧尽去云山远,宾雁同来泽国宽。”这两句通过描绘行僧远去、宾雁同来的景象,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感与对自由的向往。行僧远去,云山显得渺茫;宾雁同来,水乡天地却显得宽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时谢孔璋操檄外,每将空病问衰残。”诗人以谢玄、孔璋自比,表达了自己在撰写檄文之余,常带着一身病痛向人诉说老去的哀伤。这里既体现了诗人对古代文人的敬仰之情,也透露出他对自己境遇的无奈与感慨。

中秋十五夜寄人 唐末至五代 · 齐己

高河瑟瑟转金盘,喷露吹光逆凭栏。

四海鱼龙精魄冷,五山鸾鹤骨毛寒。

今宵尽向圆时望,后夜谁当缺处看。

何事清光与蟾兔,却教才小少留难。

首联“高河瑟瑟转金盘,喷露吹光逆凭栏”,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色。高悬的明月如同金色的盘子在夜空中缓缓转动,月光皎洁,仿佛能喷吐出露珠,吹拂着光芒,让人不由自主地凭栏而望。这里“瑟瑟”形容月光清冷而明亮,“喷露吹光”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将月光的清辉和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颔联“四海鱼龙精魄冷,五山鸾鹤骨毛寒”,诗人将笔触从眼前的月色扩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之间。四海之内的鱼龙因月光的照耀而显得精魄清冷,五座仙山上的鸾鹤也因月光的照耀而骨毛生寒。这里通过“四海”、“五山”的宏大空间,以及“鱼龙”、“鸾鹤”这些神话传说中的生物,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清冷孤寂的氛围,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

颈联“今宵尽向圆时望,后夜谁当缺处看”,诗人由眼前的圆月联想到月缺之时,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今夜人们都在仰望这轮圆月,但谁又能知道后夜当月亮缺去时,还有谁会去关注它呢?这里通过“尽向圆时望”与“谁当缺处看”的对比,强调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惋惜。

尾联“何事清光与蟾兔,却教才小少留难”,诗人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月亮及其象征的蟾兔(即月中的蟾蜍和玉兔)的感慨。为什么这清冷的月光和蟾兔,却要让它们的美好时光如此短暂,难以长久停留呢?这里既是对月亮及其象征物的同情和惋惜,也是对人生短暂、美好易逝的深刻感慨。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希望这份情谊能够像月光一样长久而美好。



0 阅读:0

火云上有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