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辅佐三代帝王,担任两朝太后却并无称帝野心和基础

史海撷英 2025-03-28 11:39:16

孝庄文皇后本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bumbutai,蒙语意为“瓶子”,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是皇太极的媳妇,顺治皇帝的母亲,康熙皇帝的奶奶。一生辅佐三代君王,担任两朝太后。

整个清朝能有孝庄文皇后这种实力和地位的太后,估摸着也就只有慈禧太后了。但是孝庄文皇后和慈禧太后是有本质区别的,慈禧擅权48年之久,而孝庄文皇后是能不掌权就不掌权,实在是没办法了才出来讲两句,都是女人,咋差距这么大呢?难怪一个开国,一个亡国了。

那么孝庄文皇后身为两朝太后,为何从来没有想过学习武则天,成为一代女皇呢?尤其是康熙皇帝年幼的时候,整个清朝那真的是孝庄文皇后一个人说了算,这机会不是白白浪费了嘛!

孝庄文皇后是蒙古人,清朝是女真人的天下

孝庄文皇后来自美丽的科尔沁蒙古,这里天美、草美,人也美。因此皇太极一口气在这里娶了三个老婆。大老婆就是孝庄太后的姑姑额尔德尼琪琪格,由于额尔德尼琪琪格生不出孩子,所以皇太极又把她的侄女布木布泰给娶了。此后又娶了布木布泰的姐姐海兰珠。

这三个女人里,也就布木布泰给皇太极生的孩子长大成人了,所以布木布泰后来才有机会成为太后。因此会发现,即使布木布泰嫁给了皇太极,她依旧只是个外来户。

而清朝是哪些人在主政呢?当然是八旗子弟,这些人清一色都是女真人,也就是后来的满族人。他们要想保住自己的权位,就必须要拥护同样是女真家族的爱新觉罗氏为帝,这是利益上的铁律。不管怎么说,他们也不可能让一个蒙古人来给他们做皇帝。八旗子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要爱新觉罗家族下台,那八旗子弟可就失去贵族身份了,参考清朝末年的景象便知一二。

所以布木布泰登基在客观上是有很大阻力的。她要想办成这件事儿,首先就得彻底清除八旗子弟,这可能吗?

孝庄文皇后的政治基础薄弱,而清初辅政制度完善

孝庄文皇后所有的政治资本,都来源于她的儿子顺治皇帝。如果她的儿子不能成为皇帝,她也只是皇太极众多妃嫔中很普通的一个,压根就不显眼。

而当时科尔沁蒙古的势力是不能入关的,只能在关外徘徊,所以说孝庄文皇后在清朝的政治基础实在是太薄弱了,客观上压根就支撑不起她称帝。

反观清朝初年的辅政制度,那叫一个完善。皇太极一驾崩,多尔衮和豪格立刻争夺皇位,后来为了大局着想,两个人都不做皇帝,改让6岁的顺治皇帝登基。

从此以后就是多尔衮摄政了,其实不管是多尔衮摄政还是豪格摄政,那都是爱新觉罗氏内部的事情,朝政大权始终掌握在爱新觉罗家族手里。孝庄文皇后有机会吗?在多尔衮眼里,孝庄文皇后就是个弱女子,根本就撑不起门面。在《清世祖实录》上记载,“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乾隆年间的国史馆纂修蒋良,在其著作《东华录》中记载多尔衮的罪行中提到:“ 多尔衮背誓肆行,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以挟制皇上。”多尔衮薨逝后,顺治皇帝也就长大了,轮不到孝庄文皇后插手政务了。

爱新觉罗・玄烨

等到顺治皇帝想不开驾崩以后,8岁的康熙皇帝又登基了,还是一个儿皇帝,这么一来孝庄文皇后又有机会了吗?不好意思,顺治皇帝晏驾前,给康熙皇帝留下了四大辅政大臣。这四大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这四个人全都是身经百战之人,无论在军中还是在朝廷,都有极高的威望。因此由他们四个人辅政,这天下大权,依旧还是在八旗子弟的手里。而且他们彼此也互相制衡,这就给了康熙皇帝夺权创造了机会,怎么都轮不到孝庄文皇后来夺权。

孝庄文皇后主观上也不愿意称帝

不是每个人都有帝王之志的,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大权独揽。比如说咸丰皇帝驾崩以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两宫垂帘。慈安对权力一点儿兴趣都没有,慈禧却痴迷于权力。

同样的道理,孝庄文皇后其实对权力也没有太大的欲望。她更像一个平凡的女人,喜欢相夫教子的生活。

有记载证明,孝庄文皇后是个生活极其简朴的人,从来没想着过奢华的日子,这跟慈禧有着天壤之别。对物质需求没那么大欲望,她要权力干嘛呢?

布木布泰

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的时候,缺少军饷。孝庄文皇后特地将自己在宫中平时节省下来的钱都捐了出去犒赏三军,平时也会积极捐钱赈济灾民,“吴三桂乱作,频年用兵,太后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闻各省有偏灾,辄发帑赈恤。”可以说十分贤惠,是真正的母仪天下。

孝庄文皇后更像一个普通人家的女人

武则天这种另类在历史上其实是非常少见的,想要称帝的女人毕竟不多,更多太后都跟一般人家的女人一样,一切为了子孙,为了子孙的一切。顺便说一下,布木布泰的“孝庄”是谥号,其生前是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谥号的。而武则天的“则天”和慈安、慈禧则属于生前加上的徽号。

孝庄文皇后早年就为儿子顺治皇帝操碎了心,因为她知道,顺治皇帝失去皇位以后,也会失去生命。哪个儿子不是母亲的心头肉呢?孝庄文皇后也是一样,她也是一个普通的母亲,自然心疼儿子。在多尔衮薨逝以后,孝庄文皇后便积极支持儿子亲政,这也是爱护儿子的一种体现。

布木布泰

可惜顺治皇帝是个非常叛逆的孩子,总是跟孝庄文皇后唱反调。孝庄文皇后无奈之下,也就不管这个儿子了。等到孙子康熙皇帝继位以后,孝庄文皇后再次恢复了往日的温情。

所谓隔代亲似乎是真理,孝庄文皇后对这个孙子别提多上心了,从小就带在身边教育。因此祖孙两人关系很好。“二十六年九月,太后疾复作,上昼夜在视。十二月,步祷天坛,请减算以益太后。读祝,上泣,陪祀诸王大臣皆泣。太后疾大渐,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己巳,崩,年七十五。上哀恸,欲于宫中持服二十七月,王大臣屡疏请遵遗诰,以日易月,始从之。命撤太后所居宫移建昌瑞山孝陵近地,号‘暂安奉殿’。二十七年四月,奉太后梓宫诣昌瑞山。自是,岁必诣谒。雍正三年十二月,世宗即其地起陵,曰昭西陵。”作为一个普通的女人,孝庄文皇后为啥要夺取孙子的江山呢?

孝庄文皇后从主观上是不愿意称帝的,一方面来说她这个人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另一方面来说,她是个普通女人,更加希望儿孙能够有好的发展。客观上来说,孝庄文皇后也不具备称帝的条件。一方面来说她是蒙古人,而清朝是女真人的天下。另一方面来说,孝庄文皇后的政治根基太薄弱,可清初的辅政制度却比较完善。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