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在客厅里兴奋地玩着他最爱的玩具车,这时,邻居家的小朋友来了,也对这辆车充满了好奇。
小朋友伸手想碰碰,小宝立即抱紧玩具,大喊:“这是我的!”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特别眼熟?
很多家长为了避免尴尬,常常赶紧对自己的孩子说:“要大方点,和小朋友分享一下嘛。”可这种做法真的有效吗?
会不会对孩子造成长期的影响呢?
为何逼孩子分享会适得其反?
研究表明,硬逼孩子分享并不总是能培养出慷慨的性格。
相反,它可能会让孩子感到不安,甚至产生“我的东西随时会被拿走”的恐惧。
这种不安往往会在潜意识中扎根,对孩子未来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影响。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长期被迫分享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他们会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
强迫分享还可能导致孩子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感到焦虑,总觉得他人的请求无法拒绝。
这对他们的心理安全感构成了挑战。
如何用三步帮助孩子学会分享?
对于家长来说,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不应该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要大方”。
实际上,教孩子分享可以通过更温和且有效的方式实现。
当孩子对分享产生抵触时,家长可以先蹲下来,理解并说出孩子的情绪。
例如,你可以对孩子说,“我知道这辆恐龙玩具是你最喜欢的,你担心别人弄坏它,对吗?”这种理解和共鸣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并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要建立一种分享的仪式感,给孩子选择权。
让孩子决定是借给小朋友玩五分钟,还是等一会再借。
家长可以通过创造“双赢游戏”来引导孩子,比如玩扮演游戏,帮助孩子在合作中体会分享的乐趣。
这一切能让孩子在自愿的基础上学会分享,同时培养决策能力。
根据年龄阶段制定应对策略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理解和处理“分享”这个概念的能力也各不相同。
对于1到2岁的孩子,家长们可以通过玩具交换的方式来示范什么是分享。
例如,你可以问:“妈妈用这个小熊换你的小鸭好不好?”
而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他们的物权意识开始增强,家长可以用预告的方式沟通,比如告诉孩子:“等钟表的长针走到6,就让哥哥玩一下。”
当孩子接近4岁时,他们开始理解轮流的概念,家长可以借助绘本故事,例如《石头汤》,来引导孩子理解分享带来的好处。
而超过4岁的孩子,通常会有强烈的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同,这时候家长可以用引导式的提问来启发他们,比如:“如果你借给朵朵你的娃娃,猜猜看朵朵会有多开心?”
牢记这些与孩子沟通的禁区在引导孩子学会分享的过程中,一些语言地雷是一定要避免踩的。
比如说,“你怎么这么自私”,这种表达无形中给孩子贴上了负面的标签。
在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期,避免使用这种带有否定性的语言可以防止其产生负面心理暗示。
同样,也应该避免说“如果不分享,就没人喜欢你”之类的话,这不仅在情感上绑架了孩子,同时也让他们失去了分享的乐趣。
此外,“我数到三必须给”这种命令式的话语,只会让事情发展得更糟。
父母在教育孩子分享方面,可以参考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儿童对物品的占有欲,恰是对自我存在的探索。”正如我们为植物提供良好的土壤来支持其生长一样,孩子需要在安全感充足的环境中自然养成大方分享的性格。
理解孩子对物品的占有欲,其实是在帮助他们认知自我和世界的界限。
因此,下次当孩子大喊“这是我的”时,或许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帮助他们自然地、心甘情愿地学会分享。
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孩子的现在,更是为了他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