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朋友家做客,正好赶上他们家两个孩子在玩。
7岁的女儿安静地坐在角落里,手里捏着一个小玩具,眼睛却时不时瞟向正在玩拼图的弟弟。
“这姐弟俩关系真不错呀!”我随口一说。
朋友笑了,“我家女儿特懂事,总是让着弟弟,小的有姐姐撑着,我这心里就特放心。”
我心里戏顿时上演:这是懂事还是被迫?
转念一想,自己小时候也听惯了这话,“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弟弟。”
这句话无论刚听上几遍怎么觉得都不合理啊,为什么做姐姐的要承担兄弟相处的老大责任?
姐姐与弟弟:平等还是让步?
生活中,姐弟、兄妹间的相处并不总是和谐美好的场景。
“姐姐让着弟弟”几乎成了无可厚非的育儿口头禅。
许多家长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调停兄弟姐妹间的冲突,但让人思考的是,这种让步是否有必要非常明确且灵活地定义呢?
小时候,我也曾亲历这样的情形。
每次与弟弟发生冲突,家长总是偏向弟弟,说这是因为我“是姐姐”的缘故。
多年后,我发觉这不仅在我家是常态,很多家庭因老大的责任导向“让步”而造成了手足关系紧张,甚至引发隐蔽的不满。
其实,很多“姐姐让着弟弟”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偏心,这种偏心与重男轻女无关,却严重伤害着孩子。
这种长时间的“让步文化”让孩子从小就感到委屈。
蔡晓燕的反思:为什么大小之分带来偏心?
通过一部叫《家里家外》的短剧,我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
剧中的姐姐受打压,弟弟却因“不会干事”翻走了姐姐的作业本。
面对这种情况,姐姐最后表达了焦虑与悲伤,而堂堂大丈夫的爸爸要求她的道歉。
此情此景,似曾相识。
剧中反映了常见的社会现象,尤其在二胎家庭中。
蔡晓燕在剧中对抗“姐姐就该让着弟弟”的观点,引起了观众共鸣。
其实改变不了传统观念,不如从细微处让家长更有意识地对孩子做出公正的选择。
谁都希望姐弟之间心同步,谁也不该千篇一律地强加责任。
儿童教育:分享与被迫让步对于家长来说,培养孩子分享与谦让的美德固然重要,但若是强制执行难免产生负面影响。
分享本是自愿的状态,如果一天到晚被迫让步,自然破坏了孩子间的情感互动。
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之间的纷争并非坏事。
某朋友佳佳小时候和弟弟争风吃醋,而不是成为深埋心底的阴影。
若家长能应用智慧妥善引导,或许他们将不吝啬分享内心的东西。
这种对错分辨过于生硬,而爱则不分大小。
手足关系:大让小的背后原因看朋友佳佳小时候,弟弟帮她煮饭,父母教育他“男子汉保护姐姐”。
这种家庭氛围让姐弟间的感情柔和、可贵。
大让小就是这种家庭背景下的传统教育结果。
如果大者慷慨,而小不懂得回报感恩,便会变得习以为常。
父母能否倾听和接纳孩子心声,或才是培养健康家庭关系的起点。
试图从家庭日常中,平等分配爱意,而不是让一个孩子多背负责任,这才是家庭之爱最自然的表现。
结尾:那么,二胎家庭里,老大的责任到底在哪?
答案或许在于对兄弟姐妹相互间尽情地公平与个人价值的独立赋予。
成长途径各异,那个被频频教导让步的姐姐或许能从父母身上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其实,未来的父母不如尝试让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自独立,互相支持,平衡地赋予不同的责任。
毕竟,亲情可以横跨世代,是由家长创建的一个爱的共同体。
愿每对姐弟、兄妹都能在成长中,找到彼此间的爱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