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军 编辑:冯晓晖
“浔城故事”专栏致力于分享与九江生活见闻相关的散文及纪实类文章。诚挚欢迎原创作者投稿,投稿方式及联系方式详见公众号自动回复。
庐山好汉坡旁,一块“好汉坡”卧石石刻,见证了无数攀登者的足迹。少有人知,这三个字出自一位中学教师吴宜刚之手。四十多年前,一锤一钎,朴素而动人,成就了庐山小小的一段记忆。
好汉坡石刻 图源见水印
近期,山南景玉川立碑《好汉坡山道记》于庐山莲牯路旁,记载了山道的古来今往,实际上写的是莲牯路的修建史。
莲牯路起自小天池望江亭至莲花洞,途经半山亭、月弓堑、好汉坡、竹林窝、棺材石、家山头,全长9公里,宽2–3米,路基以石台阶为主,仅好汉坡石级台阶就有1000级,坡度极大,是庐山至九江的重要通道。莲花洞位于庐山北麓,因邻近莲花峰而得名。1885年,英国人李德立开辟了自莲花洞直达牯岭的登山步道,自此成为中外人士旅游、避暑、政务和物流的交通枢纽。
由此可知,好汉坡只是莲牯路的一段,但却是最陡峭险峻的一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庐山成为民国时期南京政府的“夏都”,牯岭一应物品,多由此道运送。抗战胜利后,山道进入鼎盛时期,轿夫、挑夫熙来攘往,高官官员乘轿往返,热闹非凡。据统计,当年庐山的轿夫、挑夫有两千多人。
传说蒋介石多次上山,乘轿途经此地。有一次忽然问道,这陡坡叫什么名字,陪同人员一时答不上来。蒋介石随口道:“登上此坡者皆好汉!”从此,“好汉坡”的名字便流传开来,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后人在好汉坡下建了好汉亭,又卧刻“好汉坡”三个大字。新世纪修缮后,还立了好汉坡零公里的计程石碑。
好汉坡名声远扬,但卧壁上的“好汉坡”石刻究竟是谁所作?传说纷纭。有人说是民国名人题刻,连原九江市市委书记刘上洋登好汉坡后所写的《好汉坡情思》游记中,附有“好汉坡”石刻照片,也未能考证作者。直到九十年代,才偶然听说是当时莲花中学吴宜刚老师所刻。
吴宜刚,莲花镇太平村人,1944年生。庐山中学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1979年暑假,吴宜刚去探望在好汉坡下卖茶水的父母,偶然看到一块卧石,萌生了石刻“好汉坡”的想法。反正闲来无事,他便准备了铁锤和钢钎,描绘字体,挥锤扶钎,叮当作响,溪水伴奏,历时暑假期间,终于完成石刻。当时既未署名,也无日期。此事慢慢被遗忘,偶尔有人问及,他总是笑着叙说一番往事。
吴宜刚老师(右一)与朋友讨论石刻 摄影:蔡少敏
吴宜刚老师退休前,曾任庐山区中学教务处主任。他爱好书法、唱歌和喝茶,性格逍遥自在。虽然“好汉坡”三个字并非出自名家之手,但凭着当年的一锤一凿,给庐山留下一点朴素的遗迹,也给游客留下了一份难忘的记忆。
【作者简介】
作者洪军,原九江仪表厂(四四一厂)工会主席。
【编后记】
本篇原文篇幅较短,编者在尊重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补充。虽为小文,却正本清源,厘清了许多人误以为“好汉坡”石刻出自民国的说法。或许当年吴老师只是出于一时兴趣,却也在庐山留下了一个独特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