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昌洪 编辑:冯晓晖
九江浔庐餐厅的廖济标师傅,当年曾几次受命上庐山,担任毛主席的“特灶”厨师。
1959 年 6 月下旬,廖济标在九江浔庐餐厅任党支部书记。一天,原九江地区专员朱斌一脸喜气地来到座落在甘棠湖畔烟水亭东侧的浔庐餐厅,对正在和工人们一起忙碌的廖济标说:“廖师傅,我找你有点事。”
廖济标见专员亲自来餐厅,知道事情很重要,就把朱斌迎到办公室,问是什么事?朱斌说:“今天要给你一个任务,你现在跟我到江边码头去,给一位首长煮饭。”
原浔庐餐厅外景 图源:《九江美食》
廖济标听说是给首长煮饭,但又不知道是哪一位首长。他是党员,懂得党内的纪律,不该知道的事就不应该问。他用围兜揩了揩手,问:“那我可以回家去说一声吗?”朱斌说:“不,不用了,你现在就跟我坐车一起走。”于是,他们坐车来到镇江楼附近的长江边上。
廖济标下了车,往江里一看,见江边上停靠着一艘很宽很宽的船,这艘船其实是三艘船并在一块的,两边各一条船夹着中间一条船。廖济标想,这大概是怕江水颠簸的原因,这样在行驶中船会安稳些。他再看看岸上,岸上有很多军人站岗;看看船里,船里却很静,这里除了江水拍打堤岸的声音,就是远处轮船汽笛的声音了。廖济标跟随朱斌来到了船上。
船上一位秘书走出来,问明了朱斌和廖济标的情况,就把廖济标带进了厨房,厨房里有各种蔬菜瓜果,廖济标正准备洗菜,猛然眼睛一亮,只见一位身材魁伟高大的首长从船舱里走出来,走到甲板上。廖济标心里一喜,咦?这不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吗!
一想到自己今天要为毛主席煮饭,心里兴奋得直跳!他真想立刻跑上前去,问一声“主席好”。但他又不敢这样做。他深情地望了毛主席一眼,心想还是把对主席的热爱用在这顿可口的饭菜上吧。
毛泽东生平大事年表 (1893—1976) 图源:知网
当他拿起炊具,心里又不够踏实了,虽然自己从小就在餐厅学徒,学过一些烹调技术,但充其量也只是在浔庐餐厅这座小小的餐厅里搞搞,高级一点的宴席还从来没有出过台面呢。要让毛主席吃好,自己这两下子能合主席的口味吗?不管怎么说,今天把自己最拿手的绝活使出来,也就算是对主席尽了最大的一份努力了!廖济标赶紧挽起袖子拣菜,洗菜。
廖济标在干活的时候,朱斌也进来帮忙。廖济标知道朱斌帮忙是假,他是怕自己煮不好这餐饭。摸着了对方的心思,廖济标就对朱斌说:“专员,你放心,你把这么重大的任务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会好好干,让你放心,让毛主席吃饱,吃好。”说着话,他就把洗好的菜切成片、切成丝,配成八只盘子。这时毛主席的生活秘书走进来,他瞧了瞧盘子里配好的那些菜,问廖济标:“廖师傅,你知道主席最喜欢吃哪些菜吗?”廖济标指指那八只盘子,回答说:“我已配好了八个菜,一个汤的料,炒好后随便主席吃。”
秘书摆摆手说:“不需要这么多,毛主席知道了会说话的,只须搞四菜一汤足够了。”
廖济标按照生活秘书的吩咐,重新配料,配好了四菜一汤,赶紧下锅炒。一会儿工夫,饭菜弄好了,生活秘书叫来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把饭菜端进了毛主席的卧舱。
吃完了饭,警卫员又把毛主席吃剩的饭菜端了回来。秘书走过来告诉廖济标说:“廖师傅,你把这些饭菜再称一下,记个准确的数字。”
原来,生活秘书为了掌握毛主席的饭量,长期以来都作记录。端去多少,吃了多少,剩下多少,计算个数量,以便给毛主席身边的保健医生和护士们提供一个毛主席健康状况的参考依据。廖济标照吩咐认认真真地做了。
吃完了饭,毛主席走出船舱散步。这时生活秘书把廖济标叫出来,介绍给毛主席说:“主席,他就是给您做饭的厨师廖济标同志。”
毛主席点了点头。
廖济标走到毛主席面前,竟腼腆得象个大姑娘,他本来想好很多很多话,都忘了,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只顾怔怔地望着毛主席,憨憨地笑。
毛主席一向风趣,幽默,他见廖济标不说话,就带起话语,指了指自己的肚子说:“你的手艺蛮不错的呢,我今天吃得很饱。”
廖济标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和自豪。他见毛主席这么和蔼可亲,也就把拘束忘了,他紧紧地握住毛主席的手说:“主席,我愿意为您服务。”
“呃,这不叫服务,这叫协作,你布兵摆阵,我冲锋陷阵,一桌饭菜给我稀里哗啦几下就干光了。”说着,毛主席对在场的身边工作人员说:“我下次来九江,上庐山,还要请廖师傅给我做饭。”毛主席说的这句话,果然为日后廖济标几次上庐山担任毛主席的“特灶”厨师打下基础。
毛泽东来九江乘坐的“江峡”轮
不久,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这次会议分两个阶段共开了一个多月,从 7 月初直开到 8 月中旬。会议初期叫“神仙会”,出席会议的只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各省、市、部委负责人,后来扩大到八届八中全会。
庐山会议期间,中央有 7 个“特灶”和 20 多个“小灶”。说到毛主席的“特灶” 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当时会议的伙食标准是每人每天两元钱。毛主席一般每餐只须两个菜,一个汤,外加一碟子辣椒就行了,很少有吃四菜一汤的时候。所谓“特灶”也只是为了照顾他的咸淡和口味,丝毫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地方。大米是当地产的,蔬菜是就近买的,连同做佐料用的香葱、生姜、酱油等也都是地地道道的本地货。
【编后记】
最近,编者喜欢把关于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的故事整理归类。昨天发布的是廖师傅服务周总理的回忆(见《九江文史 | 名厨心目中的周总理》),今天是他为毛主席掌勺的往事。
廖师傅并未具体说明上船的确切时间。根据编者此前的研究,1959年毛主席曾两次在九江用餐。
第一次是在6月29日下午,毛泽东乘“江峡”轮自武汉前往九江,同行者包括刘少奇、朱德、周恩来、林伯渠等中央领导人。约在凌晨一点前后抵达九江港。主席在船上吃过早餐后,并未在市区停留,随即乘车登庐山。
第二次是在7月24日下午,毛主席下山到长江中游泳。当天下午三四点钟抵达九江,主席在长江中畅游四十多分钟,上船后饮了一杯茅台酒,吃了一碗绿豆稀饭,随后返回庐山。
据《党史文苑》记载,廖济彪作为九江接待站成员,参与了接待工作。关于主席的两次用餐情况,1959年庐山会议九江接待站副组长崔玉峰(时任九江地委副书记)也有相关回忆。
《党史文苑》2010年5月上半月刊
至于廖师傅口中的“6月下旬的四菜一汤”究竟是怎么回事儿?编者当然搞不清楚。
毕竟,这是口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