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一辆搭载小米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发生碰撞后爆燃,致车内3名年轻女性遇难。这场事故不仅引发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广泛质疑,更将小米推入了一场涉及技术、公关与伦理的多重危机。从事故本身到后续应对,小米SU7事件折射出智能驾驶时代的复杂挑战,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根据小米官方公布的车辆数据,事故发生时,车辆以116km/h的速度处于NOA辅助驾驶状态,系统在检测到前方施工路障后发出减速提示,驾驶员在1秒内接管车辆并尝试转向,但最终以97km/h的时速撞击隔离带水泥桩。从系统预警到碰撞发生,仅留给驾驶员约2秒反应时间。

行业专家指出,在高速场景下,2秒的反应窗口对普通驾驶员而言几乎不可能完成有效操作。即使系统提前预警,驾驶员的生理极限(如G值冲击导致的意识模糊)和操作精度(转向过度或不足)均可能成为致命变量。而小米SU7标准版采用的纯视觉方案,在夜间弱光环境下对障碍物的识别能力受限,进一步放大了风险。
事故后,车门无法开启的问题引发公众愤怒。小米回应称车辆配备机械应急拉手,但专家指出,若车内人员因撞击昏迷或车体变形导致拉手失效,外部救援同样面临挑战。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逻辑与国标对碰撞后车门自动解锁的要求存在潜在冲突,暴露了新能源汽车设计中对极端场景的忽视。

小米SU7事故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危机,更是整个智能驾驶行业的集体警示。当前,车企普遍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为“高阶智驾”或“准自动驾驶”,模糊了技术边界。此次事故中,用户对NOA功能的依赖与系统实际能力的差距,暴露出营销话术对公众认知的误导风险。专家强调,辅助驾驶的责任主体始终是驾驶员,但车企在宣传中常弱化这一前提。
尽管国标要求碰撞后车门自动解锁,但针对智能驾驶系统的责任认定、数据黑匣子规范等仍处于空白。例如,AEB(自动紧急制动)对非标准障碍物(如施工锥桶)的识别能力未被强制要求,导致事故中系统仅预警而未触发制动。此外,电池安全标准虽要求热失控后预留5分钟逃生时间,但多电池短路场景下的热蔓延速度远超此限,亟需技术迭代。
点评:小米SU7事故是一场悲剧,更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智能驾驶时代的技术傲慢、品牌信任的脆弱性,以及行业集体进化的紧迫性。唯有将“对生命的敬畏”置于流量与速度之上,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驶向安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