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结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袁媛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从营造良好科研生态着手,构建优秀青年人才的全链条培养模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硬举措”,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梯次培养体系日趋完善,人才竞相涌现,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踏上新台阶。
袁媛研究员正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培养的优秀青年人才代表。袁媛从中国农业大学遗传学专业博士毕业,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其后进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开始走上中药道地性遗传成因研究之路,先后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等资助。在院所领导、团队的支持和帮助下,个人的科研思维和能力得到了成长,牵头承担了中医药行业专项,建立了中药质量核酸检测技术体系,获得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优质中药材形成复杂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揭示了人参“优形优质”形成的分子机制,阐释了菌根际微生物与天麻的互作规律,为高品质中药生产奠定基础。
正是在一系列“硬举措”的支持下,涌现出以袁媛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近年来,郭娟、刘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支持,郭娟、赖长江生、付长庚、何庆勇入选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11人入选青年岐黄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获得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2023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中国中医科学院将培育战略人才力量的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在原有措施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出更多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措施。
设立新入职科研专项,打造支持职业早期起步的孵化器。
《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大基本科研业务费对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稳定支持力度。2022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启动新入职青年科技人员培养专项,为新入职青年科技人员提供不低于6万元科研启动资金支持,使之尽快确定研究方向并为后续科学研究奠定良好工作基础。2023年,52名新入职人员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12项,中标率23%,高于全院17%的中标率。
设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打造促进人才成长的加速器。
《若干措施》提出,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用于支持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开展自主研究。《若干措施》要求,持续推进青年科技人才减负行动,科技项目管理坚持结果导向、简化流程。201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基本科研业务费中设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促进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展储备“挑大梁”的科技人才。专项根据中医药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规律与特点,分为创新类、传承类,分类组织实施,其中,创新类支持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该专项变“相马”为“赛马”,采用里程碑资助模式,突出第三方的客观评价,按照“金、银、铜”达标标准,给予不同经费资助,经费使用实行包干制。该专项改变提供申请书、任务书等复杂的立项模式,简化立项流程,有效推进青年科技人才减负,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开展自主研究。该项目立项与考核模式,极大彰显公平性,获得青年科技人才的广泛认同。
自2019年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设立以来取得积极进展,337人出库立项,112人达标,其中4人达到金指标,10人达到银指标,98人达到铜指标。2023年,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项,中标率29%,远高于全院17%的中标率,其中,面上项目中标16项,占全院面上项目数40%,青年项目中标20项,占全院青年项目数35%。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
设立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团队,打造人才培养的稳定器。
通过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团队项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科实施人才盘点、人才发掘和人才提升的三步走战略,鼓励团队负责人打通人才培养的“最先一公里”,以期更早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从源头上为优秀科技人才项目提供“活水”;通过“传帮带”模式打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完善学科人才梯队建设。
探索设立青年拔尖人才专项,打造卓越发展的助推器。
近期中国中医科学院将依托科技创新工程,探索设立青年拔尖人才专项,将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专项达金指标人员及获得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人员纳入专项提供稳定、持续资助,让科技人员在从优秀到卓越的道路上心无旁骛搞科研、脚踏实地克难关。
中国中医科学院将按照《若干措施》的要求,进一步破解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堵点与难点,全面落实《中国中医科学院关于促进科技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举措》,为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