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狂奔的不止萝卜快跑

趣唠科技不打烊 2024-07-22 18:24:52

文丨海天

进入2024年,无人驾驶在神州大地上突然加速狂奔。

几天前,多部门联合公布无人驾驶试点20城名单,北京、上海、重庆、苏州、武汉、长沙、成都都在名单之上,它们正式成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

7月4日,上海正式发布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智驾企业正在准备和调试,很快将向普通市民提供服务。上海无人驾驶汽车将会在副驾位配备安全员,安全系数更高。

深圳走在无人驾驶最前沿,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已经开放近1000公里,自动驾驶企业超1300家。深圳巴士集团已经在前海部署20台自动驾驶公交车,7月底正式开通,票价只有1元。

在武汉,百度萝卜快跑持续出圈,引起国内外媒体关注。之所以引起轰动,主要是因为出租车、滴滴司机“围攻”萝卜快跑,认为无人驾驶冲击正常生态。目前萝卜快跑已经在武汉部署超400辆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在北京、重庆、深圳、上海等地测试。

百度自动驾驶业务部总经理陈卓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到2024年年底,‘萝卜快跑’在武汉实现收支平衡,并在2025年全面进入盈利期。”

就在几年前,无人驾驶还被认为遥遥无期,但2023年突然加速推进,前途光明起来,在中国如此,在美国也一样。北京、上海等城市允许没有安全驾驶员的汽车上路,这可能是突破的标志性事件。不完美之处在于,目前无人驾驶汽车只能在小范围、特定路线上运行。

中国科技企业纷纷拥抱无人驾驶,它们拿到投资,扩大运营规模,相信过不了几年,电动汽车内卷将向无人驾驶蔓延。去年沙特向小马智行(Pony.AI)投资1亿美元,它甚至考虑将小马智行无人驾驶引入沙特未来城市Neom。

不过对于全球无人驾驶企业来说盈利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在中国众多的无人驾驶企业中,已经出现一些佼佼者,比如华为、百度、AutoX、文远知行、滴滴出行、小马智行、图森未来、Momenta、驭势科技、蘑菇车联,各大车企也已经开始部局。

百度萝卜快跑即将盈利是一个重要信号

在一季度财报会议上,百度CEO李彦宏说,一季度萝卜快跑武汉订单量增长25%,达到82.6万单。萝卜快跑在武汉有望于2024年年底实现盈亏平衡。

按照百度公布的数据,萝卜快跑已经累计拿下500万个订单。如果按每单10元计算,无人驾驶已经创造营收5000万元。一个季度获得订单82.6万,如果按每单10元计算,季度营收为826万元。百度在武汉部署的汽车只有约400台,相当于每台车每季度获得营收2.06万元。

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人口1100万,拥有汽车450万辆,如果无人驾驶能在武汉站稳脚跟,那在中国任何城市都可以一争高下。盈亏平衡更是一个信号,它告诉出租车、滴滴:“我已经具备挑战你的实力了。”

用户最关心的可能还是价格,很多人认为萝卜快跑订价过低。互联网企业在最开始抢占市场时总是喜欢亏本经营,大打价格战,这可能也是“武汉事件”的根本诱因。

有消息称,萝卜快跑的里程单价仅为普通网约车平台的四分之三,优惠时甚至能达到一半。实际上,按照官方定价,萝卜快跑的价格和网约车差不多,甚至小贵,但打折之后却比网约车便宜很多,有时甚至不到3折。

李彦宏5月份曾表示,Apollo Go无人驾驶汽车在接单过程中超过70%已经完全实现无人驾驶,车内没有安全员;未来几个季度将会达到100%。

从各种指标看,百度无人驾驶已经走在全国甚至全球前例,它旗下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实现Level 4行驶里程4000万公里,百度已经获得自主驾驶专利3477项。

被众多投资者追捧的文知远行

相比百度,文远知行进入无人驾驶领域晚一些,公司2017年才成立,而百度早在2013年就开始布局自动驾驶。

作为后起之秀,文知远行进步很快,目前已经形成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自动驾驶小巴(Robobus)、自动驾驶货运车(Robovan)、自动驾驶环卫车(Robosweeper)和高阶智能驾驶(Advanced Driving Solution)五大产品矩阵。

单是看看文知远行2024年落地的项目,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公司的发展速度何其快:

——1月5日自动驾驶小巴进入浙江德清。

——1月29日文知远行自动驾驶环卫车进入郑州。

——3月4日文远小巴在北京试点,提供三大文化建筑自动驾驶服务。

——5月15日与雷诺合作,公交产品进入欧洲。

——5月17日文知远行自动驾驶乘用车获准在北京南站展开测试。

——5月22日自动驾驶货运车在广州开展纯无人公开道路测试。

——6月20日文远环卫车驶入新加坡。

——6月27日文远知行获准在北京开展机场高速自动驾驶收费服务。

——7月3日新坡坡引入文远自动驾驶接驳服务。

今年3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前往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创新运营中心,察看云控基础平台系统、车路协同沙盘演示、视察并体验了文知远行自动驾驶小巴。这条不起眼的新闻传达两个信号,一是国家对无人驾驶越来越重要,将它作为科技创新的突破性产业看待,二是文知远行已经成为无人驾驶产业的标杆性企业。

从项目落地情况看,目前文知远行在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着墨不多,主推的还是自动驾驶小巴、自动驾驶环卫车。

百度财大气粗,文知远行能走多远有赖于投资人。已经有许多知名企业押注文知远行,其战略投资人有雷诺日产三菱、宇通、博世、广汽、Johnson Electric、英伟达等企业,财务投资人有赛领资本、国开金融、IDC、启明创投、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国开装备基金、亚投资本、创新工场等企业。按照文知远行自己提供的数据,公司估值已经达到51亿美元。

估值85-120亿美元的小马智行

文知远行估值51亿美元,小马智行更高,达到85亿美元。

小马智行主要聚焦两大业务,一块是自动驾驶出行服务,也就是Robotaxi,目前已经迈入全车无人测试运营阶段,进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用户通过“小马智行”App就可以下单;另一块是自动驾驶卡车Robotruck。

今年以来,小马智行在京津塘高速展开示范应用,在深圳中心城区实现商业化运营,在北京开启全无人驾驶测试,在大兴机场提供载人示范服务,在北京开展自动驾驶卡车编队行驶测试。

在国际市场,今年小马智行已经与卢森堡签署合作备忘录,与韩国GemVaxLink成立合资公司。

不论是文知远行还是小马智行,从一开始似乎就获得国际市场的青睐,它们全都是新创企业,能瞬间受到如此重视,说明国际投资者、政府和机构认可中国无人驾驶技术实力。

在自动驾驶卡车领域,小马智行投入很大。目前卡车车队规模已经超200辆,货运网络覆盖全国。自动驾驶里程规模近500万公里,自动驾驶路线日常运行单程超过2000公里。

有趣的是,小马智行是2016年在美国硅谷成立的,号称要“以技术为基础,以应用为导向,在中美两国同时布局,落地自动驾驶技术。”可能正是在这一使命的指引下,小马智行原计划在美国上市,但考虑到美国可能打压小马智行,上市似乎已经搁浅。

有媒体报道称,按照最近的融资额计算,小马智行估值已经达到120亿美元。无论是85亿美元还是120亿美元,对于一家2016年成立的科创企业来说都很高。

追逐无人驾驶的车企巨头们

华为虽然自己没有亲自下场造车,但已经与赛力斯、奇瑞、北汽、长安合作,瞄准高端智驾市场,打出一片新天地。2019年5月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目前华为智驾以“乾崑”品牌作为核心。

华为智驾平台已经拥有多款合作车型,包括问界M7 Ultra、问界新M5、问界M9、阿维塔12、智界S7、极狐阿尔法S先行版。

不难看出,虽然华为对智驾合作持开放态度,但车企的防备心依然严重,它们不相信华为“不造车”的承诺。

小鹏在今年5月20日举行的AI Day活动中表示,预计明年就可以达成Lelvel 4无人驾驶目标,它将以小鹏自家的XNGP (Navigation Guided Pilot)技术作为基础进行开发,该技术已经覆盖中国约250个城市。为了让汽车平台更加智能,小鹏还开发了XBrain大语言模型架构,它可以让汽车具备像人一样的学习能力,帮助汽车识别特定车道线、转弯区、道路标志等。

小鹏创始人何小鹏称,Waymo已经在旧金山提供无人驾驶服务,小鹏的目标是在2025年复制类似体验。何小鹏曾在4月时公开表示:“未来10年将是智能之年。”

比亚迪已经成为电动汽车霸主,但在无人驾驶领域却慢了一拍,它正在追赶。今年6月,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在股东大会上公开表示,将向无人驾驶投入100亿元人民币。2023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约为395亿元,100亿元并不算多,但也不算少。

王传福称,比亚迪将在AI领域寻找机会,向AI投入巨资,不只关注车内AI功能,还将关注生产线AI技术的应用。

早在2016年时奇瑞就已经与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展开合作,并宣称要在2018年实现半自动驾驶,2020年实现高度自动驾驶,2025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现在2024年已经过去大半,奇瑞的目标远没有实现。

目前奇瑞最智能的汽车是智界S7,它由奇瑞华为合作打造,售价25-33万元,月销量约为3000-5000辆,并不算火爆,甚至可以说不及预期。

最近几年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奇瑞汽车销量不断飙升,但奇瑞如果想进入高端,增强竞争力,必须在智驾领域有所建树。

从几大车企的动作看,它们在智驾领域投入资源时都很谨慎。

华为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立以来,累计已经投入300亿元。比亚迪2023年营收6023亿元,净利300亿;奇瑞2023年营收超3000亿人民币,利润未知;吉利汽车利润53亿,长城70亿,长安91亿,广汽44亿,东风、蔚来、小鹏、零跑亏损严重。利润数据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智驾需要烧钱,许多车企难以承受。

是不是每个大车企都有必要开发自有智驾系统?恐怕没有必要,像手机商+Android一样的道路最合理。问题在于:面对中国的那些智能驾驶企业,车企放心吗?在中国国产芯片、国产软件操作系统等诸多领域,我们看到了“分散化”带来的恶果,希望各行其是的内耗不要出现在无人驾驶领域。

西方同行对中国无人驾驶的看法

虽然中美竞争越来越激烈,美国高科技企业在中美技术合作时越来越保守,但它们也不愿错过中国无人驾驶革命。

Mobileye为无人驾驶提供组件和技术,该公司公关主管Dan Galves年初参加CES时表示:“2023年中国无人驾驶似乎突然腾飞了。”他认为中国的无人驾驶汽车需求已经成为全球的风向标。目前Mobileye约有24%的营收来自中国,美国占20%,德国占19%。

英伟达组件受到中国车企追捧,长城、极氪、小米、理想都引入了英伟达Drive Orin平台。去年还传出消息称,英伟达扩大了在中国的无人驾驶团队。

特斯拉FSD没有落地中国,但它只是Level 2系统,在中国有很多替代品。如果连特斯拉自驾系统在中国都没有竞争力,美国派谁来当主将?是Waymo,还是CRUISE,或者其它?

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德国博世的CEO Stefan Hartung最近接受采访时表示,Level 4技术已经准备就绪,现在技术已经没有问题,但如何商业化才是问题所在。

谈及中国无人驾驶时Stefan Hartung说:“在中国已经出现了面向主流消费者、很有吸引力的Level 2 Plus功能,欧洲不太一样,在这里Level 2 Plus和Level 3技术只有豪车才具备。在私家车市场将会出现Level 3应用,欧洲也会有。问题在于价格。在中国,提供Level 3汽车在经济上是可行的,而且会更加大众化。”

麦肯锡在2023年年初的报告中指出,无人驾驶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渐渐从科幻走向现实。准Level 3级别的无人驾驶汽车价格已经下降到20-30万元,2022年是标志之年,准Level 3汽车开始量产。

诚如Mobileye所言,从2023年开始中国无人驾驶迎来了转折点,中国无人驾驶成了全球风向标,西方企业已经认识到这点。

0 阅读:81

趣唠科技不打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