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几近废弃的街圩,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人们都离开

巧云聊旅游 2025-02-11 19:24:48

参观完寡妇桥后前去正安农场,途经武帽菜市场,感觉这里之前应该是乡镇级单位驻地。武帽乡极有可能,因为这里不仅有菜市场,而且还有职能机构,更有大商店等商业机构,疑惑的是为何取消赶集。说是武帽乡觉得说不过去,毕竟查找资料武鸣县乃至前身的武缘县,都没有武帽圩或者武帽乡的记载,武帽菜市场是何时出现的,本文就用肤浅的认知去写一写这个取消赶集的地方。

正门走私武帽农场,武帽农场实则是总部位于里建圩的武鸣华侨农场分场。武鸣华侨农场隶属于广西民政厅归侨办,解放后出于安置归国华侨华人而设。武鸣华侨农场经过多次改革后设有团结、正安、武帽、里建、宁武、民涵6个分场,并以地理位置区分东三场和西三场,其中正安、团结、武帽位于武鸣县西部因此称之为西三场。

起初安置归国华人华侨的人数相对较少,所以农场的规模相对较小,而且征收的都是国有土地,对于地方民众争执不大。进入60年代后归国华人华侨的人数众多,现有农场不断扩大,扩大过程中跟地方集体土地有冲突,为解决农场扩大跟地方带来争端,上级决定将锣圩镇的部分大队编入农场。

当时正值集体经济阶段,锣圩公社管辖下的大队都是务农户口,编入农场就意味着务农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更好听点就是商品粮户口,妥妥的吃白米饭人员。农村人几代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突然有改变农民身份,对于广大村民来说绝对是天下掉下来的馅饼,而扩充到华侨农场的本地村民则是武鸣县第一批吃螃蟹的农民。

编入华侨农场的大队献出集体土地,用现在话来说就是用土地入股,村民也享有分红权。武帽农场相对于正安和团结两个农场来说相对较复杂,起名正安和团结农场的人员结构纯属归国的华人华侨,武帽农场则是归国华人华侨和地方土著混居在一起。归国华人华侨的文化思想和习俗与地方土著的传统文化对冲或者说冲突,亦让武帽农场的生活区的民族矛盾层出不穷。生活习性上的差异,还有文化理念的不同,让华人华侨和土著用几十年的时间才算融合在一起。

本地土著跟华人华侨刚融合完成,华人华侨毕竟是海外打拼多年,归国只不过是避风港,国外环境缓和后国外有关系的华人华侨选择出国,90年代开始武帽农场的职工开始外迁,武帽这个因农场而兴起的小集市开始冷清。即便留下的也只是归国的难民而并非华侨,当然还有就是原土著转为农场职工的村民。

武鸣华侨农场升格为武鸣华侨投资区也就意味着农场进行变革,农场职工的身份再次转变,再后来升格为东盟投资区,农场则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东盟投资区改革的成功也就意味着农场职工不用再起早贪黑的干农业,职工不再参与农业生产转为工业生产,东盟投资区的设立,亦让农场职工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职工。

东盟投资区成立后引来大量工厂,同时也吸纳很多农场的职工,投资区总部在里建圩,各分场的职工都涌向里建,即便是退休职工都往里建搬迁,各个分场就此变成无人区。团结、正安分场都去过,大部分的职工宿舍都是人去楼空,有人居住的也仅是分场场部的周边。团结分场常住的人不多,正安几乎说是无人区,武帽相对较好,起码还看见几家商店和粉店正常营业。留下的这部分人怀疑是土著转为农场职工的村民,也只有土著对农村有感情而不往城里搬,也只有土著留下为曾经繁荣的武帽圩保留一丁点的人气。

武帽菜市场不赶集,但感觉比起赶集还热闹,衬托起热闹的则是打牌的老年人。不知这批老年人是当地农民还是农场的职工,如果是农民玩得这么尽兴,看来当地村民生活得挺滋润,即便农村户口的养老金也就180多元。当然,如果这批老年人是农场的退休职工,玩得这么开心也是应该,毕竟职工退休金相对较高,即便是3千5千的,消费水平较低的武帽足以吃香喝辣的了。

武帽农场有没有中学不知道,不过小学还是有的,尽管武帽小学经历过完小、独小到教学点的经历,不可否认的是武帽小学为当地培养出不少的精英。武帽农场的职工陆续外迁,适龄儿童的减少,还好正安小学并到武帽来,要不然武帽小学有可能也停办了,同时亦完成它的使命,未来复学就看现住武帽人口的繁殖能力了。本文是游记,就当茶后文看,开心就好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