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用竹子做篱笆,围起一片小小的绿意?
它代表着坚韧、清冷与优雅。
但,如果竹子能说话,它一定会告诉你:“你永远困不住我。”
竹子生来就不属于束缚,它的根须在泥土深处悄悄蜿蜒,竹梢却总是伸向天空,挑战着一切界限。
它的生命力如此强大,仿佛天生注定要打破那些人为的束缚,向着自由生长。
年轻时觉得竹不稀罕,老了才懂,它是一种初心,是没能实现的理想。
释文珦说,他老了,回乡想种几竿竹,却找不到地方了。
只能看着邻家的竹林发呆。
他写的不是竹,是人生。
不是“种不得”,而是“来不及”。
最深的遗憾,不是没得到,而是想要的时候,已经错过了。

—【01】—
珍重人家爱竹林,织篱辛苦护寒青。
那知竹性元薄相,须要穿来篱外生。
——宋·杨万里《竹林》
世人总爱以竹为篱,用细密的枝条将一片青翠围在院中,仿佛如此便能锁住竹的灵性。
可竹的心性从来疏朗,它生来便不是困于方寸的草木。
篱笆扎得再紧,竹根仍要朝着泥土深处蜿蜒,竹梢仍要探向天空高处舒展。
那些倔强的新笋,终会顶开砖石的缝隙,在篱外生出一丛野气横生的绿意。
原来,竹的深情从不在温顺的依附,而在自由的生长。
它看似清瘦,骨子里有股子倔劲儿,一身风骨,不服天不服地。
人间若懂竹,便该任它随风摇曳,与山野同呼吸。
这就像人,有些人就是不适合被条条框框框住。
他们不合群、不听话、爱冒险——可恰恰是这样的人,才活得真,活得野。

—【02】—
寺篱斜夹千梢翠,山径深穿万箨乾。
却忆贵家厅馆里,粉墙时画数茎看。
——宋·林逋《竹林》
古寺的竹篱旁,千竿翠竹斜倚而生,枝叶交错间漏下斑驳的光影。
山间小径蜿蜒,脚下铺满枯黄的竹壳,每一步都踩出沙沙的轻响。
这里的竹,活得恣意——春雷一响便拔节,秋风一过便落叶,生死枯荣皆随四季。
富贵人家讲究情调,在厅堂里,白墙上总画着几枝工笔细描的墨竹。
画中的竹固然清雅,却失了山野间的生气。
文艺归文艺,那些被框进尺幅的枝叶,不过是文人笔尖“想象里的竹子”,怎比得林间竹影婆娑、风过如涛?
真正的竹,须沾着露水,沐着月色,与山鸟同栖,与流云共舞。
画里丹青再妙,终究困不住一丛活的灵魂。
竹子,就该在泥土里疯长,在风雨中洗礼,在月色下吟唱。
它不为装饰,只为活出自己的节奏。

—【03】—
秋声偷入翠琅玕,叶叶竿竿玉韵寒。
声在树间元未是,秋声只在竹林间。
——宋·杨万里《省宿题天官厅後竹林》
秋风起时,总爱悄悄潜入竹林。
竹叶簌簌,竹枝轻颤,每一节青竿都似被寒玉雕成,碰撞出清冷的音律。
人说秋声在万木萧萧中,可松柏太沉,梧桐太悲,唯有竹的声响最是通透。
听那声音如碎冰敲瓦,似细雨拂檐,却又比它们多一分孤傲。
竹不似春花贪恋暖阳,也不似秋草轻易枯黄。
它立在寒风中,将萧瑟谱成歌谣,将凉意凝成气节。
原来秋意最浓处,不在荒原,而在这一片飒飒竹涛里。
风过无痕,却把一整个季节的苍茫,都藏进了竹的心事。

—【04】—
修竹林边烟过迟,幅巾藜杖立疏篱。
恨无顾陆同携手,写取孙郎觅句诗。
——宋·陈与义《晚望信道立竹林边》
暮色渐浓时,竹林边的薄雾迟迟不散,仿佛眷恋着最后一缕天光。
有人戴着布巾,拄着藜杖,独自倚在疏落的篱笆旁。
眼前是修竹成林,烟霭缭绕,分明是一幅天然的水墨长卷。
他多想邀来画圣顾恺之、陆探微,将这竹影烟光收入笔底;
又盼有孙郎那样的诗友,共斟一盏淡酒,对着竹林吟出几行绝句。
可此刻,唯有竹叶沙沙作响,如低语,如叹息。
孤独无人相伴时,风过竹梢的韵律,便是天地赠予诗人最温柔的唱和。

—【05】—
竹林深处杜鹃啼,两岸青青草色齐。
谷识人间真罨画,朱籐倒影入清溪。
——宋·刘焘《罨画溪》
竹海深处,忽闻几声杜鹃啼鸣,悠长婉转,惊醒了林间的寂静。
溪水两岸,青草绵延如茵,绿意与竹影交叠,恍惚间竟分不清是人间还是画中。
一树朱藤斜斜探向水面,倒影随波摇曳,将赭红揉进溪流的清澈里。
世人总说山水如画,可真正的画意何须丹青?
竹叶筛下的光斑,草尖凝露的晶莹,藤蔓与溪水的私语,皆是天地自成的笔触。
若说罨画溪是人间至景,那竹林便是画中未题的妙处——
无需浓墨重彩,只一片青绿,便让岁月在此驻足。

—【06】—
移家徒得竹成林,老节清阴岁月深。
近日孙枝殊圣长,风天雨夜学龙吟。
——宋·董天吉《竹》
当年种竹,不过寥寥数竿;而今,竟见翠浪接天。
老竹的节痕里刻满风霜,新生的枝梢却昂然向上,将浓荫织成一片碧色的光阴。
最喜雨后新笋,似少年初长成,于风中舒展稚嫩的叶尖。
待到夜深时,骤雨敲打竹叶,飒飒声如龙吟低啸。
旧竹沉稳,新竹清越,一林风雨竟奏出千年的回响。
原来竹的魂魄不在孤傲独立,而在代代相续;
老枝托起新绿,新绿续写苍翠,生生不息处,自有天地回甘。

—【07】—
帘外谁家竹,凉风日日生。
凌霜惊节老,带月出云明。
色映樽罍绿,声传钟磬清。
葛陂看变化,甘雨满寰瀛。
——宋·张九成《竹》
窗外不知是谁家的竹,总在晨昏送来凉风。
霜降时,竹节愈显嶙峋,仿佛岁月在它身上凝成琥珀;
月出时,竹梢挑破云翳,将银辉碎成满地的诗句。
有人对竹举杯,酒色被竹影染成碧玉;
有人倚竹听风,叶声与钟磬共鸣成曲。
最妙是雨后新晴,竹根吸饱了甘霖,每一片叶都舒展如笑。
原来竹的慈悲,不仅在凌霜傲骨,更在润物无声;
它把风雨酿成清气,将荒芜化作葱茏,人间便多了一寸清凉地。

—【08】—
孤灯寂寂夜堂深,寒雨潇潇乡竹林。
文抵浮生只如此,不须衰怨动悲间。
——宋·朱池寺憎《绝句》
寒夜独坐,一盏孤灯映着空堂。
窗外冷雨淅沥,打在故乡的竹林间,沙沙声如故人絮语。
竹枝在雨中轻颤,却始终挺直,任水珠顺着节痕滚落。
人总叹浮生若寄,聚散无常。可你看那竹,雨再急,不过洗净尘埃;
夜再暗,依旧守着本心。何必为飘零嗟叹?
草木荣枯本是天地呼吸,孤灯照影亦是人间清欢。
且听雨打竹叶声,一声声,皆是光阴在说:万物自有归处,静默即是圆满。

—【09】—
野性何曾计此身,老来方觉负初心。
故山无地堪栽竹,犹傍人家看竹林。
——宋· 释文珦《竹边》
竹生来便不懂何为规矩,它只顾拔节向天,任根须在石缝间恣意生长。
年轻时,总以为人生如竹,无需算计,可待到鬓角染霜,才惊觉那份狂野早已被岁月磨钝。
故乡的山坡上,连一方栽竹的薄土也难寻,只能隔着篱墙,看邻家的竹林在风中翻涌。
竹影婆娑,恍惚映出旧日身影,那个曾想与竹同生共长的少年,如今只剩一声叹息。
或许世间最深的憾意,不是求不得,而是明明触手可及,却已无力拥抱。
人终究活不成竹的模样,只能在暮色里,借他处的青翠,温一壶未凉的热望。

—【10】—
无才济苍生,竹林远棲遁。
中有圣人书。饭蔬自无闷。
——宋· 陈文蔚《新居六咏·竹林隐居》
自知不是栋梁材,索性抱一卷书,遁入竹林深处。
竹叶筛下的光斑落在纸页上,字句便染了青碧;
风过时,叶声与翻书声叠成韵脚。
三餐不过是清水煮笋、粗茶淡饭,却因竹香浸染,竟比珍馐更入味。
有人笑我避世,却不知竹林的幽静里藏着另一番乾坤,读圣贤书时,竹是低眉的听者;
困倦时,竹影便化作水墨,在石上题写无字文章。
所谓济世,何必执念于庙堂?
一竿竹、一册书、一颗澄明心,亦是人间修行的道场。

—【11】—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宋·杨万里《夏夜追凉》
夏夜闷热如蒸笼,推门望月,却见竹林深处暗涌着一片凉意。
虫声密密织成网,竹叶层层叠作帐,月光从缝隙间滴落,竟似寒露沁肤。
没有风,但站在竹荫下,暑气便一寸寸褪去。
竹根扎进地脉,将酷暑化作地底的私语;
蝉鸣与萤火交织,替人间织出一袭无形的纱衣。
此刻方懂:心静处自有乾坤,正如竹立红尘,却始终怀揣一片自己的春秋。

—【12】—
夏日飞火云,枕簟访深僻。
坐此松竹林,冰泉嗽寒石。
——宋·陈允平《山中吟》
烈日烧红了云絮,索性抱竹枕草席,往深山寻一片清凉秘境。
松竹交荫处,泉水流过青石,溅起的水珠如碎玉坠盘。
赤足浸入溪中,寒意顺着脚踝攀上脊背,霎时浇灭了满身燥热。
竹影投在石上,随水波晃成斑驳的古画;
松针簌簌,似与泉声合奏一曲《高山流水》。
闭目时,仿佛天地只剩这一隅;
暑气在外,禅意在內。原来避世不必远行,心若如竹,闹市亦可是幽谷。

【免责声明】插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