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尼龙霸主英威达(INVISTA)4月17日”突然“宣布,终止剥离旗下尼龙纤维业务。不卖了!
这与其2022年退出地毯纤维市场的决绝形成鲜明反差。英威达一场持续三年的战略大撤退为何突然转向?

从“断腕求生”到“精准握刀”这场战略逆转背后,藏着全球尼龙产业的血雨腥风。2022年,英威达关闭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地毯纤维生产线时,欧美地毯年需求已从10亿磅断崖跌至6000万磅。彼时其剥离低端业务的逻辑清晰:集中火力攻占工程塑料和工业纤维高地。但到2024年拟出售安全气囊纤维、CORDURA高性能面料等核心资产时,市场嗅到异常——这些业务年利润率超25%,且掌控着军工、汽车产业链命脉。

上海工厂成战略胜负手中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彻底改写了剧本。英威达青浦基地不仅是全球五大生产基地之一,更是其耗资145亿元打造的“尼龙帝国”核心。这里生产的尼龙66气囊丝,正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60%而供不应求,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3.5亿美元。更关键的是,该基地串联起从己二腈到聚合物的全产业链,若剥离下游纤维业务,相当于自断市场触角。

技术铁幕下的生死博弈英威达的“回心转意”暴露了尼龙66产业的残酷现实:其掌握的“丁二烯法”己二腈技术,仍把控着全球70%产能,但中国天辰齐翔、华峰集团等企业已建成40万吨产能,正虎视眈眈。保留CORDURA等高性能纤维业务,既能通过军工订单维持技术壁垒,又能以青浦基地为支点,卡位亚太区年均6.7%增长的安全气囊市场。

全球产业链的“上海时刻”这场战略转向的深层逻辑,藏在英威达高管密集的中国行程里:2024年1月,CEO方思齐宣布将“在上海、为中国、为世界”进行技术升级;8月,上海尼龙66聚合物产能翻番至40万吨,直接对接本土新能源车需求。当中国市场的增长动能撞上美国本土产业空心化,英威达选择将战略重心东移——其加拿大梅特兰工厂重启的己二胺装置,实质是为上海基地输送弹药。

英威达的“战略摇摆”揭示了一个真相:在尼龙66这样的高技术壁垒行业,单纯产能扩张只会陷入价格战泥潭。其选择性保留高毛利、高门槛业务的策略,恰为中国企业指明破局路径——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唯有聚焦技术壁垒与市场需求,方能避免陷入价格战泥潭。天辰齐翔们若想突围,必须攻克连续缩聚、纺丝一体化等技术难关,而不是永远只是产业链的“打工人”。
这场牵动全球化工神经的战略调整,最终在上海划下休止符。当英威达青浦工厂的聚合反应釜再次轰鸣,全球尼龙产业的战略棋盘上,又多了一枚落子无悔的胜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