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的电影与原著,都是与记忆有关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弥漫着伤感色彩。
之前看过相关分析,有些人会从社会角度去分析,这不无道理,因为人总是与社会息息相关。
但我觉得《挪威的森林》,不止是这样的作品。我更偏向于从人的角度去观察它。
其中每一个人,都不完美,甚至是有残缺的。
渡边,一个普通私立大学的大学生,大多时间是用在上课或打工上,爱好看书,不爱讨论政治,常把自己关在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这个世界,有他记忆中的儿时伙伴木漉,有和他接近过又远离过的直子……
然而,他仍然是迷惘和脆弱的。
所以才会坚持不断地给木漉的前女友直子写信并期盼回应,会远离人群不勉强自己交朋友,甚至会与一些陌生女孩发生关系来寻求抚慰。
我想,这就是人性里难以释怀的孤独感。
永泽,是渡边形式上的朋友。
之所以说是在形式上的,因为我觉得永泽始终不会抵达渡边的心灵深处,也替代不了木漉的地位。
虽然他出色,精通多国语言,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及务事能力,但他却始终很自我,对人对物保持着一种高度清醒。
他所做的一切,大多只是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想这也是渡边在得知永泽的女友初美自杀后,才会把他的信撕碎且永未回信的原因之一吧。
而直子,我觉得她始终是渡边内心的一个梦。
他们初识时无太多交流,再相遇时相互陪伴,却都有着对于往事的避讳。
短暂的交会后是直子的远去,最后是生死相隔。
直子记录着渡边的少时年华,也是他心灵的慰藉,然而她心中却有着渡边未曾到过的疆域,这疆域可望而不可即。
至于喜欢渡边的阿绿,她就像是从岩缝中长出的一棵草,深知社会中的虚伪浮躁以及生命的变化无常,却仍然倔强生存着。
她的直爽以及坚忍不拔,让她成为渡边的心灵伴侣。
她给予渡边的温暖,是真实而贴切的。相对于直子,阿绿充满了生的活力。
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挪威的森林》给我最大的感觉是迷失。
看时会不由自主想到小说一开始提到的那口井,躲在草原密林的深处,没有人知道它的准确位置,却又会不小心掉到其中。
木漉、直子都是迷失了的人。最终他们都选择了以死亡来逃避现实世界。
而另外的一些人,如渡边,虽然他一直想向直子传达自己的乐观,并给予她信心,可他自己却也常常在青春伤痛里迷失。
他不关注周遭世界,找不到前进方向,在直子去世后才渐渐找到了一丝丝解脱。
所幸的是,渡边能遇见阿绿,和直子的朋友玲子。
前者带着年轻的倔强,后者带着长者的成熟,她们给《挪威的森林》注入了一些阳光般的温暖。
另外,想讨论的是性。我非常不接受有些人因为村上春树那些关于性的描写,便把它定义为se情。
性,是私隐的,也是接近人性的。
村上春树笔下的性,不为哗众取宠,不卖弄风情,浮华而伤感,亲密而疏远。
渡边的伴侣不唯一,其中包括让他刻骨铭心的直子,也包括忘年交的玲子,更多的是些陌生女孩。
无论是与爱有关或是与爱无关,关系都是带着伤感色调,或寂寞色彩的。
正如渡边对初美所说的,他有时候感觉很寂寞很寂寞,渴望身体抚慰。
与直子的亲密行为,从开始的水到渠成,到后面的无法相容。反映的是内心的敞开,希望的开启,到希望枯竭,与内心封闭。
而在那些经历中,与玲子的则显得有些特殊。
直子去世后,玲子来到了渡边住处,跟他讲述直子生命后期加重的心理疾病,以及她临死前的短暂平静,并独奏了几十首曲目,以给予直子一个不寂寞的葬礼。
伴随着酒,音乐和回忆的伤感,他们发生了关系。
这种关系显然与爱无关。我把它理解为渡边与玲子生活中的一个符号,是过去日子的终结,呼唤着新生,也是对于直子的纪念。
后来,看卡瓦菲斯的《城市》,总是感受到一种《挪威的森林》里也有的无望——
你说:我要去另一个国家,另一片海岸,找一个比这里好的城市……
你不会找到一个新的国家,也不会找到另一片海岸。这个城市会永远跟踪你…… 既然你已经在这里,在这个小小的角落浪费了你的生命,你也就已经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毁掉了它。
现在觉得可以反过来想:内心的希望与生命力还在的人,不会永远活在同一片疆域。
就如同作品里最后的渡边、玲子,以及那个一直以生猛的鲜活对抗命运、扎实活着的阿绿。
作者:肖大虫
的确不像看黄书的感觉,但那个找家教的小女孩……还是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得瑟]
不是木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