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麦拔节孕穗期,茎基腐病的防治需结合病害发生规律和田间管理措施,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策略。以下是高效防治要点及技术指导:

一、拔节孕穗期防治关键期
拔节孕穗期(3月中旬至4月中旬)是小麦茎基腐病侵染扩展的高峰期,也是药剂防治的最后有效关口。此时病原菌已侵入茎基部,若不及时控制,后期易形成枯白穗,减产严重。
二、核心防治措施
1. 精准药剂喷雾
推荐药剂:选用对茎基腐病高效的登记药剂,如:
单剂:丙硫菌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氰烯菌酯等。
复配剂:唑醚·氟环唑、戊唑·嘧菌酯、苯甲·吡虫啉(兼防虫害)等。
施药方法:
亩用水量45-60公斤,调低喷头高度,重点喷淋茎基部(发病部位)。
若病害混发(如纹枯病、根腐病),可混配三唑酮、烯唑醇等广谱杀菌剂。
2. 结合病虫综合防治
虫害防治:混配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防治麦蜘蛛、蚜虫;添加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增强抗逆性。
抗逆管理:喷施磷酸二氢钾(100克/亩)

或含腐殖酸叶面肥,预防倒春寒及促进弱苗转壮。
三、配套农业措施
深翻整地:每隔2-3年深翻30厘米,将表层病残体深埋,减少菌源基数。
科学肥水:
增施磷钾肥、锌肥,避免偏施氮肥;灌浆期干旱时及时浇水。
盐碱地采用地表水灌溉,避免地下水加重病害。
秸秆处理:重病田秸秆粉碎后腐熟还田或离田,减少病原菌残留。
四、注意事项
施药时机:返青至拔节期完成首次施药,拔节孕穗期补防一次,间隔7-10天。
器械选择:使用自走式高架喷雾机或背负式喷雾器,确保茎基部着药均匀。
避免药害:严格按照推荐剂量配药,避免高温强光下施药。

五、区域化防控建议
重发区(如黄淮海平原、华北麦区):需采取“一拌一喷”策略,即秋播种子包衣+返青拔节期喷雾。
轮作区:与大豆、油菜等作物轮作2-3年,切断菌源传播链。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控制茎基腐病蔓延,保障小麦灌浆期营养供应,最终实现高产稳产。若田间病株率超过30%,需结合病株清除及土壤消毒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