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校扩招再度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清华、北大、武大等“双一流”高校纷纷宣布扩招计划,消息一出,既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忧心忡忡。这可不是单纯的“人多力量大”,而是一场教育资源与国家战略深度绑定的集体行动。扩招背后的逻辑,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又是一场关于公平与质量的博弈。
扩招,真的是“香饽饽”吗?
有人说,扩招是对寒门学子的福音,毕竟优质教育资源的门槛被降低了。但反过来想,这场“大蛋糕”的分配,真的能让所有人都吃饱吗?别忘了,扩招带来的不仅是学生数量的增加,还有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师资力量、实验设备、校舍空间,这些硬件和软实力是否准备好了?如果只是“人来了,资源没跟上”,那么扩招可能变成了“空招”,质量难以保障。
更重要的是,扩招的重点学科几乎清一色集中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国家急需领域。这种“精准投放”确实很聪明,既能为国家战略服务,又能缓解社会对理工科人才需求的焦虑。这也意味着文科生和其他基础学科的机会将进一步被“压缩”。试想,那些热爱文学、哲学的孩子,是不是会因为家长一句“理工科才有前途”而放弃梦想,转投热门赛道?
扩招不是“地毯式轰炸”,而是“精准制导”
这次扩招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有的放矢”。比如清华成立“人工智能通识书院”,培养复合型人才;武汉大学新增机器人工程、智慧能源工程等专业;甚至连中国农业大学都开设了院士班。这些行动无疑是对“卡脖子技术”的精准回应。过去,我们一听“扩招”,总觉得是“撒大网捞大鱼”,但现在,高校已经摒弃了粗放型增长模式,转而向“高质量扩张”发展。
不过别高兴得太早,这种“精准制导”也有副作用。一方面,头部高校的扩招幅度其实并不大,清华、北大各增加150人,和总招生数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真正承担扩招任务的是中西部的“双一流”高校,比如云南大学、湖南大学,各自扩招300人。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这些学校有没有能力培养出“顶尖人才”?还是说,扩招只是变相让这些学校做“教育扶贫”,把压力转移到区域高校身上?
扩招的另一面:“就业压力锅”会不会炸?
扩招的初衷是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端人才,但学生们的毕业去向,是否与国家的战略需求吻合?2025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而扩招的2万人看似杯水车薪,却依然是就业市场上的一股“洪流”。扩招能否真正缓解就业压力,取决于这些新增专业是否与市场需求对接得当。
比如,新增的人工智能专业显然很“香”,但毕业生的“就业香气”能持续多久?一旦市场饱和,是否会重蹈“法学热”“金融热”的覆辙?更值得思考的是,这些扩招的毕业生,能否在专业之外具备足够的跨学科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胜任岗位需求?如果扩招只是培养了一批“理论派”,而不是“实战型选手”,那么企业的用人难题依旧难解。
教育公平与社会焦虑的微妙平衡
扩招的背后,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效应——缓解教育焦虑。近年来,“普职分流”政策饱受争议,许多家长害怕孩子考不上普高,直言中考“比高考更恐怖”。这次扩招,将间接增加高中阶段普高的招生机会,比如武汉市的普高率从65%提高到75%。表面上看,这确实是一剂“焦虑缓解药”,但深层次的焦虑依然存在。
每一次扩招,都会带来“学历内卷”的升级。大学扩招了,研究生扩招了,家长和学生的焦虑却并没有减少,只是从“上不上得了大学”变成了“上了大学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当本科生不再稀缺,研究生成了标配,博士生也开始“卷”了起来,这种教育公平的表象,是否反而加剧了社会竞争的不公平?
从“招生大战”到“育人大战”
扩招的意义不在于“招了多少人”,而在于“怎么培养这些人”。清华、北大通过书院制改革,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武汉大学与企业联合建立“产业导师”制度,让学生参与真实科研项目;云南大学推出双学士学位项目,强调学科交叉融合。这些培养模式的创新,正在试图从“标准化输出”转向“个性化成长”。
创新的路并不好走。书院制改革看似美好,但学生是否真的有足够的自主能力?企业导师制度听起来很炫酷,但企业是否愿意投入精力去培养学生而不是直接“拿来主义”?学科交叉融合固然是趋势,但高校的资源和课程设计是否跟得上步伐?这些问题,都是高校在扩招路上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
扩招的终极目标:让更多人“上好大学”
扩招的本质,是一场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与公平的博弈。它试图在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同时,缓解社会焦虑,实现教育资源的更优配置。这条路注定充满荆棘。扩招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能否成功,取决于社会能否从“能上大学”转向“上好大学”,学生能否从“学历竞争”转向“能力竞争”,高校能否从“招生大战”转向“育人大战”。
那么问题来了,扩招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吗?教育公平的路上,我们该如何平衡资源分配与质量保障?对此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