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里有一句话说:
“我们对别人的感觉,就取决于他们离开我们距离的远近。”
深以为然。
年少时,我们总觉得人与人的关系是简单的,世界是自由的。
长大后,才渐渐明白事实并非如此。
与人相处,关系过于亲密,我们会倍感压力;过于疏远,我们又会觉得淡漠冷酷。
因此,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莫过于,说话留三寸、遇事让三尺、待人远三丈。
一,说话留三寸
说话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但真正掌握言辞的艺术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会因为语言而产生变化。
有时,你的心直口快可能会让人左右为难;有时,你的口无遮拦可能会让人有苦难言。
所以,与人交往,要懂得谨言慎行,给自己留口德。
所谓福从口入、祸从口出,人生的福祸因果就在言语之间。
《小窗幽记》中讲:
“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
话不说尽留三寸,并非圆滑世故,而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这也是让彼此都舒服的处事境界,是人生阅历和涵养的彰显。
保持善良,理性开口,适时沉默,把握尺度,才能愉悦自己,温暖他人。
二,遇事让三尺
常言道:“话到嘴边留半句,事从理上让三分。”
人和人相处,说话要适可而止,遇事也要懂得礼让三尺。
清朝首辅张英,收到桐城老家来信。信上说,家中拟扩建院宅。
只为多占三尺地皮,跟邻居起了争执。
张英看完家书,回诗一首: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诗,主动将院墙让出三尺;邻家见状,也依样让出三尺。
两家宅邸之间,让出了六尺宽的一条小巷。
这条“六尺巷”至今仍是桐城一景,被世人传为佳话美谈。
“终身让路,不失尺寸。”张英把这八个字作为家训来教诲子孙。
一生懂得谦让的人,最后并不会有什么损失。肯吃亏的人,做事自然顺风顺水;贪小便宜的人,必然会因小失大。
让出一步看似吃亏,实则赢得人心。
俗话说的好:做人利不可占尽,势不可用尽,礼不可夺尽。
遇事留三分余地给别人,也是留给将来的自己。
凡事多一分宽容,就会多一分理解,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别人有路可走,你才不会陷入绝境。
遇事让三尺,是做人的修养,更是处世的智慧。
三,待人远三丈
复旦大学讲师陈果说过:
“人和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距离产生美。”
没有距离的关系,就是一场灾难,既困扰了自己,也为难了别人。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对边界感模糊不清的人。
他们喜欢打着各种旗号,在别人的“私人地盘”上肆无忌惮地行走。
他们把热情变成了冒犯,把关心变成了干涉。
这种毫无边界的热情令人感到窒息,甚至想要远离。
梁实秋曾写道:
“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淡所以才能不腻,才能持久。”
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的人。
而所有久处不厌的关系,大多都懂得保持恰当的距离感。
亲而有间,保持距离,是关系的留白,更是相处成全和守望的智慧。
待人远三丈,不刻意疏远,不强求亲近,才能相处不累,久处不厌。
曾国藩曾说:
“话不说尽有余地,事不做尽有余路,情不散尽有余韵。”
说话留三寸,不伤人;
遇事让三尺,添和气;
待人远三丈,长相处。
为人处世,慎重当先。言有戒,行有尺,事有度。
修养德行,与人为善,命运必将会回馈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