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这座大宅厉害了!出过一个“宰相”!

瑶露沁灵萱 2025-01-06 17:40:39

小圣贤庄风波终成空

一场空前绝后的诗词盛会,牵出了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在这背后,既有少年意气,也有江湖恩怨;既有时代悲欢,也有命运无常。让我们走进这场历史的迷雾,揭开一场逐渐被遗忘的往事。

前朝至今,江南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范进早年落第的经历。在他二十岁那年,带着一腔热血来到了扬州城外的小圣贤庄。那时的小圣贤庄乃是江南一带最负盛名的私塾书院,汇聚了不少饱学之士与求学少年。

范进来到书院的第一天,便遇见了同窗孔三与方百龄。三人一见如故,常常在书院后的竹林里探讨学问,分享诗文。那段日子里,竹影婆娑,书声琅琅,倒也是一段难得的清闲时光。

转眼到了七月,小圣贤庄例行举办诗会,各地才子纷纷云集于此。这一年的诗会主题是"咏物",要求参赛者即兴作诗,以物为题,展现才思。范进与孔三、方百龄皆参与其中,一时间诗词飞扬,才气横溢。

就在众人赞叹不已之际,一个身着蓝衫的年轻人站了出来,手持折扇,朗声吟诵了一首咏荷诗。此人便是扬州才子秦世昌,诗中意境开阔,用词精妙,引得在场众人交口称赞。

范进听罢,不甘示弱,随即作诗应和。两人你来我往,竟在书院中掀起了一场诗词斗法。其他学子纷纷驻足观看,整个书院热闹非凡。双方诗作水平不相上下,一时难分高下。

不料秦世昌突然话锋一转,开始指责范进诗中偷用了前人诗句。这番指控令范进大为恼火,当场与秦世昌争执起来。两人的争执很快从文学之争演变成了人身攻击,场面一度失控。

书院山长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将两人隔开。他当众严厉训斥了两位年轻人的失态行为,并宣布当日诗会就此结束。这场原本充满文采风流的诗会,竟因一场争执而草草收场。

事后不久,范进便离开了小圣贤庄,独自回了家乡。这一走,就是三年。而秦世昌也因这场风波,从此不再参加任何诗会,渐渐淡出了扬州文坛。孔三与方百龄虽想调解,却终究未能如愿。

这场诗会风波,在当时的江南文坛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有人说范进心高气傲,也有人说秦世昌过于苛刻。但随着时光流逝,这场风波终究化作了一段流传于世的轶事,供后人谈资。

春闱落第命运多舛

三年的光阴荏苒,范进终于等来了春闱考试的机会。这一年的春天,他带着满腔抱负踏上了赴京赶考的路途。

一路上同行的举子络绎不绝,大家互相攀谈,分享各自的见解。途中范进遇到了几位故人,竟是当年小圣贤庄的同窗,大家相谈甚欢,仿佛当年的不愉快从未发生过。

到了京城,范进投宿在贡院附近的一家小客栈里。他每日苦读,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做着最后的准备。

考试当日,范进信心满满地走进了贡院。他的考卷写得颇为顺手,文章构思严谨,论证充分。

几日后,放榜的时候,范进怀着忐忑的心情挤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名字。名单从头看到尾,却始终未见自己的名字。

这一落第的结果令范进大受打击。他独自一人在街头游荡,不知不觉走到了城郊的一座破庙前。

就在此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抬头一看,竟是当年的对手秦世昌。原来秦世昌这些年也在努力读书,同样来此赶考,却也名落孙山。

两人相对无言,最后相视一笑,一同走进了路边的酒馆。三杯酒过后,昔日的芥蒂烟消云散,两人谈起了各自这些年的际遇。

酒酣耳热之际,秦世昌向范进道歉,承认当年诗会上的指控实属偏激。范进也表示自己年少气盛,处事欠妥。

第二天一早,两人约定一同回乡。归途中,他们在途经的每个城镇都要寻访当地的文人雅士,切磋诗文。

路过扬州时,两人特意去了一趟小圣贤庄。院内的老树依旧,但曾经的同窗早已各奔东西。

站在当年争执的地方,两人相视一笑,各自吟诗一首。诗中不再有少年的锋芒,多了几分历经沧桑后的淡然。

回到家乡后,范进开了一间私塾,潜心教书。秦世昌则继续游历四方,以诗文会友。

两人虽然分处两地,但常常通过书信往来,分享各自的见闻与感悟。渐渐地,他们在文坛上都有了一些名气。

后来有人问起当年小圣贤庄的诗会风波,范进总是一笑而过。那场争执,早已被岁月的流逝冲淡,反而成就了一段难得的友谊。

年复一年,范进与秦世昌的故事在文人圈子里广为流传。人们常说,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知己相逢的佳话。

折桂得中功名有望

范进自落第归来后,便在家乡开设私塾,潜心教学。日复一日的教书生活,倒也让他渐渐平静下来。

这一年,朝廷颁布新政,允许落第举子补考。范进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着手准备,决定再试一回。

为了这次考试,范进将私塾暂时交给助教打理。每日在书房苦读到深夜,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

临行前夕,他收到了秦世昌的来信,信中不仅有鼓励的话语,还附上了一些考试的要领。范进将这些建议仔细研读,受益良多。

这一次赴京的路上,范进显得从容了许多。路过小圣贤庄时,他特意停留了一日,在熟悉的竹林间踱步,重温旧地。

到了京城,他依然投宿在上次的那家小客栈。店家还记得这位苦读的书生,热情地为他准备了一间安静的房间。

考试前一晚,范进收到了一个意外的访客。竟是当年同窗孔三,如今已在京城做了一名幕僚。两人彻夜长谈,分享这些年的经历。

第二天的考试,范进胸有成竹地走进贡院。这次他的答卷不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注重实际的政见。

考完那日,范进在城中漫步,看着街边的榜文和考生,与三年前的自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次,他显得格外平静。

放榜之日,范进早早地来到公告栏前。当他在榜单上找到自己的名字时,竟一时怔在原地。

消息传回家乡,乡亲们纷纷前来道贺。私塾的学生们更是欢欣鼓舞,为自己的先生感到骄傲。

范进随即收到了秦世昌的贺信。信中说他也准备再次赴考,两人约定来年京城相见。

及第之后,范进被分派到一个偏远的县衙任职。临行前,他特意去拜访了在京城的孔三。

两人在酒楼畅饮,回忆起当年在小圣贤庄的点点滴滴。孔三感叹说,那场诗会的风波,反倒成就了他们各自的成长。

范进离京赴任时,孔三亲自送行。两人在城门外分别,约定他日定要重聚。

到任后的范进兢兢业业,把在小圣贤庄学到的学问用于治理地方。他的政绩渐渐传开,得到了上级的赏识。

这一年冬天,范进收到了一个好消息。秦世昌也在补考中高中,被分派到了邻近的州府任职。

两个老友重逢,相谈甚欢。他们商定要将当年小圣贤庄的诗会重办,但这一次不是为了争胜,而是为了培养后进。

范进的仕途就这样开始了,他时常想起那个飘着书香的小圣贤庄,那里承载着他最珍贵的记忆。如今,他终于可以以一个功名在身的身份,回报培养自己的地方。

功成名就再聚首

十年光阴似水,转眼间范进已升至江南按察使。这些年来,他始终保持着与秦世昌、孔三的书信往来。

一日,范进接到一封信,是小圣贤庄新任山长送来的。信中说,老山长临终前想重办一次诗会,邀请当年的学子重返故地。

范进立即动身前往扬州,路上遇到了同样赶来的秦世昌。两人同乘一船,谈起当年意气风发的往事,不禁感慨万千。

到了小圣贤庄,院内已聚集了不少当年的同窗。孔三也从京城赶来,方百龄更是带着自己的学生前来参加。

老山长虽已病重,但仍坚持出席诗会。他坐在主位上,看着昔日的学生如今都已功成名就,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次的诗会主题依然是"咏物",但气氛却与当年大不相同。大家不再争奇斗艳,而是以诗会友,互相砥砺。

轮到范进与秦世昌时,两人相视一笑,同时起身。他们一同吟诵了一首联诗,诗中既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

诗会进行到一半,老山长突然提议让在场的人各自讲述这些年的经历。故事一个接一个,或悲或喜,或起或落。

夜色渐深,老山长让人在竹林间摆上酒席。众人举杯畅饮,诉说着这些年的际遇。

酒过三巡,范进站起来宣布,他准备捐资重修小圣贤庄。秦世昌与孔三立即响应,表示愿意共同参与。

第二天一早,范进便着手安排重修事宜。他请来当地最好的工匠,要把小圣贤庄修建得更加宏伟。

工程持续了整整一年。期间,老山长安详离世,临终前将书院托付给了几位老学生。

新的小圣贤庄落成之日,各地学子纷纷前来。范进、秦世昌、孔三三人共同担任山长,开创了书院的新局面。

他们效仿当年的传统,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诗会。但这次不再局限于文人雅士,而是向所有求学之人开放。

范进常对新来的学子说起当年的故事,告诫他们要互相包容,互相学习。秦世昌则将这段经历写成文章,流传于世。

岁月流转,小圣贤庄渐渐成为江南最负盛名的学府。那场年少轻狂的诗会争执,也成为了书院里的一段佳话。

后来的人们常说,小圣贤庄不仅教会了学生诗书礼仪,更教会了他们如何在失意中奋起,如何在成功后保持谦逊。这大概就是范进他们最想传达的道理。

至此,一场始于少年意气的诗会,终于在历经沧桑后,化作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那些年轻时的意气之争,最终都化作了推动书院发展的动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