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第曾主动脱队6年,为何建国后,还能成为57位开国上将之一?

瑶露沁灵萱 2025-01-06 17:42:28

【引言】

1927年,南昌起义失利后,一位重要将领悄然离队,独自前往香港。谁能想到,这位当时被同志们议论纷纷的"逃兵",却在建国后成为了新中国的57位开国上将之一?他就是周士第将军。作为我党最早掌握的装甲部队——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的主要领导人,周士第为何在关键时刻选择脱离队伍?在香港和南洋漂泊的六年时光里,他又经历了什么?更令人费解的是,重返革命队伍后的周士第,不仅没有被边缘化,反而屡立战功,最终位列开国上将之位。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从装甲部队指挥官到南昌起义将领】

1926年的广州,一支特殊的军事力量正在悄然成长。这就是我党第一支装甲部队——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在这支队伍里,有一位身材瘦小却目光坚定的军官,正是年轻的周士第。

说起这支铁甲车队的来历,还要从孙中山先生说起。当时,孙中山为了加强革命力量,特意从苏联购进了一批装甲车辆。这批装甲车成为了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的骨干力量。

"装甲部队可不是一般人能指挥的!"当时的广州军政界都这样说。周士第却凭借过硬的军事素养,从一名普通军官迅速成长为副队长,后来更是接任了队长一职。

那时候的铁甲车队,可不仅仅是一支普通的军事力量。1926年春天,国民革命军在广州整军,准备北伐。铁甲车队被编入叶挺独立团,成为北伐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轰隆隆"的马达声中,周士第带领着他的铁甲车队,一路北上。在攻打武昌的战斗中,铁甲车队立下了赫赫战功。当时的《广州民国日报》还特意报道了这支英勇的队伍。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支队伍后来成了我党掌握的第一支装甲部队。1927年初,由于形势发生变化,周士第带领全队官兵,毅然选择了跟随共产党。

就这样,一支装备精良的现代化武装力量,落入了我党手中。这在当时的革命队伍中可是前所未有的。

转折点出现在1927年夏天。国共合作破裂,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周士第和他的铁甲车队被编入了北伐军第二方面军第11军第25师,他本人也被任命为该师师长。

"我们要打响第一枪!"在南昌起义的筹备会议上,周士第坚定地表态。作为一名高级将领,他深知这次起义的重要性。

8月1日凌晨,南昌城内枪声大作。周士第率领的部队在城内展开激战,一举占领了南昌重要据点。这一战,他指挥若定,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

当时的起义军中,像林彪、叶挺这样后来成为赫赫有名的将领,都曾在周士第的麾下效力。这足以证明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得到了普遍认可。

谁能想到,就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之后,周士第却走上了一条出人意料的道路。这位指挥才能出众的装甲部队指挥官,这位意气风发的起义将领,为何会选择离开队伍?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

【突然离队的深层原因】

南昌起义后的局势,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1927年8月初,起义军在撤离南昌时遭遇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一场激烈的遭遇战在广东潮汕地区打响。

"部队伤亡惨重,弹药补给不足!"前线传来的战报让指挥部陷入了困境。当时的起义军不仅在军事上处于劣势,政治上的分歧也日益显现。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周士第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前往香港"汇报工作"。这个决定在当时的起义军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一个师长突然离开,这对军心的打击太大了!"有同志这样评价。但事情远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在周士第离开的背后,是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

1927年的中国正处在大革命失败的转折点上。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城市中的力量遭到了沉重打击。各地的白色恐怖此起彼伏,大批共产党员被通缉、逮捕。

在这种形势下,党内对革命道路的认识也出现了分歧。有人主张继续坚持城市武装起义,有人则认为应该转向农村。这些争论直接影响着每个革命者的选择。

当时的广东地区,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力量尤其强大。他们掌握着大量军警特务力量,对共产党人展开了疯狂搜捕。就连在街上行走,都可能随时遭到搜查盘问。

"现在我们要如何继续战斗?"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周士第,也困扰着许多革命同志。起义军在军事上的失利,加上政治形势的急剧恶化,使得许多人一时难以找到正确的方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党的很多基层组织遭到破坏,通信联络十分困难。很多同志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只能靠自己判断形势,做出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周士第选择了暂时撤离。这个决定虽然在当时看来是消极的,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动摇革命信念,更没有投靠敌人。

"我必须找到一条新的革命道路!"这是周士第在给战友留下的一封信中说的话。他选择前往香港,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找重新联系组织的机会。

然而,香港的处境并不轻松。作为英国的殖民地,香港当局对共产党人也采取着敌视态度。周士第不得不经常更换住处,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一去,就是整整六年。这六年里,周士第虽然暂时离开了战斗岗位,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寻找重返革命队伍的机会。而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在革命事业中的重新崛起埋下了伏笔。

当年轻气盛的起义将领,如今在异国他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种巨大的反差,谁又能想得到?那么,在香港和南洋的岁月里,周士第到底经历了什么?他又是如何在六年后重返革命队伍的?

【香港与南洋岁月中的秘密接触】

1927年深秋的一天,香港维多利亚港码头上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身着便服的男子,正是刚刚离开起义部队的周士第。在香港这个复杂的国际都市里,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活动即将展开。

"这里有一封信要转交给组织。"在香港的一个小茶馆里,周士第将一封密信交给了一位地下党联络员。原来,他虽然离开了队伍,但始终没有放弃与组织的联系。

当时的香港,表面上是英国人的殖民地,实际上却成了各方势力的角力场。国民党、共产党、各路军阀的特务,都在这里活动。对周士第这样的革命者来说,每一天都是一场隐形的战争。

1928年初,香港的形势突然紧张起来。广州起义失败后,大批共产党员涌入香港,引起了殖民当局的警惕。他们加强了对革命者的搜捕。周士第不得不转移到新加坡。

在新加坡,周士第结识了一批华侨进步人士。这些人虽然远离祖国,却一直关注着国内的革命形势。他们为周士第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不仅解决了他的生活问题,还帮他建立了新的地下联络网。

"我们在码头有个小铺子,你可以暂时在那里工作。"一位华侨商人这样对周士第说。就这样,这位曾经的起义将领,成了一名普通的码头工人。

但是,周士第并没有因此消沉。他利用工作之便,与来往的船员建立联系,通过他们传递信息,了解国内的局势变化。有时候,一份报纸、一封信,都可能带来重要的革命信息。

1930年,一个重要的机会来临。周士第通过地下党组织的帮助,在马来亚建立了一个秘密联络点。这个联络点不仅为流亡海外的革命者提供庇护,还成为了与国内联系的重要桥梁。

"我们要把革命的火种撒向南洋!"在一次秘密会议上,周士第和其他同志制定了发展华侨革命力量的计划。他们在当地华人社区开展工作,宣传革命理想,发展进步力量。

这期间,周士第还秘密组织了多次募捐活动,为国内的革命事业筹集资金。这些钱通过秘密渠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回国内的革命根据地。

1932年,一个重要的消息传到了周士第手中。江西苏区的红军正在蓬勃发展,党中央已经在瑞金建立了临时中央政府。这个消息让周士第看到了重返革命队伍的希望。

经过精心安排,周士第开始筹划回国。这一次,他要走一条更加隐蔽的路线。通过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他辗转多地,终于在1933年成功抵达了江西瑞金。

六年的海外生活,对周士第来说既是考验,也是一次重要的历练。他不仅保持了革命意志,还在海外建立了有价值的革命联络网。那么,重返革命队伍后的周士第,又将如何证明自己的价值?

【重返革命队伍后的惊人表现】

1933年的瑞金,红色政权的中心地带,一位风尘仆仆的旅人走进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这个人就是阔别六年的周士第。当他站在组织面前时,第一句话就是:"我要从普通战士做起!"

组织对周士第的态度谨慎而严格。一份详细的自我检讨报告、多轮严格的组织审查、反复的政治考察,这些都是重返革命队伍必经的考验。但周士第没有任何怨言,而是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忠诚。

"把他安排到红十五军团去!"组织最终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就这样,曾经的南昌起义师长,从一名普通参谋做起。但周士第很快就用自己的军事才能证明了自己。

在一次关键战役中,周士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战术建议。"敌人在这个位置部署了重兵,但他们的右翼却有一个薄弱环节。"他指着地图说。这个建议最终被采纳,红军取得了重要胜利。

很快,周士第被提拔为红十五军团参谋长。不久后,更大的机遇来临——他被任命为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成为贺龙将军的得力助手。

"这个周参谋长,打仗有一套!"当时的红军将领们都这样评价。在长征途中,周士第多次在关键战役中献计献策,帮助部队突破重重险阻。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士第的才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在八路军120师,他担任参谋长期间,参与指挥了多次重要战役。特别是在平型关战斗中,他的战术设计为这场著名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争夺全国政权的决战即将开始。此时的周士第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军事指挥员。在解放战争中,他被任命为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肩负起解放大西南的重任。

"占领制高点,切断敌人退路!"在进攻重庆的战役中,周士第一声令下,数万解放军将士如潮水般涌向国民党军的防线。这一仗,他指挥若定,一举攻克了这座重要城市。

更令人称奇的是,周士第在战役指挥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他多次通过策反、分化瓦解的方式,让敌军不战而降,既减少了伤亡,又加快了解放进程。

从1933年重返革命队伍,到解放战争的辉煌胜利,周士第用二十年的时间,不仅洗刷了当年脱队的污点,更成长为一位卓越的军事指挥员。

那么,建国后的周士第又是如何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他在防空军建设中又有哪些惊人表现?

【开国上将周士第的晚年岁月】

1955年,北京怀仁堂内灯火辉煌。在这庄严的时刻,周士第与其他56位将领一起,接受了开国上将的授衔仪式。从南昌起义时的迷茫到如今的功成名就,这一路走来,可谓是跌宕起伏。

但对周士第来说,这并不是终点。新中国成立后,他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组建中国人民防空军。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防空作战经验。

"我们的天空必须设防!"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周士第斩钉截铁地说。当时的国际形势十分紧张,美国空军频频在中国沿海挑衅,如何保卫祖国的领空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为了建设一支现代化的防空力量,周士第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工作。从制定作战条令到培训技术人才,从组建雷达部队到建立防空预警网,每一项工作都要从零开始。

"要把苏联的先进经验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周士第多次率团访问苏联,学习他们的防空经验。但他并不是简单照搬,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创新和改进。

1958年,一场重大的演习在华北地区展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防空演习。演习中,周士第提出的"区域防空"理论得到了充分验证,为后来防空军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周士第领导的防空部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保护了国内重要目标,还派出了防空部队支援朝鲜战场,与美军空中力量展开了殊死搏斗。

"没有现代化装备,就没有现代化防空!"周士第积极推动防空装备的国产化。在他的推动下,中国开始研制自己的雷达、高射炮等防空装备。

晚年的周士第仍然保持着严谨的工作作风。每当有年轻军官请教问题,他总是耐心解答,将自己多年的军事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

1970年,周士第在北京逝世。他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却始终不改革命本色。从南昌起义到解放战争,从脱队六年到建国后的开国上将,这位军事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革命篇章。

在我军的历史上,像周士第这样经历跌宕起伏却最终功成名就的将领并不多见。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革命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关键是要在迷茫时保持信念,在失败时勇于改正,在成功时继续前进。

"大鸾展翅九万里,不负韶华写春秋。"这是人们对周士第一生的真实写照。从一个普通军官到开国上将,从铁甲车队指挥官到防空军司令员,周士第的人生轨迹,见证了一个革命者的成长与蜕变。

0 阅读:20
评论列表
  • 2025-01-06 21:09

    被动让你说成主动,坏了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