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仪式前,毛主席于办公室审阅名单,神色渐显严肃。目光触及熟识姓名时,他骤然停顿,眉头紧皱。
阅读至尾,毛主席蓦然驻足,眉宇紧锁,向身旁人员询问:“为何未见军中吕布之名?”
闻此问题,罗荣桓元帅旁立一愣,旋即指令工作人员核查此事。
“军中吕布”何人?何以令毛主席牵挂?其身藏有何等鲜为人知之事?
【1. “大胃王”的成长之路】
1907年,吕俊生生于河北邢台贫苦农家,自幼身材高大,体格强健,食量极大,常能独自消耗三四人份的食物。
然而,家中几亩贫瘠田地难以支撑开销。12岁的吕俊生为减轻家庭负担,早早离家打工,以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压。
吕俊生不挑活,只要有饭吃便肯干。他干活勤奋,体力充沛,尽管食量大,老板们仍因他的能干而愿意雇佣他。
吕俊生路经武馆,见武师苦练,心生向往,觉打工不如学艺防身。然武馆学费高昂,他无力承担。
失落欲离时,武馆馆长注意到吕俊生。馆长经验丰富,认为他是练武奇才,令其试举门口石锁。吕俊生轻松举起,馆长惊于其力,遂破例免学费,收其为徒。
【2. 吕俊生的“侠客”梦】
在武馆期间,吕俊生练就一身好武艺,体魄强健,力气惊人。他立志成为行侠仗义的侠客,铭记馆长教诲,不恃强凌弱,常挺身而出,帮助被欺负的人。
吕俊生的侠客梦初启,日寇即侵华。见家乡百姓遭日军残害,他愤慨万分,决然投身革命,誓将敌人逐出中国。
吕俊生凭武艺与力量,每次冲锋皆领先,常率战友击退敌军。他身先士卒,勇猛善战,众人皆敬佩,尊称他为“常胜猛士”。
【3. 战场上的“吕布”再世】
1938年,吕俊生部队驻山东时突遇日军,物资匮乏致弹药耗尽,八路军陷绝境。敌人逼近,众人心中茫然无措。
此时,吕俊生高呼:“拼刺刀,随我冲!”他装上刺刀,猛虎下山般冲入敌阵。敌军愕然,气势所迫心生怯意。吕俊生孤身奋战,连斩数敌,周遭敌军顿时慌乱。
战友受他勇猛鼓舞,奋勇上前肉搏。敌军面对这支无畏之师,优势渐失,在吕俊生率领的八路军打击下,节节败退。
战后统计战果,吕俊生独自斩杀敌27人。战友们纷纷鼓掌称赞,此役硬仗使他在部队中荣获“军中吕布”的美誉。
【4. 大战中的奇谋与猛攻】
吕俊生的勇猛源自之处非单纯蛮力,而是另有其因。
1940年百团大战,吕俊生带队炸敌碉堡,碉堡坚固,子弹手榴弹均无效。战士们焦急,吕俊生镇定自若。
吕俊生细察敌动态,察知换弹时机。趁隙猛冲,双手拽敌出碉堡枪口。此奇策助他率战士夺碉堡,重创敌军。
闫家庄战役中,吕俊生领兵围敌。弹药不足时,他仍指挥部队,智勇并用,全歼敌军,仅一人轻伤。此役后,他荣获“英雄连长”称号。
【5. 杀敌如麻,名扬战场】
吕俊生在战场上功夫卓绝,拼刺刀时总是率先冲锋,面对数倍敌军亦不退却。战友赞誉道:“吕俊生出手,敌人即慌乱。”
吕俊生一战成名,独力斩杀27名敌军,此役威震四方,敌军闻其名皆胆寒。
吕俊生事迹传至延安,毛主席闻其“军中吕布”传奇,大赞其勇猛。在全国英雄表彰大会上,主席亲握其手,称赞道:“我知你英勇非凡。”
【6. 大授衔名单为何少了他?】
吕俊生战功显著,本应列入1955年授衔名单。但毛主席审阅时未见其名,感到疑惑,问:“为何吕俊生未列其中?”
罗荣桓不明所以,速令查询。不久,真相大白:战后,吕俊生觉已为国尽忠,不愿再累国家,遂归乡过平静生活,因此错过授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