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档案对话刘晓都丨建筑与艺术之间,“斜杠老年”的进与退

构筑空间 2021-03-03 13:59:04

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这里是《建筑档案》对话现场!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

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刘晓都

摄影:张超

刘晓都,一位在深圳实践20多年的资深建筑师,在2019年突然成为了坪山美术馆馆长,“很多朋友觉得很惊讶,都说:刘晓都你疯了?你在干嘛?你是不是不做都市实践了?”殊不知,这种角色的转换,也是他的一个“绕道”的策略。在建筑和艺术之间是不是有某种共通之处?建筑能否为艺术带来新的路径?他说:

自己也许就是个“斜杠老年”,艺术要做,建筑当然也要做下去。

-

建筑师和艺术家

有什么区别?

有的人觉得一个人一定要做一件事,有些人觉得他可以做好几件事,有些人可以一心二用,有些人只能一心一意,这是人的想法和能力不同的问题。

其实,我有好几层身份,建筑师的身份,好像是一个专业赋予你的。我们上大学,选择了一个专业,热爱上这个专业,觉得这一辈子可能就要做这件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人可能对专业有了其他的看法,有些人反而加深了这种坚定的信念,继续往前走。

年轻时的刘晓都(2000年)_图源:都市实践

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至少要有三样东西,一是要有才华,第二,确实要足够热爱,然后,还要坚韧,把三样东西凑在一起,就能克服很多的困难。

因为,做建筑还是挺难的,在对创造力要求比较高的这几个行当里,建筑是相对比较复杂的,不只是自己要把这事情想清楚,同时还要说服别人接受你的想法,还得跟其他人打交道,让它能够盖起来,包括好几个层面的事情。而且,大部分建筑师还要借助团队,帮他完成很多事情。实际上建筑这件事,很多时候不是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群人的行为。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说:一个建筑要能够成功,甲方还要占一个很大的比例,甚至甲方要占60%的比例,这种说法实际上表达了作为建筑师的一种无奈,因为我们是在用别人的钱实现自己的抱负的这样一个专业身份。

我现在在做美术馆的馆长,接触了很多艺术家,就会比较建筑师的身份和艺术家的身份和做的事情有什么区别?

艺术家,把作品完成以后,谁看上了谁买,实际上是一种极度自我的表达。然而,建筑师,极少是自己创造了一个东西以后卖给别人的,我们是就等别人带着任务书找上门。或者,还要参加竞标,甚至还有恶性竞争的情况,建筑师处在一个相当被动的境地。

当然,我们也一直在想有没有可能对这样的一个身份作出改变。实际上,有一些建筑师是有这样的想法和作为的,比如,建筑师想出一个型或者一套想法,然后就想尽办法在不同的地方去实现这样的想法。他已经有这种事先研发一个产品的意识,甚至到了一个极端,就是他形成了一种风格,别人来买你的风格,这个时候建筑师站在了比较主动的位置,但也就把自己定型了,想要再创新也很难了,因为人家就是奔着你之前做的这种东西来的,你也不得不给他做一个类似的。

孟岩与刘晓都讨论设计方案_图源:都市实践

所以,在建筑师的个人创作和作为一个社会角色之间,其实是很难平衡的,没有一种最好的模式。这是由建筑师这个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就是拿别人的钱来做设计,是给人家设计一样东西,本来就不掌握绝对的控制权。

除非你达到了某一个位置,比如,成为了大师、院士或者国际大腕,就有一定的话语权。其实,每一个行业都有这种的问题,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掌控。所以,建筑师总希望自己变成大腕,比如,得了普利茨克奖,或者拿到一个院士的名头,有了社会认证的身份,就有了那种跟别人去讨价还价的牌。其实,这些问题大家都明白,只不过看你愿意怎么去做,然后能做到什么地步。

-

其实,我根本就不是

一个闲淡散人

要跟别人去相比的话,我相对来说是比较淡泊功利的一个人。我从内心里觉得:取得了一个社会地位就只是一个界定而已,因为从一个历史的角度去看,其实没有什么人是真正会流芳千古的,自己得掂量掂量是不是这块料,显然我不是流芳千古那块料,我做好自己就行。

刘晓都在都市实践华强北办公室(2005年)_摄影:杨勇

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不能够为了做这一件事,去排除掉所有的事情,然后也不要生活了,就是苦行僧的状态。我并不愿意做成那样,而且也不会抱怨,其实我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我在人前呵呵乐的,但可能自己之前心情很郁闷,因为碰到人,就转换了一个状态,这就跟我的性格有关,我不是那种什么事就放不下的人,自己会化解很多东西。

很多人做一个竞赛投入了很大的心血,然后没有赢就特别愤懑,恨不得那几天都缓不过劲。但对我来讲,心里不会有没太大的波澜,中了就挺高兴,没中就算了。当然,这样的性格对所谓的“成功”可能也不一定有利,因为,很多人成功是必须要寸土必争的。

而我是喜欢退让的一个人,喜欢给自己保留一些空间,不喜欢顶到一个极致。对团队来说,可能也需要我再去努力,到处去折腾一下,但大家都做到了一个状态,去找也不一定能有效。

现在的问题是,有些时候做事会违背个人真正的初心,为什么要做建筑?所谓给社会做贡献的意义是什么?要用一些非常手段吗?要用一些别人也用的那些下作的方式去赢,然后反过头来证明为社会做了贡献吗?有很多的悖论在里面。但是,这个世界往往都是这样的人会得到好处,得看看你自己想要什么了。

-

我的心可能闲散

但我是一个很认真做事的人

我有非常多的杂事要做。比如,我有建筑师的身份,现在还在做美术馆的馆长,还有好多其他的社会身份,无数的人来找我开会、评标、采访,然后朋友也找我有很多的事情,比如,深圳有一家公司做了一个小的空间给建筑师做一些展览,几乎每次展览开幕我都会去,也是很占时间的。但这件事我觉得是应该去做的,因为我要支持。

刘晓都在“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展览开幕现场_图源:坪山美术馆公众号

我也一直觉得自己取得了一定的社会身份,虽然是自己凭能力挣来的,但其实也是社会赋予你的,所以反过来要回馈社会,就不能什么事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有时候,还要做一些公益的事情,为这个行业做力所能及的一些推动,扶植年轻人进步。所以,有时候一些活动,大家觉得我出面了好像就好一点,我尽量就去。有些人会觉得:你看这人怎么什么事都掺和?其实我觉得也不是,因为自己也看到很多人也很辛苦地这样去出面,其实他也是在尽一份社会责任。

我这个星期,差不多只有两天是空着的,其他的时间都是各种开幕式,然后有些时间还冲突了。去还是不去?其实大部分我都不该去,但想来想去,至少现在这个状态我能去的,还会尽量去做。于私,大家面子上还过得去,都互相帮助。于公来说,确实也是通过专业尽一份责任。

刘晓都在其他展览活动现场_图源:坪山美术馆公众号

作为一个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角色,就应该去做一些符合身份的事情,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位。但现在中国的利己主义实在是太严重了,所以,有人会把你所有的行为都用一种利己主义的方式去解读,其实我也不在乎别人怎么想的。

-

从建筑事务所到美术馆

一直是个运营者的角色

其实我有很多身份,在都市实践,我是一个运营者的身份,也有一个建筑师的身份。运营这件事,我也干了20多年了。所以,当我到一个美术馆做馆长,其实仍然也是个运营者的身份,这个身份没有改变。

管理团队,我就是一个熟手。从一个建筑事务转到一个艺术机构,还是有触类旁通的一些方面,对我来讲并不难。我做建筑事务所也没有接受过培训,也是看着别人怎么做,然后自己摸索一下,慢慢也就做到这个份上了。

坪山美术馆_图源:坪山美术馆公众号

这是一个新的美术馆,我是第一个人,来了之后就开始招聘副馆长,搭建团队,开始做计划,定展览方向,这些都是馆长要做的事情。就像当初我们创办事务所也要做这些,一开始我和孟岩、王辉三个人,在美国还聚在一起讨论:现在的建筑的趋势是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比如,关注城市这件事,是我们在成立事务所之前就决定要这么做的。

都市实践早期成立时的孟岩/刘晓都/王辉(2005年)_图源:都市实践

开拓一件事情,实际上这是我的强项,但并不是像狗熊掰棒子似的,开一个就扔了。毕竟,我坚持经营这个公司也有20年了,做了公司20年的法人代表,事无巨细都是我管的。之前是100%,到后来我们有了总经理,有了团队,就慢慢地变成了20%,但这些事都得我知道,它是挂在你的脑子里头的。当然,现在这个公司的运转已经非常自动化了。

而我现在做美术馆,其实又回到了刚开始做事务所的状态,事无巨细都是我一个人在管。从美术馆运营的角度,去跟各方面去沟通协调,然后从做展览的角度去跟艺术家沟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在介入。

-

做建筑有一个立场

做美术馆也有一个方向

我们当年做事务所的时候就约定:要坚持所谓的现代建筑的思路。意思就是,谁要找我们做一些欧陆风情的,就不做,这个事也发生过很多次,人家说我要这样东西,直接就拒绝了。因为,我们希望和社会发展同步,我们设计一个房子,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是介入一个城市的应用,尤其是在深圳这种正高速发展的新型城市,当然要去做这个时代最应该有的东西。所以,这是我们的立场。

现在做美术馆,基本的方向也是做当代艺术,但这并不是认为传统艺术不好,而在于我们要有自己的特色,这只是一个方向问题,做事务所那是一个立场问题。

从我的角度来讲,当代艺术实际上也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所以,我们也希望推动它往前走。然后,也考虑到我们一个新的美术馆,也没有基础做传统艺术,好多美术馆都在做,我们也未必能比别人做得好。反而,专注做当代艺术的公立美术馆很少,这也将变成我们的一个特色。

坪山美术馆的部分活动展览海报_图源:坪山美术馆公众号

当代,不是一个风格,是时下还没有被艺术史完全确定和归纳总结出来的这些东西,二战之后,五十年代开始,六十年代起步,七八十年代形成的这样一个状态,它和现代艺术还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给自己画条线,60年代以前的就不做,除非跟现在有极大关联的可以去做一点。然后,也做一些应该跟现在的艺术家在做的事情相关的。作为公立美术馆来说,其实也考虑了社会公益的一个元素,希望能为这个行业真正做一些贡献。

坪山美术馆2019年度艺术大展“共时”开幕 刘晓都馆长致辞_图源:坪山美术馆公众号

甚至,我会躲开那些特别火的东西,这些东西还是让给那些希望自己养活自己的那种美术馆。因为,像很多国内外当红的一些艺术家的展览,现在卖票都能够养活美术馆,这是一个挺好的现象。但我们美术馆是一个公立机构,一般都是不收门票的,我们反而就应该做那些还没有被这个圈子或者社会上特别认可的,或者还没被发现的那些有意思的艺术家和作品,以此鼓励他们发展,应该是有一些推动性的。

-

艺术也可以成为

建筑创作的源泉

他们选我来做馆长肯定有他的道理,我之所以敢做这件事,因为自己也不完全是个白丁,后来发现其实自己也认识不少策展人和艺术家,还是了解一点,自己也有兴趣。

艺术和建筑相比,有一个非常不同的地方,当代艺术的多元性,比如说跟设计、空间的关系比之前要更加融合,所以,这也是一个更多元化的美术馆,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引进来,也是希望一些建筑设计方面的元素和艺术在这里做一些融合,会呈现出非常不一样的感觉。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系列展览_图源:坪山美术馆

其实,很多艺术家对这些空间装置都很有兴趣,这就会出现一个交流的状态,拓展各自的边界。也许,我们馆在我这种身份下,就没有那么多的界限和壁垒,在这种开放的氛围中,也许会迸发出一些新的东西。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系列展览_图源:坪山美术馆

反过来,这些对我来讲其实就是一种营养。我本行是做建筑设计,艺术对于形式、对于审美,甚至是空间上的一些东西,其实对我来说更有启发性,甚至有带有很强的哲学思考的特性。我希望有一天这些东西能够变成自己建筑创作的一个源泉。

-

城市观察与研究

是一直在做的事情

我去美国留学、工作,然后回国,甚至在清华教书的那几年,这么多年一直对城市和城市设计类的话题是有兴趣的,也一直在关注和了解研究。所以,当初创办URBANUS都市实践,我和孟岩、王辉一起讨论,是想以城市为一个着眼点来做建筑,所以,我在我们事务所里其实做了非常多的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项目,但大部分都没有转化成实际的建设成果。

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_摄影:张超

我们在北京和深圳各有一个事务所,在深圳我们介入最多的是城中村的研究。2017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我和孟岩被选为策展人,我们将主展场就定在了南头古城,以“城市策展”的方式介入古城更新。同时,在同期的展览“都市实践 :城中村的研究、实践与理想”中,对我们在深圳从2003年开始到2017年,14年里持续对城中村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也展示了我们所关注的深圳这座城市的特征及变化。

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_摄影:张超

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_摄影:张超

我们做的这些城市研究,最终都是为了落于实践,践行所谓的“都市实践”。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做,但是在城市里做事现在太难了,牵扯到的问题太多了,它不是一个纯粹的空间构造和形式的问题。

有些人喜欢研究建筑中的光线,这就是一个纯粹的问题,它做出来可以呈现得比较有型。而我们在做的东西牵扯的关系太多,有时候捉襟见肘,考虑不到所有的问题。比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这些专业的问题我也不懂。其实,有时候一个模型有好多控制因素在里面,一个控制因素没有考虑到,这个模型就不成立。

白石洲城中村的城市更新©URBANUS都市实践

后来,我发现:也许我们作为建筑公司去做城市研究,还是只能从一个空间形态的角度去做才合理。因为,很多都是大学教授们应该去研究的,把社会、政治、经济、人口等因素全都跟城市规划、交通、空间形态等综合在一起,去做一些研究和评估。面对这些东西,我们是力不从心的,因为我们没有专业研究所具备的能力和资源,很多因素没办法去控制。

-

“命题作文”之外的

突破与创新

“都市实践”这么多年,几个比较重要的作品,其实都跟我们这些研究是有关的。

比如,第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土楼公舍”,这就是研究城中村的一个非常显性的成果。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会遗留下来很多不便使用的闲置土地,由于获得这些土地的成本极低,从而使低收入住宅的开发成为可能。土楼公舍就位于一个城中村旁边,我们把传统客家土楼的居住文化与低收入住宅结合在一起,探讨在高密度社区中保证高质量公共空间的可能性,以此改善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状况。

土楼公舍分解轴测图 ©URBANUS都市实践

土楼公舍_摄影:杨超英

当然,我们第一个命题就是想用土楼的结构做一个公寓。当然,我们肯定不要去照抄土楼,就把土楼的空间模式借鉴过来,但它还是一个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然后,还有社会价值层面的考量。所以,现代建筑、它的社会性,以及传统和现代的结合,这三点在建筑学上其实是最重要的话题,它就在这儿做了几乎完美的一个结合的呈现。所以,如果懂建筑的人来看,第一时间就会发现它的价值。

土楼公舍©URBANUS都市实践

土楼公舍_摄影:杨超英

后来的“深业上城”也是一个城中村的升级版,我们把欧洲小镇和城中村的空间模式,重新组合,结合商业模式,变成了一种新型的商业形态。而且,它脱离了一个简单的建筑形式,复合出了一种新的建筑形态。

它综合了我们对高密度建筑研究,对城中村的空间形态的体验和研究,以及对商业综合体的建筑经验,这三者复合在一起,才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结果。所以,它包含了我们长期研究的积累,有了一种复合的强度。你去看每一栋建筑可能都有毛病,但是它们组合起来有一个和谐的状态,形成了一个聚落。

深业上城研究过程模型©URBANUS都市实践

其实,一座城市有趣的地方在于不追求个体的完美。很多人做建筑就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完美,它就一家独大,结果损失了周围环境和整个城市的状态,就像一颗罂粟花似的,长得倍儿美,结果,它周围寸草不生。

在一个城市的状态里,我们就尽量让它融入这个城市,虽然它自己变得似乎有点面目模糊,但它是一个非常适合城市环境的建筑,这就是我认为的一个好的设计。

深业上城LOFT_摄影:曾天培

我们可以自豪的事情是,其实甲方并没有要求做成这样,是我们认为做成这样会更好,然后去说服了甲方,做出来反而成了它最大的一个亮点。这就是建筑师真正的作用和贡献。而并不是有人找我们来做一个美术馆,人家地都给你弄好了,钱也给你准备好了,你就做一个漂亮美术馆就完了,这叫做“命题作文”。

像深业上城这样的项目,我们是以一个主动的姿态去把它给改变了。其实,最开始它就是一个10万平米的公寓,甲方要的就是在一个两层Shopping Mall上面做一个板楼,前面一大花园,基本就这么一形态,板楼要满足10万㎡的居住及办公 LOFT,所以大概50米高竖在那里,不仅遮挡后面的住宅,而且就生硬的横在哪里也难看。所以,我就强烈建议就把板楼平铺在购物中心屋顶上面。

深业上城LOFT_摄影:曾天培

最早的时候,我们仍然是在想着做一个建筑,所以,做了一个山谷,是一个建筑感特强,特别有未来感的东西,但后来再想来想去,觉得其实最好的方式还是像这种城中村或者小镇的格局,可能对于这个地方是最合理的,更适合这个区域的状态,虽然形式上显然没有那种强。

深业上城LOFT_摄影:曾天培

-

看看还有没有别的路

能让我绕到那个目的地

我们做过几百个项目,并不是每个项目都有这样的机会。没这样的机会,就是做正常的建筑,最多玩点小花活,靠着设计能力去做个漂亮的玩意,其实大部分建筑也就这样告终了。

但是,这种重复,对我来讲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折磨,虽然挣了点钱,公司也在运营,但是我就觉得没有意义,其实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在浪费时间。

也许,这就是我跑来做美术馆馆长的一个原因,但我并不是对建筑已经失去了热情,也不是不专注。对我个人来讲,这是我做事的一种方式,我不是那种遇到困难就直接往上冲、强攻硬打的人,我可能更愿意看一看:这个台阶好像有点上不去了,看看有没有什么别的路能绕上去,虽然走得远一点,可能看上去目标已经离开了,但是也许那么绕回来,反而也许能达到,这个目标其实并没有完全改变。

刘晓都与Roman Signer在艺术家个展开幕式上_图源:坪山美术馆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种更机会主义一点,但我觉得这就是每个人化解矛盾的方式不一样。其实说白了这就是我的性格,我不喜欢直接冲突,倾向于一种以退为进的方式。因为,有的时候你就算使劲弄半天,天天做不出来还做,然后做出来的东西自己也不满意。而且,我放眼一看,确实大家都处在一个有点焦虑的状态,不是说有一个领路人已经给我们开了一条光明大道,咱们就冲着走就行了,这么长时间建筑学似乎也没有什么明确的方向,甚至连个主义都出不来。

极少主义也不是一个真正的意义上的潮流,就只是一个风格而已,这种风格也是从艺术上借鉴过来的。其实,建筑的潮流几乎都是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借鉴过来的,除了后现代稍微超前一点,是从哲学直接借鉴过来进入的建筑界,然后艺术才跟上,但基本上还是艺术先行。所以,艺术很多观念是走在前面的,我要是在艺术领域多了解一点,相信会有很大收获。

现在,不是都流行说什么“斜杠青年”么?

我也许就是一个“斜杠老年”。

本文图片由都市实践提供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