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探春,“三茶”留香

鹰瞳的世界 2025-02-08 06:24:34

偶然翻阅作家郑振铎一篇散文《燕子》,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他感叹“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立春,意味着春天正式开始。天空中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多了起来。看到小燕子摆动着剪刀似的尾巴飞来飞去,总会想到那首家喻户晓的儿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旋律欢快的《小燕子》曾传唱大江南北,是几代人的童年回忆。

燕子春归图▲

少时经常在寒假期间回江南沪上老家,春节游豫园,是我童年的传统节目。

春节里的豫园国风浓郁,到处张灯结彩,熙来攘往,一派人间喜悦。吃特色美食、买杂货儿、看彩灯,豫园里可玩的地方真不少。每逢此时,带着我来豫园的祖父大年初会去湖心亭喝元宝茶。新春喝元宝茶,是老上海的民俗活动。

春节里的豫园国风浓郁▲

湖心亭茶楼,位于豫园荷花池九曲桥中央。

该楼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一八五五年改为茶室,是上海现存最古老的茶楼。整幢建筑采用纯木结构,不用一根铁钉,连接处都是竹楔,二百多年没有重修过,彰显了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和奇妙。

步入茶楼,一楼是陈列区,二楼是喝茶雅室。踩着吱吱嘎嘎的木楼梯登上二楼,择一临窗位置坐下。窗外,是五彩斑斓的新春彩灯。眼前,是一张红木丽晶石圆桌,和两张蛋圆形櫈子,古意盎然。

豫园湖心亭茶楼▲

茶室内寸金寸土,上海人最擅“螺蛳壳里做道场”。

虽空间逼仄,却温馨适宜,正所谓“室雅何须大”。祖父经常会点一份元宝茶套餐。稍顷,服务员端来一壶茉莉花茶,三碟四方小果盘。一碟中含两枚金桔、一只橄榄;一碟中放了两块金币巧克力;一碟是混合坚果,还有一枚红色福字吊坠牌,吉祥喜庆。时值冬末春初,热水瓶还套了件蓝色衣裳,上绣“湖心亭”三个隶书,古朴清雅。

俯瞰豫园▲

所谓元宝茶,指的是那一碟“金桔橄榄”。

在老上海传统文化里,橄榄代表元宝,金桔代表吉利,寓意招财纳宝,为新春祈福。喝一杯热乎乎的茉莉花茶,吃一枚橄榄和金桔,隔窗观望九曲桥上行人如织,宛如旧时对联上所说“湖心品茗,环顾池中鱼跃;亭上观景,舒目桥畔人熙。”

飞檐翘角玄瓦朱窗的湖心亭茶楼虽没有名字,单以其位在湖心而命名,不过亭内茶楼匾额上写着“宛在轩”三个大字,这便是茶室之名了。宛在轩,宛在水中央。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诗经》里的那首〈蒹葭〉,顿觉无限诗意萦绕在轩里。

豫园元宝茶▲

成年后我再来湖心亭多了一张特殊席位。圆桌上贴一金属花边牌子: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茶席。

湖心亭曾接待过二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首脑政要,因而被誉为“海上第一茶楼”。于一楼进门处,亦可看到书法家高式熊先生题写的“海上第一茶楼”几个醒目之字。

祖父喝完元宝茶,信步去九曲桥上走一走。每年新春,豫园民俗灯会是一大亮点。有报导今年的灯会主题是“山海奇豫记”。彩灯围绕着九曲桥,中心广场的金色灵蛇活灵活现,盘绕在蘑菇丛林中,周围还有各种奇异动物在树藤中栖息,呈现出一个万物美好、众生奇妙的丛林乐园。

海上第一茶楼▲

九曲桥畔,还有一座与湖心亭相映成辉的明嘉靖年间的老建筑绿波廊,距今已有四百馀年。

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浪漫彩灯,空气中四处飘浮着喜气洋洋的新春气息。是日,天光朗晴,让人怎能不生出人间如此美好之感慨。

豫园九曲桥畔▲

接续上文元宝茶话题,近日喜闻挚友,正备婚仪,不禁思忖,会否遵循传统婚姻习俗中的“三茶六礼”?

“六礼”之序,据传始于周。当年周文王卜得吉兆,亲迎太姒于渭滨,整个过程,仪式井然,有六重之规。从议婚至完婚,这“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如同一幅徐徐铺展的华美画卷,展现出婚姻的严谨,蕴藏着对祖先神灵的敬畏。纳采时,雁鸟为礼,寄托着对婚姻的向往;问名间,星辰为证,欲探寻姻缘的脉络;纳吉之时,龟甲呈祥,确定着良缘的天定;纳征之际,彩币表意,宣告着盟约的达成;请期之刻,日历择吉,预示着良辰的降临;亲迎之时,凤冠霞帔,迎来了幸福的归宿。

婚姻习俗中的“三茶六礼”▲

“三茶”之俗,兴于宋代。那时,茶作聘礼,蔚然成风,至清代已在汉族地区广泛流传。

“下茶”之时,男方以茶为礼,向女方表达求婚之意,如春日初绽的花朵,满含期待;“定茶”之际,新人在婚礼上向双方父母敬茶,此时的茶,成为了两个家庭缔结亲缘的见证,如明亮的烛火,照亮了新的家庭之路;“合茶”之时,洞房花烛夜,夫妻二人共饮一杯茶,寓意从此同甘共苦,携手一生,如相偎的双鱼,共赴生活的江河。“三茶六礼”在宋代基本定型,成为人们遵循的婚姻习俗,流传至今。婚姻,在古代社会犹如家族延续的根脉,社会关系构建的纽带,因而格外注重礼仪规范。

“下茶”之时,男方以茶为礼▲

这就不禁引人深思,为何“三茶”,是“茶”,而非“酒”?

茶树,蕴藏着爱情“至情不移”的密语。古人深知茶树习性,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无法移植,恰似那矢志不渝的爱情,一经生根,便不再动摇。《品茶录》有言:“种茶必下子,若移植则不复生子,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故有取。”茶树四季常青,且是多子植物,寓意爱情“永世常青”,是对美好长久爱情和多子多孙的期许。相比之下,酒的浓烈和随意性,难以承载婚姻礼仪中那份郑重。“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婚姻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细水长流的相伴,茶的特性,恰似这涓涓细流,绵延不绝。

“三茶”,是“茶”,而非“酒”▲

茶,亦具品德高洁的特质。

唐代陆羽提倡“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也说:“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修德之人。”茶的清新、纯淨和高尚,可示意爱情“冰清玉洁”,代表着男女双方对爱情的纯淨与坚守,与婚姻的庄重、纯洁相契合。而酒的文化内涵,更多与豪情、离别、消愁等情感相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更多承载的是情感的宣泄,与婚姻所追求的纯洁、长久等品质,似有疏离。

田艺蘅著《煮泉小品》▲

茶,还蕴含着对经济和生活的珍视。

茶叶自然生成,获取相对容易,随着茶叶商贸的逐渐兴盛,茶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较高的价值。古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茶为礼,体现了婚俗中对物质经济基础的重视,又是对未来生活质素的期许。酒在古代属于奢侈品,普通老百姓难以企及,更难以将其作为婚礼聘礼,广泛应用于婚俗之中。

“茶”广泛应用于婚俗之中▲

“三茶六礼”,以茶为媒,以礼为纲,将婚姻的庄重与茶的韵味完美融合。

它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让我们在茶香四溢中,感受古人对婚姻的敬重,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在岁月流转中,这蕴含着诗意与温情的茶礼文化,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去品味、去传承。

知节气 识茶事 和天下▲

春天到,迎接了一年中最盛大欢欣的节日。放下负累,给心情好好放个假,我在心里默默祝福蛇年平安喜乐、如茶味绵长,久久生香。

《八六子·倚危亭》[ 宋 ] 秦观

倚危亭。

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0 阅读:0

鹰瞳的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