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河南汝州人,生于1960年。胡家原籍甘肃,清末民初迁居中原,以诗礼传家。父亲胡克显幼年就读于私塾,研习《论语》、《孟子》。1949年,第四野战军包围平津,傅作义率部归降。胡克显亲眼目睹国民党腐败无能,蒋家王朝覆灭在即,当即报名参加解放军。入伍后,胡克显跟随部队南下,参加渡江战役和衡宝战役。全国解放后,军队裁汰冗员,胡克显转业至航天系统,担任一名会计。在食物匮乏的五十年代,胡家衣食无忧,过着白米饭管饱的日子。胡锡进出生后,胡克显重视子女教育,将其送至北京育红小学,与大院子弟共同学习。
胡锡进自幼聪慧,语文成绩尤为突出。高中毕业后,胡锡进考入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担任部队教员。工作之余,胡锡进苦练射击、坦克驾驶等技能,逐渐成长为性格果敢的职业军人。两年后,百万大裁军,部队编制被压缩,胡锡进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俄语和俄国文学。学成后,胡锡进加盟《人民日报》,担任国际事业部助理编辑。时值八十年代末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际新闻层出不穷。胡锡进亲赴美国、日本采访,撰写多篇独家报道。不仅如此,胡锡进策划新闻采编活动,成为报社的业务骨干。有道是机会垂青于有准备的人,1993年,波黑内战爆发,前线急缺战地记者。
胡锡进主动请缨,并列举自身三大优势:懂外语、懂军事、懂采访。社长毫不犹豫选择胡锡进,将其派至萨拉热窝,参与一线新闻报道。尽管事先做了一些准备,胡锡进还是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彼时的萨拉热窝堪称人间炼狱,面粉的价格高达60美元,百姓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的边缘。来不及擦干眼泪,胡锡进开始紧张的战地采访。为了采访一位塞尔维亚的将领,胡锡进不惜绕道法国、德国,带回真实信息。为了反映战场的真实情况,胡锡进居住的楼层被迫击炮轰塌,子弹擦着耳畔呼啸而过。旅居国外三年,胡锡进出色完成采访任务,并撰写《波黑采访日记》。
回国后,胡锡进升任主任编辑,主要报道境外新闻。平淡的生活过了两年,胡锡进的命运迎来逆转。1997年,《人民日报》决定创办《环球时报》,专注于国际时事新闻。社长约谈胡锡进,欲提拔对方为副总编辑。胡锡进没有犹豫,立刻应允此事。创刊之初,胡锡进与段静涛通力合作,《环球时报》茁壮成长。至2001年,《环球时报》的单期发行量超过一百万,成为海内外首屈一指的主流媒体。由于业绩突出,胡锡进的事业也将迎来新的转折。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胡锡进前往巴格达,报道前线战况。也许是波黑战争的惨痛教训,老胡预测革命卫队将殊死抵抗。实际上,美军攻入巴格达,利用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优势火力,迫使革命卫队顿作鸟兽散。尽管如此,老胡回国后仍深受重用。2005年,《环球时报》总编辑的职位空缺,老胡当仁不让,正式出任总编辑。此后十多年,老胡一直担任该职位直至退休。由此可见,老胡是一个称职的媒体人,担任总编辑完全是众望所归。2022年,老胡正式宣布退休,将精力用于自媒体。期间,老胡参与炒股,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如今,老胡在家过着含饴弄孙的生活,祝愿他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