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大同人文
千载名城岁月悠,北疆重镇韵长留。
云冈石窟惊神技,华严古刹惹凝眸。
刀削面香飘巷陌,浑源粉爽解乡愁。
踏访大同情涌处,心潮澎湃意难休。
历史溯源:从北疆重镇到历史名城
大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先秦时期,那时这里是北狄等游牧部落的聚居地,他们逐水草而居,以游牧和狩猎为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了独特的草原文化印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 “胡服骑射” 改革,军事力量大增,大同地区被纳入赵国版图 ,并在此设置雁门郡、代郡,开始筑造城邑,大同的军事防御地位初见端倪。
秦汉时期,大同作为北方边陲要地,战略意义愈发重要。西汉时期,刘邦曾亲率大军抗击匈奴,却在平城白登山被困七天七夜,史称 “白登之围”。这场战役的失利,让西汉政府认识到匈奴的强大,从而改变对匈奴的策略,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和亲政策。这一时期,大同成为了中原王朝与匈奴对峙的前沿阵地,无数的将士在此戍边,抵御着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北魏时期是大同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天兴元年(398 年),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将都城迁至平城(今大同) ,开启了大同作为北魏都城的近百年历史。在这期间,北魏王朝在这里 “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了大规模的都城建设。平城成为了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见证了北魏的崛起与繁荣。著名的云冈石窟便是在这一时期开凿,它汇聚了中西方文化的精华,是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成为了大同文化的瑰宝。
辽金时期,大同作为西京,再度兴盛于北方。辽重熙十三年(1044 年),辽兴宗将云州升为西京府,云州被列入五京,成为辽国京师的陪都。此后,大同成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中转站,是联系各民族的重要纽带。辽金在此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华严寺便是其中的代表。这座寺庙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契丹与汉族的特色,殿宇嵯峨,气势雄伟。
明清时期,大同的军事地位依然举足轻重。明朝建立后,为抵御北方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在北方设立了九个防务重镇,大同便是其中之一,有 “大同士马甲天下” 的美誉 。洪武五年(1372 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督率军民,在辽、金、元时期土城的基础上,将大同扩建成新的砖城。这座砖城高大坚固,城墙高耸,城楼巍峨,布防严密,成为了明朝北方防线的重要堡垒。清朝时期,大同依然是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中心,为维护北方地区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名胜古迹:镌刻岁月的艺术瑰宝
大同的名胜古迹,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生动见证,它们宛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每一处细节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云冈石窟:石头上的北魏史诗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约 16 公里的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 1 公里 ,现存主要洞窟 45 个,大小窟龛 254 个,各类佛教人物造 像 59000 余尊,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石窟始凿于北魏时期,当时佛教盛行,北魏文成帝为了巩固统治,大力推崇佛教,云冈石窟应运而生。
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数十年,不同时期的洞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恢宏,主佛高大雄伟,体现了北魏时期雄浑大气的艺术风格。其中,第 20 窟的露天大佛,高 13.7 米,佛像面部丰满,鼻梁高挺,嘴角微微上扬,流露出一种宁静而慈悲的神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中期洞窟的造像题材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释迦、弥勒佛等多种佛像,以及护法天神、伎乐天等形象,雕刻技艺也更加精湛细腻,线条流畅优美。晚期洞窟则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佛像的服饰、表情等都栩栩如生,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
云冈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宝库,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它融合了印度、中亚佛教艺术的元素,又融入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石窟中的佛像造型、服饰、装饰图案等,都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云冈石窟于 2001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华严寺:辽金建筑艺术的殿堂
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 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
华严寺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大雄宝殿是华严寺的核心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大雄宝殿之一。它坐西向东,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殿顶的鸱吻高达 4.5 米,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鸱吻之一,它们威严地守护着这座古老的殿堂。走进大雄宝殿,五方佛供奉其中,庄严肃穆,两旁的胁侍菩萨形态各异,神情安详,展现出辽代佛像塑造技艺的高超水平。大殿内四周还有巨幅清代壁画,内容丰富,色彩斑斓,以佛教故事为主题,生动地展现了佛教世界的神秘与庄严。
除了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也是华严寺的精华所在。这座殿内保存着众多辽代的佛教经卷和文物,是研究佛教文化和历史的珍贵资料。殿内的彩塑更是令人称绝,其中一尊合掌露齿菩萨像,面带微笑,姿态优美,被誉为 “东方维纳斯”,她的形象打破了传统佛教造像的庄严刻板,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性的温暖。
华严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佛像雕塑和丰富的文物收藏,成为辽金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在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更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
悬空寺:绝壁上的奇迹
悬空寺位于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建成于公元 491 年,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
悬空寺的建筑构造堪称一绝,它巧妙地利用了力学原理,整个寺庙采用木质框架式结构,依靠岩石的支撑和巧妙的榫卯结构,悬于峭壁之上,历经千年风雨而不倒。从远处望去,悬空寺就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之间;近看则是殿宇楼阁,错落有致,给人一种凌空欲飞的感觉。寺内共有 40 间殿阁,通过曲折回环的通道相连,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布局。游客在寺内游览,仿佛置身于迷宫之中,时而攀悬梯,时而跨飞栈,时而穿石窟,时而钻天窗,每一步都充满了惊险与惊喜。
悬空寺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所体现的三教合一文化。寺内供奉着佛教的释迦牟尼、道教的老子和儒家的孔子,三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在这里和谐共处,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使悬空寺成为了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宗教圣地和旅游胜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称悬空寺为 “天下巨观”,它也被誉为 “恒山十八景” 之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领略它的神奇魅力。
北岳恒山:五岳之奇秀
北岳恒山,位于大同市浑源县境内,是五岳之一,主峰天峰岭海拔 2016.1 米 ,以其雄伟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恒山的自然风光壮美,山体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山间云雾缭绕,景色变幻莫测,时而峰峦隐现,时而云海翻腾,宛如仙境一般。恒山的岩石形态各异,有的如利剑直插云霄,有的似卧牛伏地,有的像仙女下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恒山,四季景色各有千秋,春天,山花烂漫,万紫千红;夏天,松涛阵阵,凉爽宜人;秋天,层林尽染,五彩斑斓;冬天,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恒山也是道教圣地之一,有着悠久的道教文化历史。山上庙宇林立,道观众多,如恒宗殿、会仙府等,这些古建筑气势恢宏,庄严肃穆,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恒宗殿是恒山的主庙,供奉着北岳大帝,是恒山道教活动的中心。会仙府则是传说中八仙聚会的地方,这里的摩崖石刻众多,书法艺术精湛,吸引着众多书法爱好者前来观赏。
除了自然风光和道教文化,恒山还承载着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如 “八仙斗苍龙”“恒山松化石” 等,这些传说为恒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使它更具吸引力。游客来到恒山,可以登山揽胜,欣赏自然风光;也可以参观道观,感受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聆听传说故事,领略历史文化的魅力。
九龙壁:龙的艺术华章
九龙壁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和阳街,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 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代王朱桂府前的照壁 ,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龙壁。
九龙壁东西长 45.5 米,壁高 8 米,厚 2.02 米,由 426 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组成。壁上均匀协调地分布着 9 条飞龙,它们气势磅礴,形态各异,有的昂首腾飞,有的回首相望,有的盘旋舞动,仿佛要破壁而出。九龙壁的正中是一条黄色的正龙,它威严庄重,象征着天子的尊贵地位。两侧分别为升龙和降龙,它们的颜色鲜艳夺目,有蓝、绿、紫等多种色彩,与正龙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壮观的画面。
九龙壁的雕刻工艺精湛,每一条龙都栩栩如生,鳞片、龙须、龙爪等细节都刻画得十分逼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壁上的龙纹图案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祥瑞的象征,代表着皇权、尊贵和吉祥如意。九龙壁的建造,不仅是为了装饰王府,更是为了彰显皇家的威严和气势。
作为国内最大的龙壁,大同九龙壁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它见证了大同的历史变迁,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拍照留念,感受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特色艺术:传统与民俗的交织
大同的艺术特色鲜明,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它们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脉络,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无论是精美的雕塑、绚丽的剪纸,还是悠扬的坐腔和激昂的鼓吹,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为大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雕塑艺术:传承千年的技艺
除了云冈石窟,大同还有许多其他的古代雕塑作品,如华严寺、善化寺等寺庙中的佛像雕塑,这些作品也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华严寺的辽代彩塑,造型丰满,神态慈祥,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善化寺的金代塑像,线条刚劲有力,形象逼真,展现了金代雕塑的雄浑大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同的雕塑艺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现代雕塑作品也层出不穷。这些作品在继承传统雕塑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艺术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时代气息。大同还举办了中国大同雕塑双年展等大型雕塑展览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雕塑艺术家的参与,为大同的雕塑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广灵染色剪纸:纸上的斑斓世界
广灵染色剪纸是大同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它起源于初唐时期,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现在独特的艺术风格。2006 年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 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 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
广灵染色剪纸以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造型、纤细的线条、传神的表现力、细腻的刀法、考究的用料与染色以及精细的包装制作工艺,独树一帜,自成一派,被誉为 “中华民间艺术一绝”。其图案处理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刻制精巧、造型写实、色彩艳丽。一张剪纸的成型要经过设计图样、拨样、熏样或晒样、刻制、剪裁、染色等工序 。
在制作过程中,广灵染色剪纸巧妙地运用了点染、涂染、晕染、套染、渲染等染色工艺,使剪纸作品色彩鲜艳、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它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包括剪影、阴剪、阳剪、阴阳混剪等,每种手法都能展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广灵染色剪纸的题材广泛,涵盖了人物、动物、花卉、风景等各种元素,这些题材大多来源于生活,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大同坐腔:民间艺术的独特之声
大同坐腔是一种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的民间艺术形式,融合了民间戏曲、曲艺、民歌、音乐等多种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通常由民间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自编自演,自弹自唱,是人们在闲暇时间进行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 。
大同坐腔不属于传统戏曲剧种,参与者无需穿着戏服或化妆,可以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自由选择站立或坐着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通过生动的唱腔、丰富的表情和细腻的表演,将 故事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其演唱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戏曲曲目,也有民间故事、传说等,这些内容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在过去,大同坐腔非常受欢迎,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看,甚至一些知名演员也会前往观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大同坐腔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虽然大同坐腔的演出活动已经不如以前频繁,但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仍然承载着大同地区的历史文化记忆,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老艺人仍然坚守着这门艺术,希望能够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大同坐腔。
晋北鼓吹:激昂的民间旋律
晋北鼓吹是流行于山西北部地区的一种民间吹打乐,在大同地区也广为流传。它历史悠久,乐器种类丰富,主要乐器包括唢呐、管子、笙、鼓、锣、镲等 。
晋北鼓吹的演奏风格粗犷豪放、激昂热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演奏者通过熟练的技巧和默契的配合,能够演奏出各种不同的曲调,既有欢快活泼的旋律,也有深沉悠扬的曲调,能够表达出人们丰富的情感。在演奏过程中,唢呐的高亢嘹亮、管子的醇厚质朴、笙的清脆悦耳与打击乐器的强烈节奏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晋北鼓吹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场合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在婚礼上,晋北鼓吹演奏的欢快曲调能够增添喜庆的气氛,让人们感受到幸福和喜悦;在葬礼上,它演奏的悲伤曲调则能够表达人们对逝者的缅怀和哀悼之情。晋北鼓吹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见证了大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变迁,传承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记忆。
民俗风情:岁月沉淀的生活画卷
大同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每一个习俗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们是大同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也是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习俗:欢乐的节日庆典
春节是大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开始,人们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腊八节时,大同人会煮腊八粥,这是一种由多种谷物、豆类、干果等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寓意着吉祥福寿。到了除夕,家家户户都贴上春联、挂上灯笼,大街小巷充满了喜庆的氛围。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共享天伦之乐。饭后,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寓意着辟邪驱鬼,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
除夕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 —— 生旺火。大同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这一习俗与煤炭文化紧密相连。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为 “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等到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 “旺气冲天”。通常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不仅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也会生,有的是为了取暖,有的则是为了图个吉利 。
元宵节也是大同的重要节日,大同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社火表演。从农历正月初三起,各项民俗活动、戏曲表演等就拉开了大幕,而正月十三启幕、以街头行进式进行的民俗大展演更是提前预热了元宵节,并在正月十五达到高潮。活动现场,人潮汹涌,欢声不断。数千名表演者身穿节日盛装,激情扭秧歌、敲锣鼓,用传统民俗社火与市民、游客一起欢乐闹元宵。社火表演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秧歌、舞狮、舞龙、跑驴、踩高跷、挠阁等。踩高跷的表演者踩着鼓点,身姿潇洒,仿佛凌空漫步;挠阁表演者伴着音乐,或步伐轻缓,或快速疾走,围观者在目不暇接中尽情感受着有着 “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舞蹈、流动的杂技” 等美誉的挠阁表演。此外,元宵节期间,大同古城内还会举办花灯展,各式各样的花灯挂满大街小巷,流光溢彩,美不胜收,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中元节,又称鬼节,是大同地区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扎纸锭,烧纸钱,祭奠逝去的亲人。这一习俗体现了大同人民对先人的缅怀之情,以及对家族传承的重视。每到中元节,街头巷尾都能看到人们在指定地点焚烧纸钱,火光闪烁,烟雾缭绕,寄托着人们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婚丧嫁娶习俗:传承的人生礼仪
大同的婚俗历史悠久,传统礼节十分繁杂。在古代,青年男女的婚姻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其婚姻礼节更是遵循着严格的程序。《大同县志》记载:“媒妁通言两家父母,既许诺,然后送庚帖合婚、卜日、下聘,名曰:换帖,即古问名,纳彩礼也;迎娶有日,行纳币礼,名曰:下茶;即以请期书附之,名曰:通书,即古纳吉、纳征。请期礼也;迎娶之前一日,婿家备肉、面纳于女家,俗谓其肉曰:离娘肉,面曰:离娘面,名曰:催妆;女家即以所资妆奁纳于婿家;及期,婿家备肩舆,择女眷中娴礼者二人以迎女,名曰:娶亲。女家也择女眷中娴礼者二人舆至婿门,名曰:送亲;绅士家行亲迎礼,庶人多不亲迎,仅以女眷摄之,婿则俟于门外而已;既迎入于中堂,外设香案行礼,婿拜,女不拜,名曰:拜天地,行合卺礼如古制;次日,新夫妇同拜先祖及父母及长族亲,名曰:拜堂,即古庙见舅姑礼也;是日,女家具酒馔送于婿家,即古馈舅姑礼也;婿见妇之父母,有于三日行者,有三五日后卜吉行者,女也随婿省亲,名曰:回门;至弥月也如之,女住一月乃还,名曰:住对月。此则俗礼也。”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同地区的结婚礼 节比以前简化了许多,但仍保留了一些传统的习俗,以取结婚吉利。迎亲时,新郎一般要戴红花,傧相由新郎的姐夫或者好友担任。新郎要给新娘带去一根红布裤带,名曰:“喜结良缘”;带去一个瓶子,瓶中插一棵葱,名曰:“生根立后”;还要带五根肋骨的猪肉一块,叫做 “离娘肉”,名曰:“五方吉庆”。新娘上车时,女方家中定要送给新郎家中一盘饺子,上面盖着纸剪的大红喜字,名曰:“合家欢乐”;与此同时,女方家中要将 “离娘肉” 劈出几根肋骨来交给新郎带回,表示婚后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离”。新郎与新娘在举行婚礼时,院中悬挂红旗。现在的婚礼仪式通常会有司仪主持,包括结婚典礼开始、新郎新娘和来宾入席就位、向新郎新娘献花撒彩、鸣炮奏乐、证婚人讲话、主婚人讲话、介绍人讲话、来宾讲话、新郎新娘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以及来宾行三鞠躬礼、新郎新娘互相行一鞠躬礼、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等环节,之后宾客入席就餐,新郎新娘分别逐一向来宾恭敬喜酒 。
大同古代的丧俗,礼仪相当繁琐。一般可以分为小敛、大敛、烧纸、送灯、辞灵、出殡、复三等程序。正如《大同县志》所述:“亲始殁,擗踊哭泣无数,小敛毕,讣于戚友,大功以上皆以麻括发,名曰:散头;家人裂布裹首,三日成服齐哀,以下各服其服,始大敛;殡于中堂,朝夕奠;每饭必祀。是日,亲戚、僚友,悉以楮纸吊慰,名曰:烧纸;是夜,哭讣于城隍庙,名曰:送灯;七日亲友赙奠,名曰:盛函,又曰:开吊;尤必延礼生行家奠;庶民之贫者多有七日、九日葬者,其富者也有经年而后葬者,非礼也。惟绅士家及庶民之知礼者,于百日内卜日治葬。葬期之前数日,讣期于亲友之,当会葬者。前三日亲友赙奠,名曰:辞灵;延礼生如开吊,及葬也如之,凡置灵座、设魂帛、立铭旌、绘容像、造明器、作神主、告迁柩、设遣奠、祀土神皆如制。但庶人崇尚佛事,既葬三日,主人祭于墓,名曰:复三,又回:圆墓。其绅士家亦有间三、五日即哭于墓者。” 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丧俗大大简化,特别是 1966 年火葬场建成后,土葬逐渐被淘汰。一般人们只举行一个追悼会,亲朋好友去悼念,然后把死者送到火葬场火化。这种文明朴素的丧葬形式逐渐被百姓广泛接受。
特色民俗活动:独特的文化体验
游八仙是大同特有的一项民俗活动,始于明朝。每年正月初八,当地百姓会扶老携幼,聚集在寺庙和道观里,祈求来年的健康和平安。这一天,传说正月初八是天上诸星下界的日子,人们相信通过游八仙可以 “游八仙,去百病”,因此,大街小巷都充满了喜庆祥和的氛围,人们纷纷出来参与这一活动,在传承传统习俗的同时也寄托着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 。
走麦罢是大同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体现了当地的农耕文化和亲情观念。新女婿在麦收结束后,带着丰收后的喜悦心情,用新麦磨成的面蒸成一个大月形的角子馍去看丈母娘。这个习俗既包含了祝福岳父岳母家里幸福安康的寓意,也体现了丰收的喜悦。每到走麦罢的时候,沿途欢歌笑语,人来车往,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女婿从邻村远道而来,带来自家丰收的喜讯,也带来了对岳父岳母的良好祝愿。丈母娘见到女婿,更是热情款待,倒水取烟,问寒问暖,从早到晚,三顿饭变着花样做,忙得不亦乐乎 。
传统美食:舌尖上的大同记忆
大同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融合了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味。这里的美食不仅口感丰富,而且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一道美食都像是一张城市名片,向人们展示着大同的独特魅力。
刀削面:大同美食的代表名片
大同刀削面是山西面食的杰出代表,也是大同美食的一张亮丽名片。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大同人豪爽性格的象征。制作大同刀削面,首先要和好面,面团需和得硬一些,这样削出的面才更劲道。和好的面团醒面一段时间后,便进入了最具观赏性的削面环节。削面师傅一手托着面团,一手持特制的弧形削面刀,刀不离面,面不离刀,从面团的一端开始,将面一片片削入开水锅中。削出的面条中厚边薄,形似柳叶,长短均匀,落入锅中时,如银鱼入水,煞是好看。
煮好的刀削面口感爽滑劲道,外滑内筋,软而不粘。其臊子种类丰富多样,有猪肉臊子、牛肉臊子、羊肉臊子等。猪肉臊子通常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小块后,放入锅中煸炒出油,加入葱姜蒜、花椒、八角、桂皮等调料炒出香味,再加入生抽、老抽、料酒等调味料翻炒均匀,加水炖煮至肉熟烂入味。牛肉臊子和羊肉臊子的制作方法也与之类似,只是在调料的使用上会根据肉质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除了传统的臊子,还有一些创新的口味,如西红柿鸡蛋臊子、酸菜臊子等,满足了不同食客的口味需求。吃刀削面时,再搭配上一些特制的调料,如山西老陈醋、辣椒油、香菜、葱花等,酸香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
浑源凉粉:清凉爽口的夏日佳肴
浑源凉粉是大同市浑源县的特色小吃,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其制作技艺先后被列入大同市、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以土豆淀粉为主要原料,制作时,先在淀粉中加入适量的食用明矾,再用冷水将淀粉混合均匀,淀粉和凉水的比例一般为 1:7 ,具体软硬度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节。随后用大火煮,同时用特制的俗称 “六道棍” 不停地搅拌,防止凉粉糊锅。待凉粉熟了的时候出锅,迅速涂到瓮上晾凉,冷却后的凉粉便成了碗坨状。
浑源凉粉配料讲究,除了醋、蒜水、葱花、黄瓜、香菜等常见调料外,还配以特有的莲花豆、豆腐干和辣椒油。莲花豆香酥可口,咬上一口,满是浓郁的豆香;豆腐干质地紧实,嚼劲十足,越嚼越香;而辣椒油更是浑源凉粉的灵魂所在,它以清而不腻、辣而不涩、朴而奇香、香而纯正的特点备受消费者欢迎。将晾好的凉粉切成细条,加入这些丰富的佐料,一碗清凉爽口的浑源凉粉就呈现在眼前。吃起来口感爽滑,清凉解暑,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吃上一碗浑源凉粉,瞬间让人感觉神清气爽,暑气全消 。
大同兔头:麻辣鲜香的独特风味
大同兔头是大同地区极具特色的美食,源于塞外饮食习俗。大同地处雁北塞外,历史上胡人、匈奴等多民族杂居于此,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饮食习惯沿袭至今。或许是吃遍了各种飞禽走兽,当地人便创新地发明了红焖兔头,在大同本地叫作 “啃兔头”。
制作大同兔头,需先将兔头浸泡 24 小时,泡出血水,之后飞水,再放入香叶、草果等 20 余种秘制香料熬煮一个多小时,随后再浸泡 20 分钟,这样才能让兔头充分入味。大同兔头看上去色泽红润,香气扑鼻。它不同于四川的麻辣兔头,是用花椒、大料等十几种炖肉佐料红焖而成,是典型的北方菜式,香料足,口味重,也有制作成麻辣口味的。因兔头骨头多肉少,吃的时候需要细细品味,越嚼越香,让人欲罢不能。据说,大同兔头日销量能达四万只,足见人们对它的喜爱。吃兔头也有一定的讲究,先把兔头从嘴巴处掰成上下两半,先吃下半部的兔腮肉,此处是兔头肉最多的地方;之后,从下巴处顶起舌头吃掉;接着拿起上半部分,兔肉大多在头部的褶皱里,需要慢慢啃食;最后吸食脑花,这是啃兔头的高潮部分,凡吃过者,一想起那味道就直流口水 。两只兔头,一瓶小酒,之后再来一碗大同刀削面,堪称绝配,让食客们尽情享受这独特的美食体验。
大同羊杂碎:浓郁醇厚的美味
大同羊杂碎是一道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以羊的头、蹄、心、肝、肠、肺、血等内脏为原料制作而成。其制作方法较为讲究,先将羊杂洗净,猪血切块备用。锅中烧热油,把五香料放入炸香,取出香料,再将葱姜放入锅中煸炒出香味,接着放入羊杂炒香,加入少许油辣子翻炒后,放入足量的清水。大火烧开后放入猪血及土豆粉,煮 10 分钟左右,出锅前撒适量盐调味,最后撒上香菜即可。
羊杂碎汤里的羊杂煮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羊杂的嚼劲,又使其口感鲜嫩。羊血鲜嫩爽滑,入口即化;羊肚脆嫩有嚼劲,口感丰富;羊肝细腻绵密,味道醇厚。搭配上爽滑劲道的土豆粉,有荤有素,油而不腻。羊杂碎汤味道浓郁醇厚,香气扑鼻,喝上一口,暖意瞬间从胃里传遍全身。这道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明显的驱寒、暖胃、舒身等功能,是大同人喜爱的食疗保健食品 。在大同,羊杂碎通常作为早餐或晚餐,人们在街边的小摊上,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既能驱散寒意,又能满足味蕾,开启或结束美好的一天。
现代大同: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新征程
大同曾因煤炭资源而闻名,煤炭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其经济的支柱。然而,随着资源逐渐枯竭、环境压力增大,大同毅然踏上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征程。
在产业转型方面,大同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项目不断涌现。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采用 “林光互补” 模式,在光伏板下种植大量的灌木等常绿植物,既不影响发电效率,又促进了沉陷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2023 年,大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 875.44 万千瓦,占总装机比重达到 52%,光伏、风电并网容量 861.66 万千瓦,位列山西省第一方阵,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为大同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端装备制造业也在大同蓬勃发展,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和创新的产品,提升了大同在全国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旅游业成为大同经济转型的另一张亮丽名片。大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壮丽的自然风光,云冈石窟、恒山、华严寺等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大同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特色旅游小镇、民俗文化村的建设,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体验大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繁荣,为大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大同还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壮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村电商的发展,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文化传承与创新:延续历史的文脉
大同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不遗余力,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云冈文化旅游节自 2000 年起开始举办,活动内容包括开幕式、民间文艺表演、摄影展、民间工艺品展、云冈石窟石雕艺术展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与,已成为大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2023 年山西省第九次旅游发展大会暨云冈文化旅游季在大同启幕,开幕式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五省 (区、市) 文旅厅 (局) 共同启动 “京津冀晋蒙” 文旅协同发展战略合作 ,进一步提升了大同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在文化创新方面,大同也成果丰硕。以云冈石窟、华严寺等历史遗迹为灵感源泉,催生出了一批以云冈石窟元素、北魏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云冈文创、同博文创、九龙壁文创等极具大同地域特色又蕴含千年古都文化的文创品牌,不断获得游客青睐。在大同市一家文创店内,怒目圆睁的文创产品 ——“犟小佛”,其灵感来自善化寺的 “广目天王”,其发型、面部表情、OK 手、醒目的北魏蓝裤子等特征元素,皆是对善化寺 “广目天王” 的巧妙提炼与创新演绎 。山西大同大学与大同市文旅投资集团联合打造动态 3D 打印合掌露齿菩萨,使这尊菩萨得以以一种更加真实、直观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游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开辟了新途径。
城市建设:宜居宜业的新风貌
如今的大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24 年,大同继续推进古城街巷改造工程,小巷道 9 号、大皮巷南段、大皮巷北段等 10 条古城街巷的改造,在保留历史痕迹的基础上,融入了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功能性设计,不仅满足了市政道路的使用需求,还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新增的照明系统、修缮后的破旧墙面,以及引入的咖啡馆、手工艺店等新业态,让古街巷既保留了古韵,又增添了生活气息 。
大同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为捍卫 “大同蓝”,大同市采取了一系列减排措施,开展城市扬尘专项整治和臭氧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推进工业企业深度治理提标改造、工业结构调整、拆除燃煤锅炉、“煤改电”“煤改气” 等清洁能源替代,餐饮油烟治理等工作。2024 年 1 月 - 7 月,大同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3.94,PM2.5 浓度 29 微克 / 立方米,二级以上优良天数 167 天,优良天数达标率 78.4%,3 项指标均排名全省第一,全市 “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和 “优良天数比例” 两项指标连续 4 年位居全省第一 。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众多珍贵候鸟,如灰鹤、大天鹅等,它们在此迁徙、转场,这正是大同生态环境改善的生动体现。
在城市建设中,大同还注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教育、医疗等资源不断优化,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如今的大同,正以宜居宜业的新风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生活、工作和旅游,这座古老的城市在新时代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结语:魅力大同,永恒的人文之光
大同,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华夏大地上散发着独特的人文魅力。它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见证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融合了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精髓。从北魏时期的辉煌都城,到辽金的西京重镇,再到明清的军事要地,大同始终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云冈石窟的佛像、华严寺的建筑、悬空寺的奇险、恒山的雄伟,每一处名胜古迹都铭刻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往昔的辉煌。雕塑艺术、广灵染色剪纸、大同坐腔、晋北鼓吹等特色艺术,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都展现了大同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传承着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刀削面、浑源凉粉、大同兔头、羊杂碎等传统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成为了大同文化的独特符号,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到大同的独特韵味。
在现代,大同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它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努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同也十分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开发文创产品,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大同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展望未来,大同将继续秉承开放包容的精神,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和资源优势,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在经济发展上,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文化建设上,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同时鼓励文化创新,打造更多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在城市建设方面,持续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努力将大同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大同的人文之光将更加耀眼,它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