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范围内,每两艘船下水,就有一艘是中国造, 如今全球近70%的新船订单已经被我们收入囊中。但是,只需要把时间稍微往前拉回到1999年,那个时候我们的船舶产量在全球的占比还不到5%。所以,短短二十年,我们是如何做到领跑全球的。

大家好我是火箭叔,其实更魔幻的现实躺在造船厂里。在江南造船厂,你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左边船坞可能正在赶工法国航运巨头的集装箱船,而右边船坞却可能正在组装我们的下一艘055。在船厂工人的眼里面,它们一样都是船,一样都可以用“中国速度”把它们造出来。这才是让特朗普最害怕的一点。2020到2022这三年间,我们一共造了4718艘大船,而美国,只造了12艘。造船业“清零”式的衰退正在严重影响美国的海上霸权,所以特朗普才发出豪言壮语——让造船业回归美国!可他要怎么做才不让这句话只是一句口号呢?
要知道二战时,美国船厂曾以“每17天下水一艘自由轮”的速度狂造2700艘战舰,用密密麻麻的战舰将大西洋变成浮动工厂,一点点耗干轴心国的补给线。但这股工业狂潮却成绝唱——战后美国沉迷金融霸权,任由造船业凋零。如今全美商用船厂几乎绝迹,军用船厂也深陷泥潭:工人平均年龄52岁,关键设备全靠进口,造艘护卫舰要拖三年。更讽刺的是,美国海军现役296艘战舰中,近三分之一超龄服役,修船时连配件供应商都倒闭了。

你再反观中国,当其他国家还在争论“造船业该不该扶持”时,中国早在2000年代初就将它列为战略性产业。政府不仅砸下真金白银——2010至2018年直接补贴1320亿美元,还通过税收减免、产业园集群化等手段,让船厂能心无旁骛搞研发。比如沪东中华造船厂,靠着数字孪生技术硬是把LNG船建造周期从36个月压缩到26个月,焊接自动化率飙到78%。这种“政策输血+技术造血”的组合拳,让中国从模仿者一跃成为规则制定者——连国际海事组织都采纳了中国主导的《智能船舶规范》。

而我们把便宜玩到了极致,则成为中国造船业的另一把杀手锏。一艘中国造集装箱船成本约6000万美元,而美国同类产品要价3.3亿美元。这价差背后是三重优势:全球最大钢铁产能带来的原材料成本优势——中国钢价比美国低40%;产业集群带来的供应链效率——一艘船需要上千家配套企业,而中国长三角地区半径200公里内就能全部找齐;以及劳动力成本差——中国焊工时薪仅美国的四分之一。更绝的是,中国船厂接单灵活——从10万吨散货船到极地科考船全品类通吃,连韩国不愿接的小单都照单全收,硬是用“蚂蚁搬家”的战术啃下市场。

最后,军工与民用的深度共振,则成为我们逆袭之路上的“双循环引擎”。这种“商船养军工,军工反哺商船”的模式,让中国船厂始终保持“战时状态”——工人技术娴熟、生产线随时可以切换。2023年,中国海军以370艘战舰数量超越美国,且每年新增20-30艘,速度是美国的十倍。更让五角大楼焦虑的是,我们的船厂能在战时快速修复受损舰艇,而美国战舰一旦被击沉,替补可能得等上好几年。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不急才怪呢!但急你也不能乱出招呀。特朗普的“让美国造船业Great Again”核心有三点:天价港口费——对中国船只每次靠港征收150万美元,连带惩罚使用中国船的外国公司,试图逼全球船东弃用中国船;强推“国货国运”——要求2032年前15%美国货物由美籍船运输,但美国商船运力仅占全球1.4%,强推将导致单箱成本暴涨50%;第三,拉盟友外包造船——提议让日韩帮美国造军舰,但其法律又明令禁止外国造美军舰,政策自相矛盾。所以这套组合拳刚抛出就遭反噬:美国煤炭商哭诉60天内出口将停滞,农产品出口成本飙升25%,马士基等航运巨头扬言转移航线。所以这特朗普抄作业的水平实在不咋地,他还是没有看清问题的根本——造船不是靠关税就能复活的产业——它需要上下游产业链、需要熟练的工人、需要持续的资金注入,而这些,美国都已丢失殆尽。
当特朗普忙着对中国船只征税时,全球商船早已从中国的港口驶向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