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也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他早年因学业优异,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赴美留学,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后又师从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冯.卡门,并成为他的得意门生。
钱学森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不顾美国的无理阻扰与迫害,回到了祖国。凭借自己的才学,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学家里有中华民族”,在钱学森的心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他在留美上学的20年里始终不忘初心,一切勤奋“以作来日中华民族创立时回家为国效力”。而他忠于祖国、为国效力的初衷,都与他母亲的谆谆教导分不开。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女士出身杭州商业巨贾之家,家世优越,她从小就受到较好的大家族文化教育和私塾教育,知书达理。16岁时,她嫁给了钱均夫。虽然当时的钱家早已中衰,但是钱均夫学习勤奋用心,并以浙江省官费生资质东渡留学日本,并结识了鲁迅、李叔同、陈寅恪等著名人士。
章兰娟
钱均夫与章兰娟两人可谓郎才女貌、天作之合。1911年12月11日,他们期盼已久的独生子钱学森呱呱坠地了。
章兰娟性格开朗、心地善良,并且其计算能力极强,有着很好的数学天赋,这一点遗传给了钱学森。幼时的钱学森从小天资聪颖,悟性极高,3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以及早期一些启蒙读物如《增广贤文》与《幼学琼林》,同时还能心算加、减、乘、除。
由于钱均夫平时在外地供职,家庭教育的责任自然落在了章兰娟的身上。她总是采取启发式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幼小的钱学森做到心服口服。她给幼小的钱学森每日安排的功课是:清晨准时起床,加强身体锻炼,早饭后就教儿子背诵唐诗。累了,就让儿子看一下儿童读物。下午或者教儿子画画,或者写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让幼小的钱学森从小就树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钱学森与母亲合影
在钱学森很小的时候,章兰娟就让其置身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经常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陆游仗剑去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忠于汉业,为辅佐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故事。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时,钱学森是那么认真、投入,稚气的脸庞上充满了对古代贤人的敬佩。他们的高风亮节在幼小的钱学森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长期浸润在优秀传统文化之中,钱学森的心底滋生了对民族灿烂文明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同时也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深厚的民族自豪感。
钱学森在1923年进入北师大附中读书之前的教育,基本上主要由他的母亲章兰娟承担。其对钱学森的影响之深,是不言而喻的。
193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赴美留学,他渴望以自己的知识来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临行前,章兰娟像所有的母亲一样,内心充满了不舍。但与别的母亲不同之处在于,章兰娟并没有单纯沉浸在不舍的离别之情里,而是上街买了《老子》、《庄子》、《墨子》以及《论语》、《纲鉴易知录》等古典书籍塞进了钱学森的行李之中。
章兰娟嘱咐钱学森:“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
当时钱学森并没有感到什么,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体会到了母亲的教育意义。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么伟大的一位母亲,在钱学森出国留学的翌年——1936年便去世了。身在异国的钱学森得知母亲病危,火速坐飞机赶了回来,可是他还是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钱学森伤痛万分,忍不住嚎啕大哭。
之后,父亲钱均夫对钱学森说:“你母亲最后说的话是——‘天晴了,学森该回来了。’”
接着父亲钱均夫又递给钱学森一个纸片,上面有四句诗,是母亲章兰娟写的,钱学森认识那字迹:
窗外细雨飞,
老妇命垂危。
夫君煎药苦,
盼子子不归。
钱学森看罢,内心伤痛奔涌,泪水夺眶而出,忍不住扑在老父亲怀里,父子对泣。
在母亲章兰娟的葬礼之后,钱学森为了学业,又回到美国继续读书。
怀着一颗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钱学森仅用一年时间就拿下了麻省理工学院飞机机械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宗旨,各专业学科的学生都要在学期内到对口的工厂、科研部门实习。钱学森本来应该去飞机制造厂实习,可是他没有想到,美国的飞机制造厂只准许美国学生实习,不接纳外国留学生。这种民族歧视是对钱学森在美国遭受的一次沉重打击。但是,挫折和困难并没有动摇他为祖国强盛而学习的决心。既然学习航空工程走不通,他决定改学航空理论,并大胆毛遂自荐,投奔到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的世界航空理论权威冯.卡门教授门下。不久,钱学森在导师的培养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多年后,钱学森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祖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回顾自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钱学森曾这样说过:
“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有17个人,其中7个人是北大附中的老师,以及恩师卡门教授等,而排在17人之首位的,则是我的母亲。”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键
伟大的母亲,培育了伟大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