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中,一名出身贫苦家庭的新四军军人张体学,在一次危机四伏的侦察任务中遭遇紧急情况。在敌人追逐之际,一位机智的老农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将他踢入泥田,从而智救了这位军人。张体学最终又是如何逃脱敌人的追击的?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张体学
1915年张体学出生在河南省新县,他的家庭依靠父亲在村口卖油条和烧饼维持生计,这些微薄的收入难以支撑起一家人的日常开销。由于家庭贫困,张体学的姐姐和弟弟不幸饿死,家中常常饥一顿饱一顿。
张体学自幼便显露出坚韧和独立的性格,10岁时已开始帮忙家里的生意,13岁便已精通制作油条和烧饼的全部技艺,自力更生地支持家庭。他的早熟使他深刻认识到,只有改变现有的社会制度,贫困的人民才有望过上好日子,种下了他心中革命的火种。
尽管出身贫寒张体学的父亲坚决要他接受教育,不愿意儿子重蹈覆辙,无奈之下,他卖掉家中所有能卖的东西,供儿子去私塾读书。虽然仅仅读了两年书,但聪明的张体学却从中受益良多,为他后来的革命之路奠定了文化基础。

合照
在1928年许世友响应革命的召唤,毅然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这一行动深深地触动了同为青年的张体学。尽管当时年仅13岁的他并不完全理解红军的深远目标,但他能感受到这支军队与旧社会的斗争意义,以及它们在拯救苦难深重的普通百姓中所扮演的角色。
受许世友的影响,张体学迫切希望加入红军,但因年龄及身材未达标准,遭到了拒绝。这一拒绝并未击垮他的决心。反而激发了他更大的热情,他开始积极锻炼身体,同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阅读革命文献和进步书籍,以此充实自己。
在张体学18岁时成功加入了红军,被编入了以徐海东为指挥的部队。尽管从未有过战场经验,张体学展现出的勇气和果敢令连经验丰富的老兵都赞叹不已。在潢光战役中,他首次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与红军并肩作战,完成了任务,并赢得了领导的信任。

合照
同年张体学被红军队长推荐加入青年团,并很快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加入红二十五军后,他的军事生涯正式开始,他随军参与了长征,勇敢坚毅地战斗,逐渐被提拔至更高的军事职位。
1933年在一次战斗中,张体学被委以重任,保管大量公款。在紧急撤退过程中,张体学机智地躲过敌人追捕,虽历尽艰难,终将资金安全带回,因此被记大功并晋升为交通队长。
1935年,面对国民党对苏区的第三次大规模围剿,张体学所在的红十五军在直罗镇与国军进行了一次激烈的对战。在徐海东的精心指挥下,红军展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最终使国军节节败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战斗中国军109师的师长牛元峰率领约500名士兵撤至直罗镇附近的一个天然要塞般的寨子中藏匿,希望在这里坚守等待援兵。这座寨子的地理位置险峻,使得拥有火力劣势的红军难以轻易攻克。
此时张体学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计划,他主动请缨,向徐海东汇报了他的侦查成果。他详细描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径,可以悄无声息地接近寨子,提议利用这一地利进行突袭。
徐海东被张体学的计划所打动,他考虑了张体学的建议,并最终批准了这一行动,尽管这意味着以极少的兵力对抗数量远多的敌人。张体学坚持只带10名战士执行这一任务,他认为这样的人数既能保持行动的隐蔽性,又足以发挥突击效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这样张体学带领着精选的10名红军战士,悄悄沿着隐秘小道接近了寨子。而此时寨子内的国军正专注于正面的红军大部队,对背后悄然逼近的危险毫无察觉。一旦接近目标,张体学和他的小队迅速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敌军进行了分割和隔离,同时制造出众多人攻击的假象,使得国军陷入了混乱和恐慌之中。与此同时,外围的红军大部队紧密配合,形成了内外夹击之势。
在1940年初,日本军队与伪军组成的联合力量约1000人,对我军根据地发起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扫荡行动。张体学深知,精确的敌情了解是战胜敌人的关键。因此,他决定亲自前往侦察敌军动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团里的领导强烈反对他单独行动,认为过于冒险,但张体学坚持认为,少人行动更易隐蔽,最终团领导只得让步,允许他携带一名警卫员行动。他俩穿着平民服装,接近敌军营地,张体学找到了一个隐秘的位置,藏身于一棵老树后,掏出望远镜开始观察。他的警卫员则隐蔽在不远处的灌木丛中,以保持距离同时提供必要的支援。
通过仔细观察,张体学详细记录了敌军的兵力部署和武器配置。他感到非常满意,正准备结束侦查,回传信息。不料不慎让望远镜镜面反射了阳光,这一小失误立即引来了敌军的注意。
日军立即派遣追兵。在紧急情况下,张体学的警卫员开枪示警,并迅速撤离,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张体学趁机向一片小树林撤退,随后紧急奔向一片稻田。那里一位五旬老农正在田间劳作。张体学情急之下请求老农帮助。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农眼见形势危急,似乎理解了张体学的处境,便故作愤怒地踹他进了泥泞的稻田,同时大声斥责他为不孝子,好像在教训自己的儿子。这场精心的表演迷惑了紧追其后的日伪军。
他们到达现场时,只见一个满身泥水的年轻人被一个老农痛斥。日军询问老农是否见过逃跑的士兵,老农则继续扮演愤怒的父亲,指责张体学是个不肖子孙,让日军误以为他们并非在寻找的目标。
误以为局势受控,日军并未深究,转而继续向村庄深处搜索,留下老农与“泥人”张体学。等到敌人远去,老农才悄悄帮助张体学站起,两人确认四周无人后,张体学感激不尽地感谢这位机智的老农。得到的情报使张体学回到部队后能精确指挥,有效抵御了敌军的扫荡行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1945年张体学指挥新四军的一支分队——十四旅,在湖北崇阳县对国民党的鄂南专署发起了一次决定性的攻击,成功摧毁敌方据点,并俘获了数名高级官员,包括银行专员李经世等人。此役后为了给部队进行必要的整顿与休整,张体学选择了崇阳县附近的林家老铺作为暂时的驻扎地。
期间张体学本人暂居于风景宜人的吴家湾,与当地民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一日中午,张体学发现餐桌上意外地放着一碗热腾腾的荷包蛋,这让他感到非常诧异。他马上询问身边的警卫员这荷包蛋的来历,因为在当地,荷包蛋通常作为对尊贵客人的特殊款待。
警卫员解释,这碗荷包蛋是一位当地老婆婆一大早亲自送来的。张体学闻听此言,表情顿时凝重,他对警卫员表示,红军的纪律严明,不能因为他的特殊身份而接受任何形式的特殊待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体学耐心地向警卫员阐述了红军与民众的深厚情谊的重要性,强调了作为红军成员应严格遵守纪律,不可因个人关系而破坏与民众的平等关系。他要求警卫员将荷包蛋归还给那位老婆婆,并向她解释红军的原则,表达对她善意的感谢。
警卫员依照指示,将荷包蛋亲手交还给老婆婆,并向她说明了红军的纪律和原则。老婆婆被张体学的诚恳和纪律感动,认为这样的军队才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军队,她对张体学及其部队的敬仰之情更加深厚。
1956年他被任命为湖北省的省长,张体学执政期间,始终坚持务实的工作态度,把发展农业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视为首要任务。他经常亲自深入湖北的山区,进行实地考察,寻找扶贫的有效途径。当时湖北的恩施、宜昌等地区交通极不便利,甚至连基本的土路都没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体学倡导简朴行走,他认为步行更能够贴近民生,更真实地了解民众的疾苦。他亲自带头,雇佣了三匹毛驴负责运载必需的文件和行李,其中一匹还用来搭载体弱的女性同事和病患。他和随行人员一起,穿越六百多里的山路,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深入了解了当地民众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在他的任内,张体学还特别关注长江和汉水流域的水利问题。湖北省有多达39个县市位于这两条河流的沿岸,每年都会遭受旱涝灾害的严重威胁。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张体学指导在襄阳、孝感等地建设了数座大中型水利工程,有效地缓解了当地的旱情。
1954年,张体学的妻子林少南调到省城工作,他特意指示不要安排她在太近的位置,以免影响到公私分明的原则。张体学的大儿子林牢生毕业后,他也同样指示应派他到农村去历练,结果林牢生在红安县高桥区工作了数年,这种做法在当时非常罕见。

1972年张体学被诊断出肺癌后,他拒绝立即赴北京治疗,坚持在湖北多留一段时间,他对副总理纪登奎说,自己无法安心治疗,而心系被错判的战友们。他在身体日渐衰弱之际,仍坚持召开会议,争取为更多的老干部恢复名誉。
1973年9月,张体学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1990年重阳节,他的骨灰被迁至黄冈革命烈士陵园,受到当地百姓的高度敬仰。至今,湖北人民仍怀念他那段辛勤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执政岁月,常言道:“这是老省长带出来的好干部。”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