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97年和518年,西域高昌国两次准备举国内迁,后来怎么样了?

长睡不醒 2022-05-19 12:40:01

497年到518年,是西域高昌国祈求举国内迁的年代,一共持续22年左右左右。其中有两次是付出实际行动的,分别是在497年和508年,但最后都没有成功。

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没有内迁成功?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第一次付诸行动的内迁

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后统一北方,势力也达到了西域。河西地区的大批汉人为躲避战乱西迁至高昌,再加上以前从内地迁移过去的人,高昌国很快就汉人云集了,随后不少高昌王也都是汉人出身,比如阚伯周、张孟明、马儒等。

公元496年,高昌的人民不愿意再像以前一样依附柔然或者高车国了,之前的高昌国完全没有一点自主性!因此,他们杀了高车国扶植的傀儡国王张孟明,另立汉人马儒为王!

高昌处在西域丝绸之路的要道上,不论是依附柔然还是高车,总是会得罪另一方。然后等柔然和高车决出一时的胜负之后,就会清理一次高昌国!而马儒就是高昌国世家门阀的第三个选择,马儒是汉人,他们想在马儒的带领下举国迁到北魏的内地去!

《魏书·高昌传》有这样的记载:“公元497年,(马儒)遣司马王体玄奉表朝贡,请师迎接,求举国内徙。”高昌的使节激活了北魏和北方游牧民族争夺和控制西域的欲望。

收到高昌王的诉求后,北魏同意割伊吾五百里来安置高昌的民众,并派司马王体玄出使高昌商量细节,在499年前后,派遣明威将军韩安宝率千余骑前往迎接。马儒也派出了以左、右长史巩顾礼、麹嘉为首的1500名步骑隆重出迎。

可让人奇怪的是,高昌军在东去高昌400里之后并未遇到北魏军,只好返回高昌,要知道伊吾到高昌也就800多里地而已。

为了搞清楚原因,韩安宝派遣了一支12人的团队去高昌访问,此时的高昌王还是很积极地派出使者去迎接韩安宝的人,在高昌王的使者刚出城160里左右的时候,高昌国发生内乱,马儒被杀!这一年是501年,麹嘉继马儒之后被拥立为高昌王,随即向柔然称臣。

这一次的内迁因为马儒被杀而结束了。而马儒被杀的原因,学术界一般都按史书记载,归结于“高昌旧人情恋本土,不愿东迁”。

也可以这样说,高昌的权力阶级推举马儒为王就是为了内迁来躲避战乱,而不是东迁800里!北魏允许高昌国归附,就是为了控制西域,而伊吾就是控制西域的门户!另外还要利用高昌国的人来牵制更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是让他们迁去内地享福的!在这里产生了矛盾,所以马儒被杀,第一次内迁失败!

第二次付诸行动的内迁

麹嘉成为高昌王后,柔然和高车国都改变以往和北魏开战的策略,开始向北魏遣使朝贡,都想联合北魏打倒对方。高昌国人民在夹缝里感到无所适从,没有一点安全感,生怕柔然或者高车腾出手来清理他们。

麹嘉再也顾不得前任马儒的下场了,因为随后几年西域这里不止柔然和高车在争夺霸权了,北魏和土谷浑也下场了,西域成了四家混战之地。

公元508年,麹嘉遣其兄之子麹孝亮出使北魏,“因求内徙,乞师迎接”,北魏方面立马就同意了,当年就让龙骧将军孟威率3000凉州兵前往迎接,但是到伊吾时却又是“失期而返”。

据说当时孟威将军带军前往迎接时遇到了柔然和高车的大战,原本已经占据上风的柔然以为北魏是来帮高车的,就急忙退走,后被高车抓住机会打败。而当时高车又是亲北魏的一方,可以说高车已经帮北魏扫清了西域的障碍。

因此,没有接到人的孟威将军直接就原路返回了,没有像上次一样还派人去查看情况。两次前来接引都没有人,北魏方面也是有点恼火了。

而高昌国的人再次请求内迁,却又被安置在伊吾这个地方,高昌国的人肯定是不愿意了,伊吾是控制西域的门户,是兵家必争之地,还不如高昌国现在的位置呢!因此,他们再次爽约了。随后,高昌国又臣服了打败柔然的高车!此后十多年,高昌国一直请求内迁北魏,直到518年最后一次上表请求内迁被拒绝后才死心了。

事实上,一个亲近北魏的高昌国是有利于北魏控制西域的,不让他们迁到内地去也是这种考虑,高昌国的内迁活动从根子上就走不通,因为它不符合北魏的利益,注定要失败!

0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