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代清朝和美国的武器有多大差距?1865年4月9日南北战争结束

萨莎 2024-04-10 10:34:51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1865年4月9日:美利坚邦联军队总司令罗伯特·李向联邦军总司令尤利西斯·格兰特投降,南北战争结束。

南北战争爆发在1865年,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5年后,太平天国覆灭1年后。

众所周知,在那个时代的中国,无论是太平军还是清军,都有大量手持冷兵器的士兵。

太平军受制于经济实力和军工能力较差,普通部队的10个士兵只有2人配备火枪,其余士兵仍然持冷兵器作战。

即便是主力部队,太平军每25人也只配备5支火枪和2支抬枪,一共只有7支。

曾国藩的湘军就厉害多了,冷兵器和火器比率可以达到1:1,也就是10个士兵中5人配备火枪,5人手持冷兵器作战。

李鸿章的淮军火器更多,质量也更好。

早期的淮军中,一营500人组成的38个班,有枪炮19班(劈山炮2班,抬枪8班,小枪9班),刀矛19班,全营火器共127件,其中小枪99杆,抬枪24杆,劈山炮4门。

换句话说,淮军仍然有三分之二士兵拿着大刀长矛等冷兵器作战。

即便是早期淮军的武器装备,相比同时代的西方来说也差了十万八千里。

小枪就是火枪,早期淮军仍然大量装备前装滑膛火绳枪,同几百年前的明军没有什么不同。

抬枪则是一种大口径前装滑膛霰弹枪,也是清军独有的武器,实战中主要依靠在较近距离的霰弹杀人,威力有限,射程不超过200米,属于一种过时武器。

劈山炮是一种老旧的前装滑膛轻型火炮,同明代的火炮没有什么不同。该炮相对较轻,重量从几十斤到几百斤,主要发射霰弹,主要用于在野战中攻击敌人步兵方阵。劈山炮的攻坚能力很弱,因为炮弹最重不超过1.5公斤,无法对付稍微坚固的工事。

但淮军是有天生优势的,他们毕竟是进入上海作战。当时上海租界的洋人和华商,都希望借助淮军对抗太平军,保证上海的繁荣。太平军攻占杭州以后,整个城市遭到很大破坏,上海的洋人可不愿意损失自己的利益。

所以,洋人愿意提供给淮军先进武器。李鸿章甚至收买了华尔的洋枪队,作为雇佣军协同作战。

由此,李鸿章很快意识到西洋先进武器的厉害,远非当时淮军可以相比。

洋枪队本来只是一群乌合之众,领袖华尔也不是什么珍贵军官。然而装备大量先进武器的洋枪队,仍然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在洋枪队围攻太平军占领的嘉定战役中,李鸿章惊讶的看到:“洋兵数千枪炮并发,所当则靡” “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精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其陆军虽非所长,而每攻城劫营,各项军火,皆中土所无”。

说起来,李鸿章和绝大部分淮军将领不像湘军那么保守,同敌人太平军一样乐于接受新事物,开始大量引进洋枪洋炮。

李鸿章还“深以中国军器 远逊外洋为耻”,并发誓要“日戒将士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

通过洋人的支持,淮军开始全面换装新式武器。

到了太平军战争的后期,比如最终攻打苏州战役时,淮军武器装备有较大提供。

当时5万淮军已经装备新式洋枪1.6万支以上,平均3人就有1支洋枪。

淮军的精锐部队,一个营500人已经下辖28个洋枪队,10个劈山炮队,装备新式洋枪少则300多支,多则400多支,不再使用冷兵器。

而洋枪也多升级为使用铜火帽的前装击发枪,直接跳过了燧发枪时代。而这些击发枪中,有部分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前装线膛步枪,使用米涅弹。

而劈山炮队也有很大进步,将大量老旧的劈山炮淘汰,装备从洋人手中购买的青铜前装滑膛炮,12磅以下的属轻炮,多用于野战,有效射程1000米,最大射程3500米,远不是劈山炮几百米射程可以相比的。

只是,淮军这样的部队在清军中毕竟只是少数。一同作战的湘军、绿营、八旗兵的火器方面,就差了十万八千里。

那么,我们再看看同时代,也就是南北战争时期(1861年到1865年),美国军人的武器装备。

斯普林菲尔德M1861式步枪

相比湘军和淮军仍然装备大量落后的火绳枪甚至土铳,美国军人就厉害了。

美国南北双方大量装备了比较先进的燧发枪,进而装备更先进的火帽击发式步枪,比如斯普林菲尔德M1861式步枪。

该枪是一种前装线膛击发枪,战时制造了超过100万支。

该枪的特点是,使用了使用米涅弹和火帽击发!

之前各国主流步枪全部是滑膛枪,射击精度很差,几十米外子弹就乱飞。

M1861式步枪采用米涅弹后可以采用线膛结构,子弹发射后的精度较高,尤其是射程大为提高。米涅弹的锥形弹头的直径略小于枪膛直径,这样对前膛枪来说装弹就很方便。使用这种子弹时,需要咬开米涅弹的纸包,分别装上火药和弹头。前装枪的装弹相对是比较麻烦的,相比老式的前膛枪则要快速的多。

另外,M1861式步枪采用火帽击发,比燧发枪又升级了。燧发枪的击发失败率是比较高的,即便最优秀的枪支也有十分之一的失败率。

而M1861式步枪的击发失败率很低。火帽中的雷汞被撞击后,基本都能成功爆燃,进而引发子弹的发射药。

最初南北军队的战术仍然落后,还是用排队枪毙的战术。双方步兵推进到相距一二百米距离,一般分为三列,随后交替互射。

随着步枪射程和精度的提高,这种步兵战术已经过时。

对于M1861式步枪来说,标尺射程为500米,相对精确射程直接提升到200米,每分钟可以发射3发。

老旧的滑膛枪最大射程约200米,但士兵很少能精确命中80米以外的任何目标。

在1861年,美军伊利诺伊团队有经验的射手,用滑膛枪朝着150米以外的面粉桶打了160发,只打中了四枪。

由于老式滑膛枪的远距离单发命中率太低,只能让军队推进到一二百米,随后开始不断齐射,以密集的子弹杀伤敌人,弥补步枪精度的不足。

与此相对比,新式的斯普林菲尔德和恩菲尔德来复枪的有效射程约500米。新罕布尔什一个团队在1861年10月得到斯普林菲尔德来复枪后,有个士兵写信回家告诉父母:“我们有一天外出试了一试这种枪,最大射程500米,有360发打中了老杰弗里那样大小的目标。”在射程上增加了5倍,这就大大地加强了步兵对付骑兵和炮兵的力量。

南北两军装备新式步枪以后,很快发现战场局势出现了变化。首先是冷兵器肉搏成为过去。因为步枪的精度和射程提高很多,根本不可能有大量敌军哪怕是骑兵,从数百米冲入我方阵营砍杀,这形同送死。整个南北战争中,唯一被闲置的武器就是刺刀;

其次是排队枪毙的线性战术开始过时了。在一些防御作战中,两军已经开始使用小规模的队列,通过工事和步枪较为精确的射击,同样可以达到以往的作战效果;最后是狙击战术开始流行。

在南北战争之前,由于火枪的远距离精度不够,即便是优秀的猎人进行狙击,射程不过百米甚至几十米。在今天来看,这种狙击距离非常可笑。

随着火枪技术的发展,狙击已经成为南北战争的常用战术。当时狙击手想要完成训练,就必须保证在180米距离的优秀射击精度。这些狙击手会装备昂贵但性能优秀的惠特沃斯步枪,后者甚至英国戴维森的四倍光学瞄准镜。

这种步枪采用小口径、膛线是短缠距以及配套弹头大长径比的设计,精度很高。

在1864年,约翰.塞奇威克将军就死于狙击战术,而且还颇为可笑:数百米外飞来的子弹呼啸而过,一些战友急忙四散躲避。将军笑着说“伙计们,对面不过只有几支步枪在射击,又何必为了这些零星的流弹四处躲藏?如果他们沿着整条线密集开火,你们难道把头塞入泥土里面吗?我真为你们感到羞耻。要知道,这么远的距离,敌人连一头大象都打不中。”然而吃尽了敌人狙击手苦头的一线士兵,根本不理会将军的胡说八道。将军仍然笔直的站着,大声指责士兵们胆小懦弱。突然之间,将军停止咆哮,鲜血从他的脸上喷涌而出,随后摔倒在地上。他被敌人狙击手击中了,对方可能用了3发子弹,就成功的打死了他。

随着步枪性能提高,南北战争的野战中,步枪成为主要的火力输出。

拿破仑时代的炮兵第一,步兵第二战术,被暂时推翻了。野战火炮成为配角,骑兵的作用也大大降低了。

雷明顿M1858型转轮手枪

很多人认为,转轮手枪的出现彻底终结了冷兵器时代。

在单发火器时代,鲁滨逊作为一个优秀的射手,每次出门要携带两支长枪、一支短枪。

基督山伯爵对付敌人袭击,也需要手持一对短枪。这不是他们耍酷,而是保命的必要措施。火枪的命中率是有限的,而单发火器在近战中几乎没有重新装填的机会。如果只携带一支枪,鲁滨逊突然遇到野兽,基督山伯爵突然遇到杀手,他们只要一枪没有射中,就等于赤手空拳了。

转轮手枪发明了以后,冷兵器的时代就结束了。只要携带一支转轮手枪,就可以在近战中从容对付多个敌人。

站在今天的角度,南北战争时期的雷明顿M1858型转轮手枪相当落后。

M1858型的转轮可以安装6发子弹,但不是今天的金属弹壳子弹,而是分装式子弹。所谓分装式子弹,就是射击前需要分别对转轮手枪装填火帽、火药、弹丸和垫片,相当的繁琐。换句话说,这种手枪也没有在实战中重新装填的机会。

同时,M1858型是单动式手枪,也就是不是扣动扳机就可以发射子弹。射击前,还需要将手枪的击锤向后扳动,随后才能扣动扳机发射。你想要连续射击,就必须连续扳动击锤,射击速度比今天的转轮手枪慢不少。

即便如此,M1858型也是非常优秀的。它的可靠性高,子弹威力大,尤其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射6发子弹。训练有素的军官,可以使用这6发子弹,在15米内至少对付2到3个敌人士兵。

为什么说是15米内?这是M1858型的精确射击距离,超过25米子弹就会有较大的偏差。只是手枪射击基本都是在很近距离,不需要太远的射程。

我们再进一步说,如果一个美军军官拿着M1858型,面对一群太平军冷兵器战士,后者至少有损失二到三人才能将他击毙。

由于M1858型可以连续射击,近战中是非常厉害的。

那么,无论是黄飞鸿还是方世玉,在近距离遇到一个拿着M1858型矮矬小兵也只能躲避,不然就会被直接击毙,再高的武功也是没用。

12磅M1857型滑膛炮和10磅帕罗特线膛炮

南北战争初期,南北双方主要使用12磅M1857型前膛滑膛炮。

M1857型是传统火炮,也被称为拿破仑炮,是仿造法国火炮的产品。

它的口径为117毫米,炮弹为传统的圆形炮弹,重量为5.5公斤。

这是一种青铜火炮,虽然坚固耐用,但价格非常高,每门需要500多美元。当时一盎司的黄金,价值不过20美元。

在战争初期,M1857型性能还算不错,在1500米内的炮击比较精确,可以击毁敌人的火炮。炮击大型工事时,M1857型的射程高达2700米。

1862年,M1857型曾经炮击过北军的军旗,前后发射2枚圆形炮弹。第一枚炮弹打死了军旗边的士兵,第二枚炮弹就准备打死了旗手!

虽然射程只有1500米,这种炮击精度是以往达不到的。

对于使用线性战术的敌人步兵,M1857型也是很厉害。除了威力巨大,这种圆形实心炮弹还会在地上弹跳,往往可以打垮多道步兵线。步兵线上的士兵往往都是血肉模糊,死状凄惨!

实战中,M1857型可以以每分钟2发的速度发射,几分钟内就可以造成一个步兵连很大的伤亡。

即便M1857型性能算是不错,但南北战争是工业化战争,新式火炮层出不穷。

没多久,前装滑膛炮M1857型就被淘汰,换装了更为先进的10磅帕罗特线膛炮。

10磅帕罗特线膛炮是南北战争常见的一种火炮,南北两军装备超过700门,是制式野战火炮。

这种火炮口径为76毫米,炮弹重量为4.5公斤,不再是圆形炮弹。

帕罗特线膛炮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线膛而不是滑膛。炮弹发射后,弹头在火药燃气的作用下膨胀,从而嵌入膛线让炮弹旋转,使得精度有很大提高,射程也更远。

帕罗特线膛炮的理论最大射程高达4000米以上,实战射程也在2000米左右,比M1857型厉害得多。

同时,该炮的精度也相当高。当时的说法是,M1857型可以在1000米距离击中一个谷仓,而10磅帕罗特线膛炮可以击毁谷仓的大门,精度不可同日而语。

除了可以发射炮弹摧毁各种工事、杀伤人员以外,帕罗特线膛炮可以在敌人步枪的射程外进行有效杀伤,是敌我双方都必备的武器。

战争初期,联邦军队有4个正规炮兵团,每个团下面有12个连。一般说来,每个步兵团最多有2个连装备了野战炮。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野战火炮对于部队来说这么重要。

在我们看来,帕罗特线膛炮主要发射实心弹、霰弹,前者主要用于攻坚,对于线性战术步兵并不好,霰弹的距离很近,对于炮兵来说很危险。虽然帕罗特线膛炮也有开花弹,也就是榴弹,但主要采用比较为落后的定时引信,可靠性差,实战效果不好。

帕罗特线膛炮的存在,主要是改变了步兵作战的根本战术。

对于步兵来说,有无火炮的战术完全不同。

如果双方都在野战,一方有火炮,一方没有火炮,敌人可以在己方步枪射程之外,从容使用火炮轰击,以最小的伤亡杀伤士兵,立于不败之地。想要克制敌人的火炮,最好就是使用己方的火炮。

在明末的朝鲜战役中,明军经常在野战中使用火炮轰击日寇。日军没有类似武器,作战中非常不利,陷入极大的被动中。

另外,火炮还是攻坚的利器。如果没有火炮,即便步兵拿着最先进的火枪,面对敌人修建的工事也是毫无办法,只能形同送死的乱冲。

抗战时期,各地鉴于明清时期的旧城墙,仍然起到了一定的防御作战。比如藤县保卫战和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都依赖旧城墙和寨墙,大量杀伤日军步兵。

如果日军没有足够的炮兵可以击毁这些古代防御工事,依靠步兵冲锋也只是丢下一地尸体罢了。

10磅帕罗特线膛炮性能更为优秀,价格还相当低廉。这种铁制火炮仅为180美元,不到M1857型造价的一半。

自然,10磅帕罗特线膛炮可不是什么兵工厂都可以搞定的,只有工业能力水平很高的北方才能够胜任。

可见,即便在低技术战争时代,武器装备也是颇为重要的。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0 阅读:0

萨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