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上,乾隆为劝退独眼才子:独眼岂能登金榜,才子下联犀利反击

烟火人间故事集 2024-11-23 02:04:24

殿試上,乾隆為勸退獨眼才子:獨眼豈能登金榜,才子下聯犀利反擊

世人皆知乾隆皇帝文采斐然,却鮮有人知他也曾在殿試上遇到過棘手之事。乾隆五十四年春,一位獨眼才子步入金銮殿,其相貌之特殊令滿朝文武側目,就連乾隆也不禁皺眉。這位名叫劉鳳誥的貢士,以優異成績考入殿試,本該被欽點為探花,却因其獨眼形貌,令乾隆猶豫再三。當日金銮殿上,乾隆出言相諷:"獨眼豈能登金榜",誰知這位才子不卑不亢,對出的下聯令滿堂嘩然。這究竟是怎樣的對答,讓乾隆從嫌棄到欣賞,最終破格錄用這位獨眼探花?

一、乾隆初見獨眼才子

乾隆五十四年春,北京城內春寒料峭。早起的百姓們已經發現,通往紫禁城的街道上,比往常熱鬧許多。原來這一日正是殿試之期,十位會試入圍的貢士即將面見天顏。

在這批貢士中,有一位特別引人注目的人物。他身著青衫,腰板挺直,但右眼卻是一片空白。此人正是來自江西的劉鳳誥。

早在殿試前一日,禮部尚書常青就已將諸位貢士的考卷呈交御覽。其中劉鳳誥的答卷尤為出眾,字跡遒勁有力,宛如鐵畫銀鉤,文章更是才思縱橫,意境高遠。乾隆對這位考生的才華贊不絕口,當即有意將其欽點為探花。

可就在這日清晨,當十位貢士魚貫而入金鑾殿時,劉鳳誥的容貌讓殿內氣氛驟然一變。滿朝文武不由自主地將目光投向這位獨眼士子,有人暗自搖頭,有人低聲議論。就連一向老練的乾隆,也不禁愣了一下。

按照慣例,殿試前要先核對貢士身份。當值太監高聲唱名:"江西籍貢士劉鳳誥!"劉鳳誥上前三步,拱手作揖,聲音洪亮:"臣劉鳳誥,叩見皇上。"

此時殿中氣氛越發凝重。在場眾人都知道,殿試雖重才學,但歷來都有"以貌取人"的潛規則。更何況探花郎不僅要在朝中任職,還要參加各種重要場合,與外國使臣會面。一個獨眼探花,似乎有些不合適。

乾隆的臉色漸漸沉了下來。他看著劉鳳誥的考卷,又看看劉鳳誥本人,陷入了兩難。這份考卷的確出類拔萃,若是因相貌而改變評判,豈不違背科舉公平?可若是錄用一位獨眼探花,又恐怕會引來非議。

殿中的氣氛越發緊張,文武百官屏息凝神,等待皇上發話。劉鳳誥卻神色從容,目光堅定地望著御座。這份沉著,反而讓乾隆來了興趣。既然此人才學過人,不如先考教一番,看看他究竟有幾分本事。

於是乾隆緩緩開口,說道:"朕聽聞你獨目成才,倒也難得。不過探花郎位份不同,需要才貌雙全。朕且出一對聯考你,你若對得好,這探花之位,倒也未必不可。"

二、巧對詩聯顯才華

金鑾殿內,氣氛愈發凝重。乾隆端坐龍椅,開始了第一輪考驗。他緩緩道出上聯:"北宋寇萊公,雙天官,雙管齊下著詩書。"

這一聯看似平常,實則暗藏玄機。"雙天官"、"雙管"都在強調"雙"字,明顯是在諷刺劉鳳誥的獨眼。殿中大臣們面面相覷,都替劉鳳誥捏了一把汗。

不料劉鳳誥卻神色不變,朗聲對道:"大清劉鳳誥,一目人,一目了然讀文章。"這一對可謂妙絕,不僅對仗工整,更是將自己的缺陷巧妙轉化為優點,一個"了然"用得巧妙無比。

殿中眾臣不禁暗暗稱讚。但乾隆似乎還不滿意,又出第二聯:"獨眼豈能登金榜?"這一次,話語之間的諷刺更加直白。

劉鳳誥依舊從容,不慌不忙對出:"半月依舊照乾坤。"這一對更是絕妙,以半月比喻獨眼,暗示即便只有一隻眼睛,也能洞察世事,照亮天地。

殿中驚歎聲四起。這對聯不僅對仗工整,意境更是高遠。就連一向倨傲的乾隆也不禁點頭稱善。但他還是不願輕易放過劉鳳誥,決定出第三聯作為最後考驗。

"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誰是摘星漢?"這一聯將天象織入其中,學問之深、意境之高,可謂將對聯之術推向極致。眾臣都認為,劉鳳誥這次定要敗下陣來。

豈料劉鳳誥略一沉吟,便對出:"春牡丹,夏芍藥,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

此聯一出,滿堂嘆服。四季花卉與天象相對,不僅對仗工整,更是暗含"探花"之意,可謂巧妙絕倫。尤其最後四個字"臣本探花郎",既是應對,又是表明心志,更顯才情縱橫。

乾隆聽罷,也不禁擊案讚歎。他從龍案後站起身來,朗聲道:"好!好一個'臣本探花郎'!果然是才華橫溢!看來這探花之位,非你莫屬了。"

就這樣,劉鳳誥在三輪對聯的較量中,以過人的才智和從容的氣度,打動了乾隆的心。那些因他獨眼而起的非議,在這一刻都煙消雲散。殿試結束後不久,劉鳳誥便被欽點為探花,走上了仕途。

這一場君臣之間的對答,很快傳遍京城,成為茶館酒肆中的美談。人們漸漸發現,這位獨眼探花不僅才華出眾,為官處事更是有理有節,絲毫不負乾隆的期待。

三、獨眼探花的人生轉折

中了探花的劉鳳誥,很快就在朝中站穩了腳跟。一開始,不少大臣還對這位獨眼探花有所質疑,但隨著時日推移,劉鳳誥的表現卻令眾人刮目相看。

乾隆五十五年,劉鳳誥被任命為戶部主事,這是四品京官。初入朝堂,他就展現出過人的才幹。當時正值江南水災,戶部為賑災一事爭論不休。劉鳳誥提出了"分區救濟"的方案,將受災地區分為重災、中災、輕災三個等級,按照災情輕重分配賑災物資。此法一出,既省去了不少爭議,也讓賑災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

乾隆帝對劉鳳誥的表現十分滿意,不到半年就將他調任禮部主事。在禮部任職期間,劉鳳誥負責接待外國使節。有一次,朝鮮使團來訪,其中一位使臣看到劉鳳誥獨眼,不禁露出輕蔑之色。沒想到劉鳳誥用流利的朝鮮語與他交談,還能熟練引用朝鮮詩文,這位使臣頓時肅然起敬。

乾隆五十七年,劉鳳誥又調任兵部侍郎。恰逢西北邊境不穩,他提出了"三路布防"的策略,既保證了防禦力量,又節省了軍費開支。這一建議得到了乾隆的高度讚賞。

乾隆六十年,年邁的皇帝決定將政務逐漸交給太子嘉慶。此時的劉鳳誥已經成為朝中重臣,深得太子信任。嘉慶即位後,更是對劉鳳誥委以重任,任命他為江西鄉試主考官。

這一任命可謂意義重大。要知道,江西自古就是文風鼎盛之地,歷代鄉試都十分嚴格。劉鳳誥雖是江西人,但他為官清廉,從不徇私。上任伊始,他就立下規矩:凡是考生,不論家世,只看文章。這一規定讓不少想走後門的世家子弟頗為不滿。

嘉慶五年,劉鳳誥在江西主持鄉試時,遇到了一件特別的事。有位考生名叫周德清,也是獨眼,文章寫得極好。考官們都擔心重蹈當年劉鳳誥之事,猶豫要不要取錄。劉鳳誥看後卻拍案說道:"既然當年聖上不以貌取人,今日我們又豈能以貌廢才?"於是,這位獨眼考生也順利中舉。

就這樣,劉鳳誥在朝中平步青雲,從一個備受質疑的獨眼探花,成為了朝廷重臣。他為官清正,處事公允,深得百姓愛戴。正當眾人以為他將就此青雲直上時,嘉慶十四年,一場意外的變故,卻讓他的仕途戛然而止。

四、意外事件與流放

嘉慶十四年春,江西鄉試如期舉行。這一年的考生中,有一位名叫陳明遠的商人之子格外引人注目。這位陳明遠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絲綢商人,家資萬貫。

陳家早就打點好了考官,只等著陳明遠順利中舉。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這一年的主考官竟是以正直聞名的劉鳳誥。往年花重金打通的關係,在劉鳳誥這裡全都不管用。

眼看考期將至,陳家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正巧這時,有人告訴他們,劉鳳誥手下有個姓王的考官最是貪得無厭。陳家立刻派人送去重金,請這位王考官想辦法。

王考官收了銀子,卻不敢輕舉妄動。他深知劉鳳誥為人嚴謹,一向最恨舞弊之事。思前想後,王考官想出了一個主意:他把陳明遠的考卷混在其他試卷中,請劉鳳誥過目,說是要向他請教評分標準。

劉鳳誥一向認真負責,便認真批改了這份試卷。王考官得手後,立即將試卷調了包,把一份優秀考生的答卷換成了陳明遠的。就這樣,陳明遠順利中舉。

這件事本該就此揭過,誰知道竟被一個落榜考生發現了端倪。這位考生家中也頗有背景,一狀告到京城,驚動了嘉慶帝。

嘉慶大怒,立即派欽差大臣南下查辦此案。經過細查,發現劉鳳誥確實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批改了陳明遠的試卷。雖然他本人並未收受賄賂,但身為主考官,卻讓舞弊之事發生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這個責任是推卸不掉的。

嘉慶帝念在劉鳳誥多年為官清廉,沒有直接革職查辦,而是將他發配到黑龍江。這一去,就是千里迢迢。昔日的獨眼探花,就此告別了繁華的京城。

抵達黑龍江後,劉鳳誥被安排在當地衙門當個閒職。但他並未因此消沈,反而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學問研究中。每日在齋舍中研讀典籍,編撰《五代史記注》。

黑龍江雖然偏遠,但也不乏風物之美。劉鳳誥常常登高遠眺,看那遼闊的松林、滾滾的黑水河。這些景致給了他不少創作靈感,寫就了許多詩詞。其中最有名的一首《黑龍江即景》寫道:"千里冰封壯江關,孤帆遠影碧波間。今朝獨眼觀天地,不減當年探花郎。"

就這樣,劉鳳誥在黑龍江度過了餘生。他將全部精力投入到著述中,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珍貴的史料考證和文學作品。

五、歷史對劉鳳誥的評價

道光年間,一位江西學者在整理地方志時,偶然發現了劉鳳誥在黑龍江時期的一批手稿。這些手稿中,除了《五代史記注》的原始資料外,還有許多未曾公開的詩文。其中一首《獨目賦》寫道:"一目雖殘,志向猶在;半月微明,天地可鑒。"

這批手稿的出現,引起了文壇的轟動。當時的翰林院編修馮志澄專門寫了一篇《論劉鳳誥詩文》,稱讚他"以殘軀成大器,以逆境著華章"。這篇評論文章在文人圈子裡廣為流傳,使得劉鳳誥的名聲又一次傳遍京城。

同治年間,朝廷修纂《清史列傳》,特意為劉鳳誥立傳。史官們記載了他在朝為官時的政績:整頓吏治、革除陋規、整理河工、賑濟災民。尤其提到他在戶部任職時提出的"分區救濟"之法,被後人沿用多年。

光緒年間,江西巡撫龔照玢重修《江西通志》,特意將劉鳳誥列入"名宦"之列。志書中記載:劉鳳誥雖遭不幸致殘,卻從未自暴自棄;雖遇貶謫之災,仍堅持著述立說。他的《五代史記注》被收入《四庫全書》,成為研究五代史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民國初年,著名學者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專門用一節討論劉鳳誥的學術成就。他認為,劉鳳誥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詩人,更是一位嚴謹的史學家。他在《五代史記注》中採用的考據方法,對後來的史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民間,關於劉鳳誥的故事也廣為流傳。淮安、江西等地的說書人常常講述他在殿試上機智對答的故事。有的地方還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但凡遇到不幸或挫折的人,都會去祠堂裡看看劉鳳誥的畫像,尋求精神上的力量。

直到今日,劉鳳誥的故事仍在被人們傳頌。他的詩文被收入中學課本,他的為官之道被寫入清史,他的學術成就被後人研究,他的人生經歷被改編成戲曲。在江西師範大學的圖書館裡,還專門設立了"劉鳳誥研究專架",收藏了大量與他相關的研究資料。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