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欧洲贵族能有多疯狂?口服木乃伊,把木乃伊当作圣药

扶苏历经天下 2025-02-11 14:03:24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如果木乃伊复活,做的第一件事绝对是找欧洲人火拼,不为别的,就为了对方的食尸癖好。

从中世纪开始,重口味的欧洲人流行起了吃木乃伊,倒不是后者味道有多好,纯粹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玩意儿包治百病。

不过为何他们会产生这个想法呢?按理说,都要被吃绝户了,近些年木乃伊怎么还夸夸出土?

01

神药出世

伊本·西那的医学著作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和伊本・西那有很大的关系。

此人于公元980年出生,乃当时波斯著名医者,年仅18岁便成为宫廷医生,在医学领域可谓建树颇多。

那个年代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手段有限,医学理论往往与哲学、宗教等相互交织,所以他相信世间存在一些特殊物质具有神奇的治疗功效。

“mumia”,这个词在波斯语里指的是天然沥青,一种从死海附近开采的黑色黏稠物,伊本曾吹捧它能治百病,从骨折到中毒无所不包。

但到了11世纪,欧洲人翻译阿拉伯医书时,把“mumia”和“mummy”(木乃伊)搞混了——因为埃及木乃伊身上涂的防腐材料(沥青、树脂混合物)看起来和沥青很像。

而实际操作下来,越来越多的人证明天然沥青并不起什么作用,这时因为法老本身的神话色彩,木乃伊被看作了一个更好的替代品。

就这样,一场围绕法老尸骨的疯狂掠夺在欧洲大陆拉开了帷幕。

02

荒诞的一幕

欧洲人对木乃伊的“开发”可谓是花样百出,迅速形成了一条独特的“食用鄙视链”。

对于经济条件欠佳者而言,把这东西研磨成粉末,掺入红酒或者咖啡里饮用,便成了他们治病的一种选择。

在他们看来,哪怕只是这样简单的食用方式,也能让自己获得健康,虽然这种吃法显得有些简陋,但在当时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下,人们也只能寄希望于这种神奇的“神药”。

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所喝的 “国王之饮”,配方中竟然含有人类头骨粉末,据说这神奇的饮品专治癫痫。

想象一下,堂堂一国之君,端着一杯含有头骨粉末的饮品,这画面实在是有些荒诞。而这也充分体现了当时欧洲贵族对这种 “神药” 的盲目追捧,他们不惜花费重金,只为求得一丝健康的希望。

瑞士医生帕拉塞尔苏斯更谓是 “创意十足”,他发明了 “木乃伊香膏” 和 “木乃伊糖浆”,甚至还宣称 “加点黄油更好入口”。

在他的宣传下许多人纷纷购买,以为找到了治病的良方,但这些所谓的 “神药”,不过是利用了人们的心理,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掏出钱包。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欧洲人一直以为自己吃的是尊贵法老的遗体,可埃及考古学家后来的发现却让人大跌眼镜。

03

“木乃伊”造假产业链

随着木乃伊需求的爆炸式增长,埃及古墓遭受了灭顶之灾,被洗劫得一干二净,面对供不应求的局面,奸商们的贪婪本性被彻底激发,开始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 “创新”。

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用新鲜尸体替代法老尸骨,死刑犯、奴隶,甚至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都成为了他们眼中的 “原材料”。

这些可怜之人的遗体惨遭沥青涂抹,于烈日下暴晒,而后被充作千年木乃伊售卖,此等丧心病狂之举,将生命尊严践踏殆尽。

而在亚历山大港,犹太人团伙更是将造假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开启了 “技术升级”。

他们专营 “仿真木乃伊”,不仅在尸体处理上煞费苦心,就连裹尸布都进行了精心的做旧处理,以假乱真的程度令人咋舌。

这些仿真木乃伊在市场上流通,让无数人上当受骗,也让真正的古埃及木乃伊文化遭到了严重的亵渎。

更有甚者,出现了 “跨界联动” 的奇葩场景,刽子手们在执行死刑后,竟然兼职卖起了人血。他们在刑场边公然摆摊吆喝,声称 “刚放的血,治癫痫特有效”。

这种荒诞的场景,恐怕连鲁迅先生看了都会觉得过火,这将封建迷信下人性的愚昧与疯狂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事就连千里之外的中国都有所耳闻了。明朝时期,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撰写《本草纲目》时,也受到了这股风潮的影响。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记载了一种名为 “蜜人” 的奇特事物。据说,“蜜人” 是将尸体用蜜浸泡百年制成的 “蜜剂”,并宣称其能治疗跌打损伤。

尽管李时珍秉持着谨慎的态度,在记载旁标注了 “不知果有否”,但这段记载却实打实的源自欧洲吃木乃伊的传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木乃伊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之广,影响力之深。

04

木乃伊取之不尽?

至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欧洲人对木乃伊的狂热发生了奇特转变,由单纯入药服用变为娱乐消遣。

在当时的贵族群体里,举办“拆木乃伊派对”俨然成为一种时尚潮流。

在华丽的府邸中,贵族们身着盛装,一边悠闲地品着香槟,一边亲手拆解木乃伊的绷带,他们还大言不惭地将此行为称作 “医学研究” 。

1834 年,英国外科医生托马斯在众人面前解剖木乃伊,现场围观的群众兴奋到“举杯欢呼”,这场景哪里像是严肃的学术研究,分明是把学术场合变成了热闹的夜店蹦迪。

这种将神圣的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娱乐化的行为,使得木乃伊的 “价值” 被进一步扭曲,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木乃伊的持续需求。

哪怕现在,黑市上木乃伊的价格依旧高得令人咋舌,一具竟标价30亿美元,实乃名副其实的“奢侈品”。

买家之中不乏神秘富豪与地下收藏家,出于对稀有物品的占有欲和对独特身份象征的追求,他们甘愿斥巨资购买木乃伊。

更让人觉得魔幻的是,在埃及农村,至今仍有人专门挖掘所谓的 “新鲜古墓”,并且运用祖传手艺制作高仿木乃伊。

曾经在中世纪盛行的造假技术,如今竟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延续,甚至可以说是成为了一种 “非遗项目”,只不过这种 “非遗” 是建立在对历史文化的亵渎之上。

05

结语

从木乃伊粉到胎盘胶囊,人类对“神秘物质”的迷信从未消失。中世纪欧洲医生安布鲁瓦兹·帕雷早就吐槽过:“这破药除了让人呕吐口臭,屁用没有!” 但架不住人性总在绝望中寻找安慰剂。

下次看到“古法秘方”时,不妨想想——你吃下去的,搞不好是某个埃及农民被晒了八百年的脚皮。

参考来源:

0 阅读:21

扶苏历经天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