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郭葆昌到故宫前的琉璃厂溜达,见古董店内的老板娘不断给他打眼色,他匆忙走进店内,女人随即关上了门。过了许久,郭葆昌一脸兴奋地走了出店时,念念有词的低声对店家说:记得我俩约定,此事一定要保密!郭葆昌在当时也是颇有名气的鉴赏家和收藏家,遇上了啥事如此开心,还要店家为此保密呢?原来他常到琉璃厂溜达,因一件瓷器和古董店老板结识,两人成了莫逆之交,郭葆昌希望古董店老板,如果收到了什么好东西,留着给他“开开眼界",当然有什么难处,也可以暗中知会他。这天古董店老板娘给他打眼色,其实就是他们相约的暗号,因为琉璃厂认识郭葆昌不少,古董店便让他的妻子以此为信号,这样就不会太引人注目。
当天他走进店内后,老板娘带他来到一间密不透风的雅室,古董店老板见到他激动地说,等你好几天了,随即打开桌上的一个布卷,郭葆昌在昏暗的灯光下,被眼前的这两幅字画一下子镇住了,惊讶的半天没能说出一话。他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此反复仔细地辨认,发现这两幅的确是真迹。他惊喜地问古董店老板:宝贝哪来的,怎么会到你手上的?为何他会如此的惊喜,因为他眼前的竟然深藏于宫中二百多年,外界只闻其名,却很少见过真迹,大名鼎鼎的三希宝帖其中的两帖,《中秋帖》和《伯远帖》!《中秋帖》和《伯远帖》与《快雪晴时帖》是乾隆皇帝最喜欢的字帖,当年乾隆皇帝,为了三帖专门在宫中建造了一座三希堂。乾隆有多喜欢王献之的《中秋帖》呢?从他老人家盖了80多枚印章,可见其喜好的程度,据说乾隆爷盖章,是看心情的,如果心情大好,就会拿一个印章盖上,类似现在点赞差不多,喜欢的好作品,他自然要多赞几个,如此珍贵的国宝怎么会在民间古董商手中?郭葆昌当然也很好奇,古董店老板告诉他,这完全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这事说来话长,原来,这两张帖后来被敬懿皇贵妃收藏在寿康宫,后来敬懿皇贵妃离开故宫时,背着丈夫悄悄把两件宝贝塞进旗袍里带出宫,让娘家的侄孙藏起来,没想到侄孙却不懂这两件东西的贵重,觉得字画碍地方,也不值几个钱,就拿去转手拿去琉璃厂找到了古董商。由于这两帖一直在深宫,忽然出现在琉璃厂,大部分行家都认为是上周的,没人对它们感兴趣,最后敬懿皇贵妃侄孙无奈,来到古董商这里,说给几块大洋就行,古董商觉得这东西看着有点年份,看这人打扮估计是个落魄贵族,兴许还真是宝贝,就拿出大洋顺带套了字帖的出处。不过对于侄孙的话,古董商拿不准真假,就希望郭葆昌掌掌眼,没想到他竟然那么幸运,捡了一个大漏。就在古董商高兴要收起字帖的时候,郭葆昌一把拦住他,随即手伸进他袖子里做了个手势,古董商明白郭葆昌要拿下他,他也很敬佩郭葆昌的为人,知道他绝不会国宝流失在外,而且这两件宝贝,得到了并非是好事,俗话说怀璧其罪,他可是懂这个道理的,最终以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转给了郭葆昌。郭葆昌临走时一再交待此事要尽量保密,切不可轻易向外人透露,敬懿皇贵妃后来知道,痛骂侄孙败家,让侄孙尽快赎回来,可这两幅宝贝还有古董商,早已不知何去去寻了。此后《中秋帖》和《伯远帖》下落不明,当时的人怎么找也找不到它的踪迹。1951年,两幅宝帖因郭葆昌的儿子郭昭俊,急需用钱重见天日,但郭昭俊将它们押给了香港汇丰银行。眼看郭昭俊无力赎回抵押,此时郭昭俊的好友徐伯郊,绝不能看着两件国宝流失海外。徐伯郊一面劝说郭昭俊将国宝留在祖国,一边联系上文物局。很快文物局得到了重要的批示:“同意购回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伯远帖》”。不过为了以防万一,为此派遣了几位知名的专家去鉴定,经过专家的鉴定,这《中秋帖》和《伯远帖》的确是失传几十年的真迹,最终这两件稀世国宝,以35万的价格购回,有惊无险的重回祖国的团圆,而这也恰好与中秋的寓意符合《周礼》记载周王祭月日子为农历八月十五,而这时也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因为每到中秋节都恰逢农作物丰收,人们都会开心地庆祝,加上中秋月亮特别圆,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了人们团聚的日子。王献之《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纵27厘米,横11.9厘米。为小圣王献之的传世草书真迹,现存三行二十二字。内容为:“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据说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此帖曾经收藏于唐朝内府,后历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收藏,明朝收藏者为项元汴,清朝收藏于内府。作为乾隆皇帝眼中的三希之一,乾隆皇帝非常喜欢《中秋帖》,并且还在其前端写上“至寶”两字。在正文右恻部分,乾隆还饶有兴趣的题签“晉王獻之中秋帖”。不过《中秋帖》却没有落款,这点后来引人遐想不已。至今这两件中华文化瑰宝,《中秋帖》和《伯远帖》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恰逢中秋节对书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临摹一下中秋帖,或者去故宫博物院看看它,也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