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头条上三位道友进行了几个回合的辩论。结果是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
今天顺手翻了一下憨山大师的《老子道德经解》,还是想以此为契机,说说解读《道德经》的方法论。
一、两个比喻(1)一个会开车的人,写了一本书:《驾车技巧》。 试想一下,会开车的人看,和不会开车的人看,会有什么不同?
(2)一个不会开车的博士,写了一本书:《山路驾车技巧》。试想一下,一个从未在山地看过车的老司机看到这书,和另一个不会开车的博士但家住在山路附近看了这个书,会有什么不同?
二、为道之后的解读如果一个人没悟道,也就是不知道“道”是什么,然后他就解读《道德经》,就类似第(1)个比喻中,那个不会开车的人读《驾车技巧》。
你说他完全不明白吗?不对。你说他能完全明白吗?更不对。
这就是目前,绝大多数人解读《道德经》但是没有解读透的根本原因。
我给一个朋友分享驾驶经验,就说3句话。
但是,一个不会开车的博士,可以写30万字的论文,论怎么开车。
这就是为什么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所以我说,我看多数人解读《道德经》的作品,先看看第1章、第4章、第14章、第16章、第25章,先给作者的解读水平定性:悟了没有?
一个没悟道的人,解读《道德经》,能说读明白60%,算是高手了。当然,能说明白的部分,肯定不是第4章、第14章、第25章,因为你要是没悟道,你不知道老子在说什么。
那不就是打哑迷吗?
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是不是慧能也在打哑迷?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只因障碍不得。——是不是佛祖也在打哑迷?
看看《坛经》中,慧能和永嘉禅师的对话。——是不是在打哑迷?
解读《道德经》的朋友们,问一下自己,学了几年《道德经》,有会开车一刹那的感觉没?
三、为学的价值不可替代我读《道德经》都读500遍了,为什么还要读呢?因为还要在“为学”上功夫,还是希望能淘到两个字的正解。
憨山大师,被称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我看他对道德经的解读,关于“道”的部分,说的就是那么个事,理路上是对的。
但是关于“非道”的部分,这个问题就显出来了。
比如:历观古今善用兵者,不但不得其死,而多无后。
这是憨山大师对《道德经》第31章解读的一部分。
这不就是典型的一孔之见吗?
刘秀不善于用兵吗?司马懿不善于用兵吗?李世民不善于用兵吗?
大师的这个注解,可以理解为基本不了解历史。
出家人可能是把时间用来修行和看佛经了,对俗世的逻辑不太懂。
另一方面,很多人解读《道德经》,不遵守基本的古汉语,根据自己的想法来。
尤其是我们读白话文长大的这些人,当然也包括我。
欲以其昏昏,而使人昭昭。
我今天早上还翻了一本书:王西平《老子辩证》,这位老先生真是下功夫了,书写那么厚。这本书从为“为学”的角度,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
四、盲人摸象和一个道友争论了盲人摸象给我们解读《道德经》的启示。
我的结论如下:
如果没悟道,就解读《道德经》,就类似盲人摸象。
悟了以后再解读呢?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盲人摸角。
水平高的,当然可以就《道德经》的部分内容说出正确的见解来。但对于“道”是什么的部分内容,一定是自己也不知道所以然。
那位道友提了一个好问题:我们对身边人的理解,都是盲人摸象。他以此认为,我们解读《道德经》都是盲人摸象。
其实,他这么说是相当有见地的。有这种认识,我估计超过了99%的学习《道德经》的人。不是他认识的有多深,而是他认识的角度。
问题在于,盲人摸象的道理,和我们读道德经既不同又相似。
1,不论是不是悟道,我们都可以解读《道德经》。不论是不是盲人,你说象尾巴好像绳子他都没错。
2,悟道了,你就会发现,没悟道的人对道的理解,就是在“抓瞎”。 表现就是可以对老子的言论滔滔不绝地讲,但是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什么是“道”,多数人就词穷了。
3,就算悟道了,一个人也很难对“道德经”100%准确的解读,憨山大师解读《道德经》的问题在于他对俗世了解得不多。 另外一个存在的问题就是《道德经》的版本五花八门,辨别哪个版本的哪句话正确就需要一番功夫的。现代人解读《道德经》,多半为了流量 ,为了挣口饭吃,那有那么多时间来“浪费”?
五、看谁的书?听谁的解读?
还是那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带着批判性思维去读吧。
对于绝大多数人,还是推荐王弼对老子的解读。当然要加上现代人的翻译,最好是多看几个人对王弼的翻译。或者听听曾仕强讲《道德经的奥秘》。
我那本《老子略释》,建议那些读过《道德经》10遍以上的人看看,尤其是对《道德经》烂熟于心的人,推荐一下。对《道德经》还没有个大概的认知的朋友
我倒不希望你买我的书,买了你会说我的书太薄还卖得不便宜。
六、0和1,1到100总结一下:
一本解读《道德经》的作品,作者悟道了没有,就是0和1的关系。
要么有,要么没有。
是不是存在中间状态呢? 一定存在,但没办法区分。
就如开车,学开车如果需要100小时的话,那么第98小时和第3小时,肯定有差异,但是如果不继续学,就是不会啊。
一本解读《道德经》的作品,从为学水平的角度看,就是1到100分的关系。
现实是,既没有1分的作品,也没有100分的作品。
一个人敢说说《道德经》,讲讲对《道德经》的看法,至少就有30分了,况且《道德经》中的很多道理,就是我们日常的道理,没那么高深。
如果以句为单位,《道德经》有500句左右。那么从为学的角度看,80分的作品都很少。
这也怪庄子,他对老子理解得那么好,为什么不详细地说一说呢。
对了,推荐一下林语堂 《老子的智慧》,他是以庄解老,而且有许多干货。
七、得意忘言庄子说:得鱼忘筌。
佛祖说:如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我们学习《道德经》也一样,想办法做到得意忘言。
语言只是工具。
所以我说,语言是人与世界的纽带,也是人与世界的障碍。
-------------
世界并不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用丰富多彩的眼睛去看它。
本文作者:王鸿飞,字得一
代表作:《老子略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