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是最近热播的一部历史大剧,该剧开始以靖难之役入手,讲述御史大夫景清遭成祖朱棣满门抄斩,长女蔓姝为孙忠所救,化名孙若微收养家中。若干年后,隐秘势力“清正教”暗中操弄孙若微,欲将其嫁给野心勃勃的汉王。然而,因缘际会中她却嫁入东宫,成为与自己偶然相识的皇太孙朱瞻基的嫔妃。入宫后,身怀父仇家恨的孙若微历民间苍生之疾苦,睹宫廷险恶之争斗,她的心智逐渐成熟,最终,她决心放弃个人仇恨,辅佐登上皇位的丈夫丈夫朱瞻基为民众和天下谋求最大的幸福和安宁。随后孙皇后经历了朱祁钰和朱祁镇两朝,始终以天下为,成为一代贤后。她就是明宣宗的孙皇后,朱祁钰的生母。
看起来像是历史后宫剧的套路,但是剧中很多遵循明朝史实,开头就讲述了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登上皇位,册立长子,原来的燕王世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开启了永乐王朝。十年后,在朱棣北征回来路过天街,忠心于建文帝的臣子孙愚发动了刺杀,但是这无异于螳臂当车。
朱棣提前知道消息并没有在车上,刺杀失败,事后怎么去追查刺客,太子和汉王朱高煦发生了争执。汉王朱高煦执意全程搜捕,这需要调动兵马,当时太子身为监国并不像闹得满城风雨。朱高煦在朱棣面前说太子不肯交权,让他去追查刺客,并且说那些刺客是靖难遗臣。
在朱棣面前太子惊慌失措,害怕的一句话说不出来,幸亏儿子朱瞻基替父亲说话,朱棣的怒气稍消,但是朱棣还是将五城兵马司的兵权交给朱高煦,让他去调查刺客, 并且朱高煦建议不仅要追查刺客,而且朝里朝外的官员都要追查,朱棣也答应了。
其实这不是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简单的追查刺客之争,实则是夺嫡之争,为了储君之位的争夺,特别是汉王朱高煦这是在父亲朱棣面前表现,想要取得父亲的好感,为他夺嫡加印象分。
二、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的夺嫡之争朱高炽和朱高煦的争夺,不是简单的处事理念不同,而是为了太子之位,这其实源自于朱棣的一句话,朱棣的话给了汉王朱高煦机会,让朱高煦认为他还有几位,成为储君。朱棣一共有四个儿子,第四子早夭,有三个儿子成年,分别是太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而夺嫡主要是在朱高炽和朱高煦哥俩之间进行的。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生母为徐皇后(徐达的女儿),洪武十一年八月十六日,当时他父亲为相传仁孝文皇后梦见有冠冕执圭者上谒而生。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在他儿童时代,他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 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世子。
他身体肥胖,没有表现出来任何的勇武,但是十分具有行政才能,有一次朱元璋要朱高炽审阅几份官员的奏章。朱高炽有条不紊地把文武两类分开,并相应地作了报告。朱元璋不断地被他的文才和行政能力所打动。朱棣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
和朱高炽不同,朱高煦英武类朱棣。朱高煦生于洪武十三年,和他大哥朱高炽温文尔雅不同,朱高煦自幼生性凶悍,洪武年间与秦、晋、燕、周四王世子一同被明太祖召往京城学习,但却不肯向学,而且言行轻佻,明太祖对他非常厌恶。洪武二十八,朱高煦被封为高阳郡王,而他的大哥此时成为了燕王世子。
本来他对皇位一点想法都没有,可是随着他父亲朱棣的地位改变,他慢慢对储君之位有了想法。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命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煦随军出征,经常作为前锋。不得不说朱高煦在战场上相当的勇猛。我们来看看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的战绩吧。
根据《明史.朱高煦传》记载:建文二年,朱高煦参加白沟河之战,并率精骑冲阵,斩杀都督瞿能父子。后来,朱棣兵败东昌大将张玉战死。朱高煦率军赶至,击退南军,将朱棣救出。
建文四年,朱棣在浦子口被南军击败,朱高煦率军赶到。朱棣大喜道:“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当奋勇再战。”又抚摸着他的背部道:“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朱高煦亲率军队力战,终于将南军击退。
也就是说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表现的十分耀眼,老爹朱棣多次濒临危难,都是朱高煦救的他,这让他在朱棣因此认为他很像自己。对他十分看重,并且说他有机会能取代他的大哥,这就给了朱高煦希望。这还不算,由于长期在军中,很多人都是支持朱高煦的,特别是那些武将,都寄希望与朱高煦。
比如靖难功臣被封为淇国公的丘福、驸马王宁都十分支持朱高煦,站在朱高煦那一边,毕竟这些都是武将堆里的人,选一个他们熟悉的人为太子,最后成为皇帝,对他们也有好处。就像当初的李世民,虽然被封为王,但是手下有一大批武将跟着他,最终不是也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的夺取了皇位吗?
特别是在朱棣想要常在成祖面前称赞他的功劳,请求立朱高煦为太子,甚至还有其他人支持他,所以说朱高煦当时还是有一大部分人支持的朱高煦的,而且当时朱棣也是犹豫不决,因为当时他也确实有这么一个心思,想要次子当太子,那么他为什么改变主意了,因为一个人,此人叫解缙。
朱棣也拿不定主意,毕竟立储君,可不是一件小事,现在朝中分成两派,一派支持长子朱高炽,另一派支持次子朱高煦,朱棣也是由于不决,永乐二年,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而朱棣在当时就对解缙说突然想要立朱高煦为太子,但解缙仍直言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后面有不悦,对此议犹豫不决。解缙为说服朱棣,只说了一句话:“好圣孙(朱瞻基)!”两人相视而笑。最后朱棣同意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并令解缙撰写立储诏书,以告天下!
当时解缙说了两点,让朱棣彻底放下立朱高煦为太子的念头:一、立长,是自古以来的规矩,还可以避免争端,历代都有先例呀,千万不能再让父子兄弟相残了。二、好圣孙,主要说的是朱瞻基。看着朱瞻基,您也应该立长子呀。当时朱棣十分喜欢朱瞻基这个长孙,经常带在自己身边教育。
也正是这两点,朱棣最终小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兄弟争夺,另外一方面隔代传位,还能保证大明江山传承有望,而在史书记载上,却是另外一种说法。《明史·朱高煦传》:时议建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善高煦,时时称高煦功高,几夺嫡。成祖卒以元子仁贤,且太祖所立,而高煦又多过失,不果。”
主要是说朱高炽为人仁善而且还是朱元璋所立的世子,加上朱高煦这个过失很多,所以朱棣没有立他为太子,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朱棣真的对朱高煦没有一点念想,更加不会出现朱高炽当上太子,还会出现朱高煦想要夺取皇位的想法了。
永乐二年,朱棣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国云南。按照朝廷的规矩,被封为藩王就要离开京城去藩第就藩,并且没有圣旨不得进京。现在储君之位已经定了,朱高煦也被封了汉王,那就应该去云南就藩,但是朱高煦道:“我有何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不肯前往藩国。
朝廷的规制是朱元璋的时候就定下来了,谁都要遵守,但是朱棣没有逼朱高煦去云南,让他留在了当时的京城(南京),如果说这是爱子情深能够理解,但是朱棣却给了朱高煦很多特权。
身为藩王按照朝廷的规制是有护卫的,朱高煦自然也有,但是不久朱高煦索取天策卫为汉王护卫,朱棣答应了,朱棣的这一举动,让人不得不怀疑朱棣的动机,要知道天策卫,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代表了很多的含义,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就是天策上将,现在的天策卫成了朱高煦的护卫,那是不是有所暗示呢?而从此朱高煦也常以唐太宗自比。天策卫成为他的护卫之后,朱高煦又请求增加两护卫,从此行事更加放纵。
有了实权,朱高煦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他经常跟在皇帝的身边,多次在朱棣面前陷害太子,挑拨是非,让朱高炽在朱棣面前的印象分越来越低,说服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的解缙也因为朱高煦而死。
朱棣对朱高煦的宠爱,让他更加的肆无忌惮,永乐十三年,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但仍不愿前往。朱棣直接下诏催他就藩。朱高煦还是不肯动身,并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三千人,又击杀兵马指挥徐野驴,僭用御用车马器物。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十三年五月改封青州,又不欲行。成祖始疑之,赐敕曰:“既受藩封,岂可常居京邸!前以云南远惮行,今封青州,又托故欲留侍,前后殆非实意,兹命更不可辞。”然高煦迁延自如。私选各卫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隶籍兵部,纵使劫掠。兵马指挥徐野驴擒治之。高煦怒,手铁瓜挝杀野驴,众莫敢言。遂僣用乘舆器物。”
要说之前是小打小闹,这一次就有点造反的意味了,永乐十四年十月,朱棣返回南京,对朱高煦予以痛斥,剥夺冠服,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将他废为庶人。太子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在成祖面前极力请求。朱棣下旨削去朱高煦的两护卫,将他的亲信诛杀。 即便如此朱高煦依然没有放弃他夺嫡之梦。
永乐十五年三月,朱高煦徙封到乐安州,下旨并命他即日起程。朱高煦到达封地后,心怀怨念,更加着急地策划谋反。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伐回军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朱高煦之子朱瞻圻当时正在北京,窥视朝廷举动,朱高煦也派遣心腹入京,伺机叛乱。明仁宗知道后,将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加其俸禄,赏赐宝物数以万计,仍命他返回乐安,还将他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余儿子均封为郡王。
洪熙元年,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设伏,截杀朱瞻基,但由于行动仓猝,没有成功。不久,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又在卫所散发刀箭、旗帜,掠夺周边郡县的所有马匹,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任命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朱高煦还企图勾结英国公张辅为内应,但被张辅告发。明宣宗御驾亲征,朱高煦投降,至此朱高煦的夺嫡之事才告一段落。
其实我们回过头看看,朱高煦有夺嫡之心,其实还是朱棣的纵容,刚开始朱棣给了他一个希望,告诉他有希望取代他的大哥,这就埋下了祸根,这还不算。在储君之位已经定下,身为汉王的朱高煦不肯就藩,朱棣不仅不催促反而给他增加护卫,这就更加纵容了朱高煦,而朱高煦最后的失败也早就注定,甚至最后作死被侄子朱瞻基给处死了。
其实朱高煦根本不可能成为,也根本不可能成为储君,这一点早就注定,这一点也是明朝皇位继承制度所规定的,那么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到底是什么呢?
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皇位继承是历代王朝的一件大事,打天下之后还需要坐天下,任何一个皇帝都要考虑治理国家,也要考虑自己死后皇位继承的问题,而明朝的皇位继承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甚至是集历代大成者,形成了明朝的独特的皇位继承制度。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主要分为:嫡长子继承制、无嫡立长制度和兄终弟及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明朝皇位的主要继承制度,而且明朝也是严格执行了这一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朱元璋,而且被朱元璋写进了《皇明祖训》中,第一个受益者就是朱允炆。朱元璋的嫡长子是朱标,在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就被册立为世子,朱元璋称帝直接被册立为皇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选择了朱标实际上的嫡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这是明朝第一次严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
此后明朝大部分皇帝基本上都是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度。
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炽更加是永乐大帝的嫡长子,虽然身体胖,朱棣也不怎么喜欢,即便朱棣不是嫡长子,是用武力夺取的皇帝之位,可是最后还是坚持了嫡长子继承制。
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这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嫡长子,而且也是朱棣早就确立的皇太孙,更加是嫡长子。
明英宗正统帝朱祁镇,他也是嫡长子,因为朱瞻基原来的皇后没有儿子,被废了,他的母亲被立为皇后,所以他也是嫡长子。
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他是明英宗的长子,继承皇位理所应当。
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这一位更是明朝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嫡长子了,他老爹明孝宗只有他们这么一个儿子,(另一个儿子早夭),他这个嫡长子的位置没有人去撼动。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他是明穆宗隆庆帝的嫡长子,也是靠着嫡长子继承了皇位,但是他却有点不想遵守了。
明朝十六帝中有六位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但是如果没有嫡长子呢,那皇位也不能空缺,那怎么办,没有嫡长子也没有嫡子那就要立长子,这一点在明朝也有体现。
无嫡立长
皇后没有儿子,那就是没有嫡子了,《皇明祖训》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那就要立长!因此在皇后没有儿子的时候,谁是皇帝第一个儿子那就是比较有优势了,比如明光宗朱常洛,他的父亲是明神宗万历皇帝,他没有嫡子,朱常洛是他的庶长子,这就要立他为继承人,即使万历皇帝不同意,和大臣们闹了十几年,最后还是要立这个儿子。这就是无嫡立长。
兄终弟及
如果皇帝没有儿子怎么办,无论嫡子和庶子都没有,怎么办,那就要从他兄弟中选择一个人作为继承人,着点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规定的很明白了: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
这可不是简单的说皇帝死了,皇帝的兄弟可以作为继承人,还必须要是兄弟的一母同胞的弟弟,毕竟皇帝的母亲是嫡母,嫡母所生的就是嫡子,如果不立嫡子为皇,那么就要被处斩。其实这要是立嫡。比如说明仁宗朱高炽如果没有儿子,他要选继承人就要从他的弟弟中选。
而和他一母同胞的弟弟只有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那论年纪基本上就是朱高煦了,可惜的是朱高煦没有这么好运。
但是也要考虑这么一个情况,皇帝一母同胞的兄弟没有,怎么办?那从庶母所生的儿子选,最典型的就是朱由校临死的时候,让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即位,也就是后来的崇祯帝。这个比较典型。
至于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比较典型,他的弟弟死的早,又没有其他兄弟,大臣们只好选他的堂弟朱厚熜来继承皇位,朱厚熜也就是后来的嘉靖帝。还有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给抓住,为了稳住朝局,大臣让他的弟弟朱祁钰继承皇位,这也算是比较特殊的兄终弟及制度。
所以根据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这朱高煦根本没有机会成为皇帝,他是朱棣的嫡子不假,但不是嫡长子,上面还有一个大哥。他大哥还有嫡长子,想要兄终弟及也不行,所以在那样的环境下,他想要夺嫡根本不可能,想要复制他父皇的靖难之役也没有成功。只能说他和皇位无缘。
而明朝一套完整的皇位继承制度,基本上保证了皇位的平稳过度,减少了血腥杀戮的发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还是有利的。
但愿能是正统的历史剧,个人认为明朝的历史真的不容抹黑商业篡改
大明贤后首推马皇后,再次徐皇后。还有孝宗的张皇后
万历什么时候变成嫡长子了?隆庆的正宫陈皇后还在呢!万历的妈到死都是小妾!
孙皇后是朱祁钰的生母?小编还有更搞笑的吗
孙皇后儿子不是朱祁镇吗
朱高炽堪称历史上作死的典范!连死法都独一无二![得瑟]
老朱家香火不行啊,后来都是短命鬼
这个电视剧本质上和芈月传没啥区别,中国编剧是真牛逼,什么都能拍成后宫爱情片
这种制度,感觉在古代新生儿夭折率那么高的年代,老朱家没断了传承真不容易[笑着哭]
想想换太子有点不太可能,毕竟朱高炽是朱元璋定的世子,而且有嫡长子继承制在,不犯大错没理由换太子,都怪朱棣喜欢忽悠人,靖难时就忽悠宁王事成后中分天下,后来又跟朱高煦说你大哥身体不好,这不是诚心找事嘛[笑着哭]
老朱家再怎么不行也比鞑子强[得瑟]
王阳明老先生才🐮🍺
权力谁不想
明神宗朱翊钧是实际的皇长子,但不是嫡长子。
汉王一直都不服大胖,但是大胖脾气好没和他这个二愣子弟弟计较。。可是他儿子可是记着呢!然后汉王又可劲造,然后被他侄子给整死了[笑着哭]
小便,朱见深跟朱祁玉是什么关系,瞎扯蛋吐鸡腿
主角长的太油腻,败笔。
病句,错字,错误一大堆
生的儿子不如掐死
没有夸俞灏明的吗[点赞]
看历史好像就唐朝和元朝皇位继承最不太平,尤其唐朝皇位自太宗开始很少有正常传承皇位的,多以政变或者权宦擅立
还有一点,没讲,就是明仁宗不想在夺嫡之争下背负杀弟的名声
爹疼儿子两眼花,爷疼孙子满头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