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地位及民生地位不容撼动。不夸张地讲,我国作为一个拥有9亿农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发展到ABCD哪一个层级,农业(基本盘)的是否稳固都关系到全国14亿人口的口粮问题及粮食安全,更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口号及乡村振兴、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等战略密切相关。
然而,当下以小农耕种模式为主流的农业发展形态已经无法为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且在“1斤粮食不如1瓶矿泉水值钱”的背景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每况愈下。显然,这不是国家期待看到的局面,“小农经济”也因此遭受到越来越多的攻击与谩骂。
小农经济遭“诟病”
众所周知,我国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基本土地制度落地时起,便迈入了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农民用勤劳和汗水解决了全国14亿人的“吃饭问题”,更以“牺牲小我”的精神创造了粮食总产值年年提升的成绩单。不过,在种地成本提升、粮价长期低迷甚至务农收入不抵开支的背景下,“小农经济”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小农耕作模式似乎遭遇了“瓶颈”,具体表现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下、抵抗风险能力差等等多个方面。而要想与时俱进;要想提升农业竞争力;要想提高农业生产总值,就不得不找到一个适应新发展时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此背景下,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规模化种植模式应运而生,且日渐崛起。
农村土地“大洗牌”
从本质上来看,无论是小农耕种,还是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均是以土地承包为基础,即不改变现有的土地承包责任制。换言之,无论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如何变化,其根源还是土地。所以,要想突破小农经济模式的瓶颈并推广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按照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态势,在未来的10~15年,农村土地或将迎来“大洗牌”,3大调整恐是大势所趋!
第一:一户一田
所谓一户一田,即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整合,在以农民自愿为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将零碎、分散的土地调整为大片的土地,同时配合小范围内土地承包的调整,进而达成“连片种植”的目的。据了解,目前不少地区为了大力推广规模化种植,便鼓励每个乡镇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单位进行“一户一田”的试点,为农业经济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用地支撑。
第二:高标准农田建设
所谓“高标准”农田,即产能高、质量高、抗灾能力高以及资源利用效率高。据了解,《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下称《规划》)已经落地实施,按照《规划》,预计到2022年年底我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为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提供基本的土地保障。而且,国家财政还将继续下拨大量资金用于支持7大片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三:80%的农民脱离土地
人多地少一直是限制农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那么,在农业人口基数如此之大的背景下,如何才能破解人多地少这一历史难题呢?没错,推动农村居民城镇化,在确保其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将更多更优秀的土地资源集中到少数能种地且愿意种地的农民手中。依照《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当中提到的,专家预计到2025年会有80%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即脱离土地。而如此一来,便为农业经济的集约化发展提供了用地支撑,小农模式自然化解。
农民应做到2点
那么,从农民的角度而言,为了应对未来农村土地所作出的改革与调整,又该怎样做呢?小编认为有2点至关重要!其一,想尽办法进一步提高非农工资性收入水平,即便脱离农业生产也照样不会为收入问题而犯愁;其二,对于继续想要投身于农业生产的农民,要随时做好因土地改革或土地调整(比如上述提及的一户一田、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等)而引发一系列问题的心理准备。对此,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必须,落实一户一田
土地经营规模化是大势所趋,但是,谁来经营?哪来的这么多大能人来领导集体化?
团结才有力量,农村离开集体化无解。
佰分80农民不种地?收入从那里来?60后养老问题能解决吗?这才是问题?在说多少活?都是空话???
牛皮吹破了也没用。
予民生存空间
应早些实行,
又在吹牛[呲牙笑]。 高山上的田牛到下不了犁。一块田六七个平方米、一块田有什么用?
[鼓掌]
都是国家的
又在哪没事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