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万全四合院里的春节

浩慨说历史 2025-01-18 04:18:42

作者;杜春燕 来源:河山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

冬至过了是腊八。腊尽春回之际,家家又开始为年忙乎了。

万全四合院里,刷房、拆门帘、洗窗帘,办年货,一派忙年的节奏。当然,年味的灵魂肯定是美食,黄豆芽和绿豆芽,豆腐、豆腐皮、豆腐干,兰花豆加上碗蒸菜,那可是万全人都懂的“好吃的”。

红红的春联贴上去,五彩的灯笼挂起来,四合院的春节看过来! (张秀梅

【佳节新春】

四合院里的春节

杜春燕

记忆中,万全四合院里忙年的气氛是那么温馨,和顺,富有烟火气。

1、 忙年的节奏——洗刷刷

万全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忙年的脚步中,充满了洗刷刷的节奏。

四合院建于清末民初,上世纪70年代作为孔家庄医院的家属院,有七八户人家居住。腊月里,学校放寒假了,在外工作的大人也赶回来了,加上走亲串友的,四合院的人气也到了最旺的时候。

大年二十四,母亲早早把全家人招呼起来,扫房、刷墙、拆门帘、洗窗帘,鸡毛掸子上下挥舞,玻璃也擦得一尘不染。把全家福、奖状归位,再贴上窗花和年画,屋子顿时焕然一新了。

腊月里年画很抢手。那时年画风格鲜明,阳光饱满。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纺织女工》和杨柳青版画风格的《胖娃娃》。由于小学课文中有一篇南京长江大桥,雄伟壮观的大桥令我神往,所以陪母亲挑选年画时那张画便成为首选。纺织女工年画中的女工好美,她们头戴白帽子,扎着白围裙,眼神是那么明亮,笑容是那么灿烂,一度让我认为纺织工是最骄傲的职业。胖娃娃年画色彩鲜艳,构图丰满活泼,常带有“年年有余”、“吉庆富贵”等喜气吉祥字样,家家必选 。

还有一个特色是“墙围子”,也叫炕围子,就是在环炕的墙上涂一圈二尺来高的“围子”。围子一般是浅黄色做底,墨线描边,边角疏朗地点缀一些花草、山水、风景。半个世纪前的墙围子,用现在的审美来看,也丝毫不俗气。在大部分地区都还是报纸糊墙甚至裸墙的年代,万全人的室内装饰可谓讲究。那时各村都有画工,除了画墙围子,还在窗户纸上作画,水平挺高呢。

腊月的天气很冷,早晨玻璃窗结满了冰凌,母亲起得最早,撩起窗帘便喊起来:“快来看看这又是甚风景!”于是,大大小小的脑袋就凑了过去,有山、树、花草各种图案。一哈气,那冰凌就变薄、融化。

腊月里,缝纫机也转个不停,尺子、画粉、油壶,针线这些小零碎都是我妈的宝贝。每年的布票有限,不能总穿新衣服,但必须得干净体面。鞋子费时费力,纳鞋底、粘鞋面,上鞋帮,真不容易。那时家家的炕头上都有一个针线笸箩,家庭主妇们没有空闲的时候。

2、 年味的灵魂——美食汇

春节是和美味连在一起的。供给制时代的副食虽不丰富,但五谷杂粮的春节也有滋有味,全是妥妥的有机食材。

腊月里,家家都定一锅豆腐,父亲要挑两桶豆腐回来,还有豆腐皮、豆腐干和一盆豆腐渣。豆腐渣虽是下脚料,但含有丰富的钙质和粗纤维,和咸白菜一起熬也很香呢。

年前母亲要发两大盆绿豆芽和黄豆芽,用厚厚的棉被覆盖,放在热炕上,每天小心地换水和调节温度。大约一周时间豆芽就发好了,白生生、胖嘟嘟的。我妈召集全家人一起给黄豆芽去皮,一粒一粒把皮捏掉,然后煮熟,加盐,放在阴凉处。每餐吃一小碟,清香又开胃。

万全产蚕豆,也是春节的传统佳肴。蚕豆可炒,可炖,带皮油炸就是酥脆的兰花豆。蚕豆除了佐酒,还可做零食。铁锅炒出来的蚕豆是我兜里常带的零食,嚼得嘎嘣蹦满口香,总也吃不够,还练就了一口好牙呢。

冬天新鲜的白菜难得,由于家里有地窖就方便了许多。母亲跟北屋的张大娘学了碗蒸菜——五花肉煮熟,切薄片,码到碗里,加入调料,再把白菜切段焯水后盖到肉上,上锅蒸熟,扣过来上桌。碗蒸菜成了我家春节的保留菜品。

万全盛产葵花,粒大饱满,炒瓜子是必不可少的休闲零食,春节前母亲会炒一大盆。先把葵花子炒到七八分熟,用盐水拌匀,再入锅炒熟。吃葵花子很上瘾,一吃就吃到停不下来。

色泽鲜亮、肥而不腻的熏肉也深受万全人喜爱,除了柴沟堡熏肉,家里宰了鸡、兔也喜欢熏了吃,香气诱人。

油炸糕是家家必吃的,万全人称“油煮糕”,是春节最具仪式感的一道美食,俗语叫“办年”。万全产黍子,但平时吃的大都是不包馅、不油炸的“面心糕”,年节才吃油炸糕。春节用的肯定是最好的黄米和胡麻油,家家会做几十斤,冻在缸里,能吃一个来月呢。第一锅糕出锅,会先送给邻居品尝。这个习俗真好,刚出锅的油炸糕,金灿灿、香喷喷的,谁不爱呢。腊月里,一句“你家办了年没?”万全人都懂。

春节的大米饭也很解馋,听爸妈说是河底的大米,应该指的是洋河流域。万全旱地多,水稻很少,那时大米比较金贵,好几斤玉米才换一斤大米,平时吃的是混小米的“二米饭”。有电饭锅之前都是“捞饭”,即大米下锅后,煮到刚好米烂时,用笊篱将饭捞至饭盆,米饭和米汤分离。吃了米饭,再喝碗香浓的米汤,别提多舒坦了!真让人怀念。

点心是过年走亲戚和待客必备的,爸妈早早就备好放到柜子里,生怕晚了买不到似的,但只有初一早晨笼火放炮后才能就着糖茶敞开吃一顿。富盈糕、槽子糕、糖枣、油布袋、核桃酥这些老点心,是春节的一道年景呢。

3、过年的高潮——唱大戏

在四合院,我和小伙伴们还自制灯笼。用高粱秆做骨架,糊上宣纸,点上蜡烛。我们提着做工粗糙的灯笼走街串巷,满满的成就感,好开心。

贴春联是春节的重头戏,万全人称“贴对子”。那时候都是自己写对联。买来整张的大红纸,用小刀工整地裁好,研好墨,白面打成糨糊,把最有寓意的词句写上去,然后几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墨汁一点点变干,在红纸上泛出光泽,对联便写好了。红红的春联贴上去,明亮的灯笼挂起来,四合院喜庆红火起来了!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全家齐上阵。从小跟母亲学的手法,直到现在我包的饺子形状也没有改变。有一年给姥姥拜年,母亲说也没啥礼物带,就带饺子吧。于是包一盖帘,冻一盖帘,一直包到深夜,很是壮观。

春节时灯火要开通宵,寓意一年红红火火,年景敞亮。一贯节省的父母在这点上从不吝啬,且高度一致。一挂挂的鞭炮和二踢脚早就准备好了,平日文静的父亲张罗得最欢。

初一凌晨,当鞭炮声密集起来时,父母催促我们快快起来,我总把爱睡懒觉的弟弟从被窝里拽起来。四合院里,鞭炮声响成一片,“过年好!”的问候此起彼伏。孩子们穿着簇新的花衣裳,人人都笑逐颜开。

吃过早点,“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和唢呐声由远及近,秧歌队来了!四合院是秧歌队必到的,小院内人头攒动,彩扇飞舞,锣鼓喧天。踩高跷、跑旱船、推小车、耍狮子,还有扮相滑稽、动作夸张的丑角,逗得人们笑成一片,四合院的春节气氛被推向高潮。

逢年过节必唱戏,是万全的传统。旧时大的村落都有古戏台,还有戏班子呢。在四合院居住时,正好赶上了传统戏曲的回归。消息一传出,人们奔走相告。我看的第一部戏是《十五贯》,戏场盛况空前。在万全,山西梆子的民间基础深厚,是老一辈人最喜欢的剧种,没有之一。晋剧名伶鼻祖侯俊山就是万全东红庙人,安家堡的戏服也驰名全国。戏场就在四合院往北一里多地,山西梆子的穿透力超强,那清脆的胡琴、梆子声和婉转优美的唱腔余音袅袅,好几里地都听得见!铿锵密集的锣鼓声一响,人们就像被勾了魂似的往戏场赶。戏场更是社交场所。女人们把平时舍不得穿的漂亮衣服穿出来,男人们聚在一起抽烟聊天,小脚奶奶们坐在小板凳上,切磋着谁的鞋子更好看。小孩子们更是欢喜得钻来钻去,频频光顾小贩们的摊位。

春节也会有好看的电影上映。四合院里人多,消息也灵通,哪里有电影、啥片都知道。电影《追鱼》、《七仙女》、《花为媒》、《红楼梦》等许多经典影片,都是在四合院那几年看的。

编辑 张秀梅

审核 胡世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