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孩子写作业时,我又忍不住站在旁边提醒:"你这个字写得太潦草了,重写一遍。"
"爸爸,我知道了。"儿子头也不抬地说。
过了一会儿,我又说:"你这道题算错了,检查一下。"
儿子终于抬起头,眼神里透着不耐烦:"我自己会算。"
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反复提醒不但没帮上忙,反而影响了他的学习状态。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和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的对话。
她说:"很多父母都有一个误区:觉得多提醒就是负责任,其实过度提醒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这句话触动了我。回想这些年的教育经历,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也陷入了这个误区。
01
过度提醒的危害
耶鲁大学的研究表明,父母的过度提醒会降低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就拿我儿子来说,他刚上小学时,我总是事无巨细地提醒他:"背好书包、带好水杯、记得交作业......"
渐渐地,我发现他变得越来越依赖我的提醒。有一次我出差没提醒他,他竟然忘记带数学书去学校。
这件事给我敲响了警钟。我意识到我的过度提醒剥夺了他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的机会。
02
唠叨的误区
我的邻居王叔每天放学接女儿回家,从学校到家的路上都在唠叨:"你看人家小明考了100分,你才考了95分,你要多努力......"
他女儿现在见到他就躲,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父母的唠叨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03
改变的方向
我开始尝试给儿子更多信任和空间。
比如做作业时,我不再守在旁边。而是告诉他:"你先自己做,有不会的再问我。"
令我惊讶的是,他不但能独立完成作业,而且错误率反而降低了。
有时他会主动找我检查作业,这种互动比我的强制提醒效果好太多。
04
建立新的互动模式
我和儿子约定:每天放学回家,给他半小时自由活动时间。这段时间里,我不问作业,不催促。
这个小小的改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开始主动规划自己的时间,学会了在玩耍和学习之间找到平衡。
上周他对我说:"爸爸,我觉得现在学习轻松多了。"
05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提到,适度的挫折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作用。
一次儿子因为忘记带体育服被老师批评。我本能想替他送去学校,但最后忍住了。
那天回家,他主动在书包里放了一套备用体育服。这个教训比我说一百遍都管用。
06
倾听代替说教
我开始学习倾听儿子的想法。
前几天他考试没考好,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批评。而是问他:"你觉得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他居然主动分析了失误原因,还制定了改进计划。
这让我明白,孩子其实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倾听和引导。
07
树立积极榜样
《教养的迷思》作者指出,父母的行为比言语更有说服力。
我发现自己常常要求儿子按时完成任务,但自己却经常拖延。于是我开始调整自己的行为,和他一起制定计划、一起执行。
这种身教胜过言教的效果立竿见影。他开始模仿我做计划的方式,而且执行得比我还认真。
08
创造信任氛围
我和儿子约定:只要他能按时完成任务,我就不再过问细节。
这个信任机制极大地提高了他的责任心。他不再需要我催促,反而会主动告诉我完成了什么。
上个月他主动列出了期末复习计划,我看了很欣慰。这种自主性正是我们期待的教育效果。
09
放手是最好的教育
有时看着儿子走路不小心摔倒,我会忍住不去扶他。看着他慢慢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走。
这个过程虽然让人心疼,但我知道这正是他成长必经的路。
就像栽培一棵小树,不能搭建太多支架。适度的风雨,反而能让它长得更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