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7年,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野战军成立后,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在陈粟两位领导的带领下一度将老蒋的精锐和嫡系部队打的找不着北,创造了卓越的战绩。除了陈粟英明的领导外,还得益于华野的众多猛将。在55年授衔时,华野很多将领授予了上将、中将和少将,然而也有一些猛将倒在了共和国诞生的路上,如果华野这10位高级将领没有牺牲,55年会授何军衔呢?
第一位: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元寿
张元寿1913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永定县培丰镇田地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4岁在厦门结识了邓子恢、张鼎丞等老一辈革命家,从而开始接触并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1929年,他在家乡积极参与农民暴动,随后组织起游击队,担任队长一职。次年春,他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太平区补充团,担任连长。同年秋,他光荣地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红军时期,张元寿参与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到达陕北后,他继续担任中革军委总供给部财政处处长,多次为红军部队筹措军需物资,有力地保障了红军的后勤需求。
抗日战争时期,他被任命为中央军委供给部部长,随后又转赴新四军担任总兵站站长,在后勤上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很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升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参与组织领导了苏中、鲁南、莱芜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为粉碎国民党军对华东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这位杰出的革命将领却在1947年3月在山东张店地区遭国民党军飞机袭击时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4岁,他也成为了华野在职务上牺牲的最高将领。如果能够参与授衔,至少也是中将军衔,甚至可能是上将。
第二位: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后勤部参谋长李厚坤
李厚坤1911年出生于湖北石首高基庙,自幼接受过三年的私塾教育,21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长征期间,他担任过医处供给主任,面对敌人的重重围追堵截和军需物资供应的极度困难,他夜以继日地奔波劳碌,想尽一切办法筹集物资,以确保所在部队的物资供应。卢沟桥事变后,李厚坤随八路军渡黄河,进入胶东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他曾任胶东军区后勤部长兼供应部长,组织建立了军区军工厂、被服厂、后方医院等设施,为部队提供了有力保障。
渡江战斗前夕,他担任华东野战军后勤部第二副司令兼参谋长。他为战役的开展组织筹集了大量粮食、弹药,寻找船只并动员船工,迅速完成了渡江准备工作,为解放军东线渡江聚歼国民党守军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同年7月,他又被任命为第三野战军后勤部参谋长。然而,1949年8月,他在主动请缨,赴任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后勤部长途中(由上海前往福建),于浙江嵊县、东阳公路的胡村边公路桥头不幸遭匪特伏击牺牲,年仅38岁。如果他没有牺牲,在55年至少也是少将军衔,甚至可能是中上将。
第三位: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参谋长韩联生
韩联生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曾积极参与共产党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和路矿工人大罢工。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次反“围剿”战斗中,韩联生与战友们并肩作战,他们架桥修路、构筑工事、设置障碍,为红军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长征途中,他更是身先士卒,既指挥部队与敌人作战,又亲自担负工兵作业,在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等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韩联生先后担任工兵科科长、工兵主任等职。他率领部队深入敌后,在冀南和鲁西北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解放战争时期,他出任华北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特纵工兵团团长,创办教导队,轮训全团班以上干部,亲自组织坑道爆破、架桥施工等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官兵的军事素质。1948年4月,他更是升任特纵参谋长(正军级),为我军的工程兵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淮海战役中,为了弥补炮弹的不足,他亲自组织研究和试验“飞行爆破”技术,这种创新的作战技术在战役中发挥了巨大威力。然而在一次“飞行爆破”试验时,一个炸药包发生意外爆炸,韩联生不幸牺牲。新中国成立后,韩联生被授予“革命烈士”光荣称号。按照他生前的级别,在55年至少也是少将军衔。
第四位: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谢祥军
谢祥军出生于湖北省大悟县夏店镇田铺凹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他正式加入赤卫军,次年成为共青团的一员,随后转为共产党员,并在陂孝北县独立团担任班长,开启了其军事生涯的序幕。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谢祥军于皖南新四军部担任教育长,随后到新四军军部特务团团长、抗大分校校长,他不仅负责学员的严格训练,更在日伪军与国民党顽固派的夹击下,展现了非凡的领导才能与战斗智慧。
解放战争时期,谢祥军出任华中军区第十纵队司令员,他率部参与了苏中战役,七战七捷,重创国民党军队,为解放区的巩固与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同年秋,涟水保卫战中,他与政委刘培善并肩作战,予敌人沉重打击,然而再一次亲临前线探查敌情中,不幸中弹牺牲。如果他没有牺牲的话,按照纵队司令的职务来讲,55年至少也是少将军衔,甚至可能是中将。
第五位: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8师师长王吉文
王吉文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王西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他便历经苦难,父亲被地主逼死,兄妹四人随母亲沿街乞讨,年仅11岁的他便开始给人家放牛。1929年,王吉文满腔热情地投身于革命,先后担任儿童团长、少先队长。同年9月,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5月更是毅然参加了工农红军,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在红军时期,他作战勇敢,于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到达陕北。
抗日战争时期,王吉文先后担任津浦支队第二营营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特务二团团长等职,在山东地区指挥了多次战斗,沉重打击了日伪军和土匪武装,为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王吉文担任华东野战军3纵8师师长,他率部在济南战役中一举攻下多个外围阵地,然而在指挥突击部队进攻商埠时,不幸中弹牺牲。济南解放后,他的名字更是被镌刻在济南解放阁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按照他的职务来讲,55年至少也是少将军衔。
第六位:新四军兼山东军区秘书长、联络部部长朱克靖
朱克靖是湖南醴陵人,1895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自幼聪明好学,8岁入私塾,14岁考入县城中学,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他远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回国后投身国民革命,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大革命失败后,朱克靖历经坎坷,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但他从未放弃革命信仰,坚持在北京、天津等地开展革命活动。1937年冬,他恢复党的组织关系,随即投身抗日战争,任新四军政治部顾问兼直属战地服务团团长,带领团员深入抗日民主根据地,宣传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抗日主张,鼓舞军民抗日信心。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地方政权建设,为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贡献力量。
解放战争初期,朱克靖策动国民党淮海绥靖公署长官郝鹏举率部起义,扩大了反蒋统一战线,对推迟内战爆发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1947年因郝鹏举叛变,朱克靖在山东莒县被捕被捕,1948年1在南京英勇就义,时年53岁。按照他的职务来讲,55年至少也是中将军衔。
第七位: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政治委员韦一平
韦一平是广西天河壮族人,1923年离家参加农民革命运动,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选派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在北伐战争中,他英勇无畏,屡立战功。广州起义和海陆丰起义中,他更是身先士卒,担任区委书记,为革命根据地建设贡献力量。抗日战争时期,韦一平历任新四军驻吉安通讯处副主任、主任等职,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领导苏北军民开展抗日斗争。
解放战争前夕,韦一平任苏中军区教导旅政治委员,后改称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政治委员兼中共浙西地委书记,他率部开辟浙西抗日根据地,出色完成牵制和扰乱国民党顽军的任务。然而,这位英勇的指挥员却在1945年10月15日不幸牺牲。在掩护兄弟部队渡江的任务完成后,他率部乘“中安”轮北撤,因风大浪急、超载过重、船底漏水,轮船面临倾沉危险。韦一平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全力组织部队泅渡上岸,不幸轮船突然倾覆,他与700多名士兵壮烈殉职。按照他的职务来讲,55年至少也是大校军衔。
第八位:山东军区第八师师长王麓水
王麓水,又名王培岳,1913年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长丰乡的一个雇农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奔赴井冈山,历经红军学校的学习和战争的洗礼,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军中,他历任排长、连长、连政治指导员等职务,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抗日战争时期,王麓水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风陵渡战役,后出任一一五师补充团政委、晋西支队政治部主任等职务。在山东,他先后担任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政治部主任、山东纵队第一旅政治委员、中共鲁南区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委,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8月任山东军区第八师师长,随后在攻克滕县战役中,他身先士卒,亲临前沿观察敌情,不幸壮烈牺牲。按照他的职务来讲,55年至少也是大校或者少将军衔。
第九位: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5师政治委员秦贤安
秦贤安出生于河南光山(今新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红军解放了他的家乡,16岁的秦贤安毅然报名参加红军,并于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军时期,秦贤安率部在鄂东北取得多次战斗胜利,威震敌胆。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转战淮南战场,曾任新四军第4支队7团参谋长、团长,多次重创日伪军,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指挥的周家岗反击战、陈道口战役等战斗,所领导的部队因战斗力强、作风顽强,被誉为“金钢钻”团。
解放战争时期,秦贤安参加过涟水保卫战和宿北、 莱芜、孟良崮等战役。随后出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5师政治委员,在南麻战役中,他坚守前线,奋勇作战,展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虽不幸牺牲,但他的英勇行为激励了战士们的斗志。按照他的职务来讲,55年至少也是少将军衔。
第十位: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4师师长殷绍礼
殷绍礼1913年出生于河南省新县卡房古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弟四人中有两位哥哥先后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他16岁参加革命,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投身红军。1936年夏,殷绍礼在反围剿战斗中负伤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宁死不屈,保守了红军游击队的秘密,后被投入土牢。
抗日民族战线统一后,他被释放并重归部队。在抗日战争中,殷绍礼指挥了五尖山战斗和凤阳刘府战斗,展现了出色的指挥能力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6年10月升任7纵20师师长,部队改编后任华东野战军2纵队4师师长。在胶河战役中,他率部冲锋,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一举歼灭红埠庄、郑家庄的全部守敌。随后在益林战役察看前沿阵地地形时,不幸被敌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按照他的职务来讲,55年至少也是大校或者少将军衔。
结语
华东野战军的众多将领在解放战争中,英勇无畏、浴血奋战,为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不仅是指挥若定的战略高手,更是身先士卒的战斗英雄。他们怀揣着对自由与和平的坚定信念,冲锋在前,不畏强敌,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牺牲的高级将领们,他们的崇高精神和伟大贡献将永载史册,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