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韩城司马迁祠的心愿由来已久。就在一个多月以前,和朋友自驾内蒙,回程时走沿黄观光路,在欣赏过壶口瀑布咆哮澎湃的气势以后,本打算接下来就去韩城,不想朋友假期已无余日,只好放弃。想来它距家并不远,一两天的短途旅行很方便,倒是不急。当下正好国庆,自是实现它的好机会。
我们是先去了党家村,然后赶过来的。进入景区,眼前是宽阔的祭祀大道,大道两边是盛大的石刻雕塑群,为十二本纪文化园,依次是“五帝园”、“夏本纪园”、“殷本纪园”、“周本纪”、“秦文化园”、“楚汉园”、“吕后园”、“文景园”以及“武帝园”。这些石雕造型精美,形象生动,与人物的性格特征相符,十分传神,不由得让人一一驻足观赏。
接着是祭祀广场,广场中央巍然耸立着司马迁像。据介绍,此尊塑像以青铜铸造,表面看起来已如褐色,高12米,寓意《史记》之十二本纪,重26吨,合52万两,寓意《史记》之五十二万字。塑像面部清瘦睿智,以徐村司马后裔的面部特征为蓝本精心雕琢,塑造了一个具体而形象的司马迁。其造型传神达意,极尽表现司马迁刚直不阿,幽而发愤,秉笔直书的伟大。
这里还有一则轶事需要交代,位于司马迁墓祠山脚下的徐村主要由姓同和姓冯的人家组成,他们千百年来自称是司马迁的后裔,据说“冯”姓是司马迁大儿子司马临的后代,“同”姓是司马迁二儿子司马观的后代。两姓亲如一家,但从不通婚。先前司马迁受刑入狱,有好心人向家乡通风报信,为免株连儿女,不得不改姓。“同”、“冯”二字皆取“通”和“风”的谐音,又包含了原姓“司”、“马”两字。
祭祀广场紧邻芝水,芝秀桥横跨两岸。这芝水和桥可有说头,据说桥下原为陶渠水,因汉武帝在此采得一枚灵芝,遂易名芝水,桥因河取名。1936年杨虎城与邵力子来韩城,恐古桥残破危及行人安全,乃拨付银币30万重修,保存至今。
桥为五孔石拱形,长110米,宽5.2米。算来距今也近百年,桥面石条明显有流水冲刷后留下的斑驳痕迹。当然,这要与司马古道的石条比起来,可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过芝秀桥,眼前赫然呈现着“汉太史司马迁祠墓”门楼,入内,便是斑驳陆离的司马古道。传说它始建于春秋时期,因地处沟通芝川河谷和韩原的坡上,所以又叫“韩奕坡”,是韩城及周边地区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西晋年间,因旁边的土崖上修建了大名鼎鼎的司马迁墓祠,于是这条路的名字渐渐变成了“司马坡”“司马古道”。
现存石条为北宋时铺设,原长1500米,现仅存300余米。历经800余年的雨水冲刷、风化及人走车碾,昔日平整的石条已凹凸不平。看着眼前坑洼的又有些怪异的石条,像是一幅幅特殊的图画,实让人惊诧又震撼,走在上面,如同在见证历史,岁月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沿着司马古道上行不远,太公庙立于路旁,庙门横额刻字“古迹永垂”。“史记纪念馆”在对面,接下来是“千秋太史公展馆”和“风追司马广场”,抬眼看,远处为“高山仰止”牌坊。说实话,能来此参观的游客,对太史公的生平事迹以及《史记》多少都有些了解,这里我就不做阐述了。
介绍里说,司马迁祠共分四个高台,各台之间由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共九十九级。每座台前立有一个木牌坊,自下而上,最后一台是司马迁墓。这高台大概是从接下来的“史笔昭世”牌坊算起的,然后是“河山之阳”和“太史祠”牌坊。
越过九十九级石阶,登临太史祠山巅,即到祠院主体,这里分布着献殿、寝宫。献殿为穿堂式建筑,共五间,是祭祀司马迁的主要场所。殿外有司马迁后裔、韩城徐村人敬献的“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使照尘寰”木刻楹联和“文史祖宗”牌匾。
寝殿是供奉司马迁塑像的地方。三间寝殿建于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迄今已有近900年历史。寝殿匾额题书“君子万年”,语出《诗经·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永锡祚胤”句,是祈望司马迁子孙蕃盛,福禄无疆。寝殿内有砖基幔帐神龛,龛额匾题“穆然清风”。龛内为司马迁全身坐像,北宋时塑造,为泥塑像,至今保存完好。像高140厘米,坐姿,身着红袍,宽衣博带,眉宇之间英气十足,显出刚劲不屈、抱负宏远的气概。
祠内还保存有许多历代名人墨客凭吊题咏的碑石一百余通,内容涉及司马迁的人品与人格、司马迁祠墓的历史变迁、修缮祭祀活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评价,以及《史记》相关篇章中的名言警句等等。
司马迁墓位于司马迁祠院后,经西晋、宋、金、元、清五次修葺。墓系砖砌,呈圆形,高2.15米,周长13.19米。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墓顶古柏一株,已有1700年历史,树分五枝,称“五子登科柏”,具有美好的寓意。墓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为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题书。
参拜过后,认真地绕着它走上一圈,再去后面的“史记碑苑”里欣赏一番“史记名言警句”碑文,也就该下山了。其实即便不说,凡来此参观的游客,无不是怀着对太史公的敬仰之情,以追忆史圣风骨。
此刻,当我重新查看景区全景图,才发现南坡上还有几处展馆,如“守望家园展馆”、“史圣济世经展馆”、“巨著惠万代展馆”以及“铁笔著春秋展馆”等等自己当时都未去欣赏便原路返回了,感觉有点遗憾,不过后面的“八路军出师东渡黄河纪念馆”还算没有错过。纪念馆里建有“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一座,纪念碑我说不出寓意,一旁也未做介绍,不过上网一查便知。
纪念碑由三块高大的竖向碑体和八个船型基座组成,碑体寓意当年东渡黄河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一一五师、一二〇师和一二九师),碑体下为曲面党徽,将三个主碑紧密联系在一起,寓意八路军三个主力师由党统一领导是取得胜利的保证,基座寓意扬帆东渡的八路军和艰辛的八年全面抗战。基座托起的横碑刻有原八路军一二〇师副师长、开国上将萧克题写的“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14个大字,横碑中部安放着一顶八角“红军军帽”,寓意八路军由红军改编,再将红军军帽还给抗日烈士,军帽表达了人们对浴血奋战、英勇牺牲将士的怀念之情。整个纪念碑高12米,宽12米,有“双十二”事变促进国共合作、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之寓意。碑体后部为一圆形花坛,将代表三个主力师的碑体完整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花坛中间立副碑一座,记载着建碑的过程和意义。可谓详尽。
此刻的纪念馆,显得冷清了些,但还是有不少游客出景区前转了过来,专门上去参观一番。我四下看看,拍几张照片,也就该离开了,而这座纪念碑的形象已扎根于心,把它建在司马迁祠的山坡上,可谓相得益彰。
202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