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基金不如买彩票”——这句散户的调侃,放在今天的广发基金身上,竟透着一股黑色幽默。截至2025年3月,广发基金旗下至少17只产品成立以来亏损超50%,累计亏掉基民1148亿,却仍能两年狂揽管理费140亿,净利润超40亿。这荒诞现实,堪比“旱天雷劈中自家菜地”:菜农颗粒无收,卖菜刀的赚得盆满钵满。

“腰斩基”扎堆,谁在装睡?
广发诚享混合A,成立4年亏55.58%,规模从79亿缩水到18亿,重仓的阳光电源、锦浪科技等新能源股年内跌超15%。更离谱的是医药赛道——吴兴武管理的广发医药健康混合,成立5年亏55%,基民的钱包像被“温水煮青蛙”,还没反应过来就已腰斩。而曾经的“顶流”刘格菘,旗下3只基金近两年亏超50%,重仓新能源却赶上行业寒冬,基民戏称“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严选的是亏损套餐”。

亏损背后,藏着三个“反常识”逻辑
1. “越专业越亏钱”悖论:基金经理郑澄然,手握百亿资金,管理的6只产品全线亏损超50%,持仓集中在新能源赛道,结果“行业选对了,时机全错了”。这让人不禁怀疑:到底是市场太疯,还是风控太水?
2. “规模越大,亏得越狠”魔咒:广发基金总规模1.88万亿,行业前三,但主动权益类产品近三年平均收益-19.35%,混合型基金规模两年缩水42%。规模神话破灭,像极了“大象跳舞踩塌舞台”。
3. “基民流血,公司数钱”的荒诞剧:两年亏1148亿,广发基金却靠管理费赚了140亿,净利润40亿。董事长葛长伟曾在广发证券领220万年薪,而基民账户里的钱却像“进了碎钞机”。

明星基金经理集体“塌房”:从神话到笑话
刘格菘,2019年凭科技股封神,管理规模一度超800亿。如今重仓新能源,产品净值腰斩,规模缩水至400亿,被基民吐槽“行业严选,专选雷区”。郑澄然更惨,管理规模从482亿跌到186亿,基民哀嚎:“当初说好的‘成长动力’,结果动力全用来下跌”。这些故事像极了娱乐圈:顶流过气只需一个季度,但基民的钱却再也回不来。

谁该为“腰斩基”买单?
证监会文件强调“聚焦投资者长期回报”,但广发基金的操作却像“左手画饼,右手割肉”——重仓行业高度集中(新能源占比超80%),风控形同虚设;产品设计更是“坑中藏刀”,比如三年持有期基金,锁定期内净值腰斩,基民连止损都要“排队等号”。更讽刺的是,即便业绩垫底,基金经理照样收管理费,公司高管年薪百万,妥妥的“亏了你的钱,肥了我的腰包”。

基民自我救赎:三个“反套路”操作
别迷信“明星光环”:刘格菘、郑澄然的案例证明,过去的战绩可能是“时代赏饭”,而非真本事。买基金得像找对象,得看长期人品,不能只看颜值。
警惕“行业赌徒”:广发基金重仓新能源导致巨亏,暴露了押注单一赛道的风险。分散配置,才是对抗黑天鹅的“护身符”。
用脚投票:市场上有近万只基金,何必死磕“亏钱专业户”?数据显示,2023年收益率前10%的基金平均涨超30%,而广发旗下35只产品跌超10%。与其等解套,不如换赛道。
尾声:基金行业的“觉醒年代”啥时候到来?
当一家公司能靠基民亏损年赚40亿,当明星基金经理跌落神坛却无需担责,当“投资者陪伴”沦为报告里的漂亮话——这样的行业生态,像极了“皇帝的新衣”:所有人都看见问题,却无人敢说破。
但历史从不骗人: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基金业被迫改革销售佣金;2023年A股费率改革,已让广发基金净利润缩水。或许不久的将来,基民会用赎回投票,市场会用脚做出选择。
记住:投资世界里,没有“躺赚”的基金经理,只有“装睡”的投机者。
与其期待别人良心发现,不如自己擦亮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