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啰顺风车的“一口价”,真的是“一口价”吗?
福州的杨女士最近就碰上了糟心事儿,原本图个方便省事儿,谁知道却掉进了“甜蜜的陷阱”里。
话说这杨女士,家住马尾,在台江上班,每天来回18.5公里,为了省点时间和油费,从3月14号开始,她就成了哈啰顺风车的忠实用户,用的还是支付宝APP。
一开始,感觉还挺好,价格也实惠,所以很快就开了免密支付,想着以后能省事儿。
你品你细品,这免密支付,图是方便,可也容易让人忽略账单。
直到最近,杨女士闲着没事儿翻了翻支付宝账单,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从3月24号开始,几乎每笔哈啰顺风车的扣款都比页面上显示的“一口价”多了10块钱!
一口价明明显示9块8,结果扣款19块8,这算下来,一个月下来凭空多花了近两百块!
你说这事儿闹心的不?
杨女士赶紧回忆,才想起3月13号买了张哈啰顺风车的月卡,9块9,里面有4张10块钱的优惠券,得满20才能用。
她琢磨着,估计是优惠券用完了,但这“一口价”还是照常显示,也没个提示,这不是明摆着忽悠人吗?
为了搞清楚情况,杨女士还给记者来了个现场演示。
4月14号下午5点40,她通过哈啰顺风车平台找车,从台江到马尾,页面上明明白白显示着三种选择:拼座5块7,特惠独享9块8,独享12块5,而且每个价格前面都标着“一口价”仨字。
她选了特惠独享,一位开丰田的车主接了单。
等她到了目的地,确认行程完成,再一看订单记录,计费金额19块8!
这事儿,你说平台是不是有点儿不地道?
杨女士当然不干了,立马联系哈啰客服,结果客服也是含糊其辞。
记者也给哈啰顺风车平台客服专员打了个电话,人家是这么说的:“平台一口价是系统根据用户优惠券与平台立减折扣自动生成的一个最优价格,但用户实际能享受到的优惠要以实际支付为准,如果想知道每笔订单的具体金额,建议用户取消免密支付,付款时就能看到价格。”
说白了,就是“一口价”只是个参考,实际扣多少,还得看情况。
更奇葩的是,4月16号,哈啰顺风车平台客服给杨女士回访,先说给她30块钱现金红包补偿,杨女士没同意,客服又把金额提到200,杨女士说要核对金额再商量,结果客服直接把电话给挂了!
这事儿,换谁都得窝火!
平台这么玩,到底合不合理?
福建瀛榕律师事务所的林善志律师说了,如果平台单方面变更价格,没提前告知,可能就构成违约,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律师建议杨女士先和平台协商,不行就找消费者协会投诉。
这事儿还真不是个例。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哈啰顺风车一口价”的投诉就有91条!
看来,不少人都被这“一口价”给坑过。
更有甚者,有些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哈啰顺风车强制勾选了“加速包”等额外服务,导致实际支付费用增加。
2024年3月,福州市民陈先生反映,使用哈啰顺风车从仓山到鼓楼,显示“一口价”15元,但实际支付了22元,经查询发现被默认勾选了“加速包”。
类似的套路,防不胜防啊!
不光是哈啰顺风车,其他平台也有类似的问题。
2023年11月,上海的李女士在使用滴滴顺风车时也遇到了类似问题,平台显示“一口价”25元,但实际支付了35元。
滴滴客服解释称,由于李女士修改了目的地,导致价格上涨。
李女士认为,平台未在修改目的地时明确提示价格变动,侵犯了她的知情权。
这些事儿,都说明顺风车平台的“一口价”存在不少猫腻。
再说说这免密支付,虽然方便,但风险也不小。
消费者一不留神,就容易被平台“薅羊毛”。
而且,现在顺风车平台的价格机制监管还不到位,消费者维权也比较困难。
顺风车平台的用户协议中可能存在对“一口价”的模糊定义或免责条款,平台有义务对价格变动进行充分且清晰的告知,若用户协议存在漏洞,平台应承担相应责任。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平台想多赚钱,但又不想承担责任。
消费者在使用顺风车服务的时候,一定要多留个心眼,仔细核对订单信息,保留相关证据,遇到问题及时维权。
也希望监管部门能加强对顺风车平台价格行为的监管,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哈啰顺风车,你这“一口价”,可得说到做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