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现在的春节主要靠50、60后支撑,他们是最后一批认真过春节的人,这个观点我深有同感。
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走亲戚,过年过节,也是以家庭为活动单位,不再像上一辈那样走亲访友轮流到亲戚家做客。
时间一长,难免让人觉得年味淡了。
年味为何会变淡呢?大概有以下这4点原因吧。
1、炮竹声少了
前些年,不管是城市还是县城,很多地方都禁放烟花炮竹。
可能是出于安全方面或是环保方面的考虑吧,大城市几乎不让放,甚至连小烟花都不给放了。
记得有一年连老家的乡下也不给放,但村民似乎不买单,还是会放。
虽然少的是仪式感,实际少的就是“年味”,没有鞭炮声的春节缺少了年味灵魂。
2、假期短,节奏快
以前总觉得生活节奏慢,过年得过完元宵节,才算是过完一整个年。
现在的生活节奏如此快,打工人匆匆回家,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过年气氛,就又得收拾行囊踏上返城打工之路。
压力大了,节奏快了,打工的老百姓,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心一意”过完整个春节才去打工。
是无奈,也是没办法,只能享受当下过好每一个节日。
3、亲情淡了
老一辈的家庭,兄弟姐妹多,家家户户都是大家族,过个节日,似乎有走不完的亲戚串不完的门。
到了现在的年轻一代,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住得近的,平时都可以常见面,住得远的,也只有过年过节才见那么一回,甚至有时候觉得太远交通太麻烦,都走不动了。
人只要联系少了,感情就很容易变淡,亲情也一样。
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只有住得近的,走动勤快的,关系才会越亲。
4、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年味却越来越少
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过春节,春节一到就有新衣服穿,还有很多好吃好喝的东西。
那时候所谓的好东西,其实就是一顿有鱼有肉有饮料的晚饭,爸妈还会做很多好吃的零零碎碎,整个春节吃得最多就是瓜子糖果,还有一两块的红包收。那几乎就是最完美的节日了。
而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鱼大肉不再只有过年过节才有。
普通的日子,想吃就去买,想吃什么想用什么,都可以买得到,不再需要等到过年过节才可以吃
因此对过年的期盼已经没那么高,生活条件越优渥,传统的年味似乎就越少。
其实
过年,更多的是亲情的维系,家庭的温暖也是靠亲情。
年味淡,气氛少,更多的是缺少亲情的热闹。
所以,趁着过年,大家都活跃起来吧,过一个有意义的传统节日,把我们这一代的仅剩的仪式感传承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