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朝代更迭之际往往伴随着血雨腥风与权力纷争。
明末清初,天下局势动荡,三藩之乱犹如一场震撼华夏大地的惊涛骇浪,深刻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01明朝末年,政治腐朽,内忧外患。
崇祯七年,在宣府大同之战中,明朝官员审问被俘的八旗汉军时,得到了令人深思的答案。
那些原本身为大明军户之人,为何叛明投清?答案直白而现实 ——“给的太多了”。
像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这样的将领,投降后封王爵,部队保留建制,直接归皇太极指挥,普通士兵也能得到一个老婆、8 只牛羊和一头驴的待遇,战死还有抚恤金。
顺治元年怀庆之战后,清廷发放的抚恤金十分可观,士兵抚恤 30 两,千总 80 两,守备 100 两,战死的高级将领,其儿子还能世袭爵位或获官职。
对比明朝对军户的漠视,清朝统治者这一招 “糖衣炮弹” 成效显著,吸引了大批明军归附,为其逐鹿中原积攒了力量。
皇太极、多尔衮靠着丰厚军饷、编制诱惑以及生活保障,笼络住了人心,让这些归顺明军心甘情愿地为清朝打天下。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这份早期的优厚待遇,到了康熙年间却成了沉重负担。
顺治十七年,吴三桂部约 7 万余人,其中 6 万为新归附降兵,随着不断征战招降,至康熙元年,吴三桂麾下兵马不少于 10 万。为养这些兵,清廷一年要支付约 900 万两白银军费,算上耿精忠和尚可喜,清廷每年为三藩支出的饷银超 1500 万两。吴三桂勒死永历帝后虽有裁军,至康熙十一年,三藩军费仍达 500 万。
但三藩问题远不止军费,他们在领地内享有诸多特权。以云南为例,采矿、茶叶、田赋等地方财政收入尽入吴三桂囊中,朝廷分文不得,他还有推举官员之权,“七选之官遍天下”,耿、尚二藩控制之地亦是如此。
朝廷委派官员,若不得三藩点头,根本坐不稳官位,三藩俨然成了独立王国,这让康熙如芒在背,深感威胁。
02康熙作为少年天子,冲龄践祚,心中对三藩的不信任与日俱增,笃定他们迟早威胁统治,撤藩一事逐渐被提上日程。
恰逢此时,尚可喜上奏请求告老还乡,恳请留其子尚之信镇守广东。康熙顺水推舟,以广东已平定为由,驳回请求,令尚可喜全族迁回海城,所属官兵暂留广州交提督管辖。
吴三桂和耿精忠闻讯惶恐不安,康熙十二年七月,二人分别上书假意要求撤藩,试探康熙态度。朝廷内部对此分成两派,索额图海等人认为不可撤藩,应徐徐图之,待吴三桂死后再行动;明珠、莫洛等人则主张趁机将吴藩彻底迁走。
康熙本有撤藩决心,又见大臣多支持,果断表示三藩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应尽撤。
吴三桂陷入了绝境,一方面,他为求清朝信任,曾忍世人唾骂绞杀永历帝,如今却遭康熙抛弃,沦为笑柄;另一方面,朝廷撤藩意味着麾下十几万人编制将失,这些人面临失业,一旦生活无着,必生乱事,甚至可能裹挟他造反。
吴三桂深知自己已无退路,要么主动领导造反,要么被属下推着走,总之造反成了必然。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传檄天下,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服,号召反清复明,一场长达 7 年之久的三藩之乱就此爆发。
吴三桂起兵之初,康熙自恃有人质在手,判断吴藩与耿藩不敢轻举妄动,故而当吴军兵分两路杀出云南,驻守贵州、湖南、四川的清军措手不及,短短半年,吴军控制滇、黔、川、湘四省。见吴军势大,耿精忠、广西将军孙延龄纷纷响应。
耿精忠软禁福建总督范承谟,在福州起兵,派兵攻打浙江;孙延龄不顾妻子孔四贞阻拦,干掉都统王永年等人,于广西举事。康熙万万没想到一纸诏令引发如此轩然大波,无奈之下撤销对尚可喜、耿精忠的撤藩命令,打算先集中精力对付吴三桂。
但耿精忠不为所动,主动联络吴三桂,意图夹击江西;尚之信则首鼠两端,观望局势。与此同时,台湾的郑经、察哈尔蒙古的布尔尼、四川土司、苗民以及青海墨尔根等势力也因各种缘由起兵反清,清朝一时四面楚歌。
然而,就在形势大好之际,吴三桂却未乘胜追击,既不渡江联合耿精忠夺取两江财富重地,反而派人赴北京与康熙议和,试图划江而治。康熙自然不会应允,果断下旨处死吴应熊,以明撤藩决心。
之后,孝庄太后指点康熙重用图海,图海带着数万八旗家奴平息察哈尔叛乱,解了康熙后顾之忧。
察哈尔刚平,陕西提督王辅臣因与陕甘经略莫洛有矛盾,在平凉起兵响应吴三桂。
康熙先派贝勒董鄂征讨,久战无果后,改派图海为抚远大将军。图海兵临平凉城下,吴三桂派兵增援。趁此机会,康熙任命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于合肥反攻,顺利拿下饶州建宁,将耿精忠人马逼回福建,切断二者陆上联系。之后岳乐进军湖南,却遭遇吴三桂麾下大将高大节阻击,清军在吉安骡子山遭伏击,损失惨重,退回南昌。
此后,吴军与清军进入长达两年的相持阶段。
吴三桂为何屡屡错失战机?有人猜测,彼时他已 60 多岁,戎马一生让他习惯求稳,早年经历使他坚信偏安西南亦可安度余生,缺乏年轻时的冲劲,不敢放手一搏。而在相持阶段,尚可喜病重去世,尚之信趁机在广州起兵响应。康熙并不慌张,他深知尚之信为人,一面令简亲王喇布牵制吴三桂,一面任命康亲王杰书重点打击耿精忠。
耿精忠退回福建后,与郑经冲突不断。此前吴三桂曾撮合二人,可郑经认为即便三藩得胜,自己也难捞好处,故而清军猛攻福建时,他在耿精忠背后捅刀。耿精忠实力本就偏弱,陷入两面夹击,无奈之下,康熙十五年九月,准备率水师外逃的耿精忠被亲信徐文焕阻拦,只得袒身露体,率文武官员出城投降。
康熙出于统战考虑,赦免其罪,令其攻打郑经。几乎同时,图海劝降王辅臣,王辅臣自知有罪,遣散家财后饮毒酒自尽,康熙未株连其家人,仅革职其子。
随着王辅臣、耿精忠投降,尚之信再次摇摆,康熙十六年 5 月正式投降,从起事到投降仅 15 个月。
同年六月,康熙见陕西、福建、广东收复,对吴三桂和郑经发起总攻,三藩之乱进入清军反攻阶段。郑经抵挡不住,退回台湾;孙延龄乞降吴三桂后被吴世琮计杀,吴三桂虽拿下广西,但处境愈发艰难。
03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为鼓舞士气,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国号大周,随后下令全线反击。
六月,吴军大将马宝率 5 万大军南下,于永兴大胜,击毙清军都统、护军统领,打退援军,解侧翼威胁。吴三桂欲落实争夺广东战略,以 10 万大军出击,一度让康熙萌生弃守广东之念。
但八月十七日,吴三桂突然病死,吴军各部退兵,10 月,前线吴军退回衡阳,迎立 15 岁的吴世璠继位。吴世璠在位时,吴军大将吴国贵提出分兵两路出击计划,欲谋河南、南京,可无人愿出征,吴世璠又想退回贵阳,计划落空,吴军如一盘散沙。
康熙得知吴军状况,再次下达总攻令,清军逐个击破吴军,康熙十八年拿下广西、湖南东部诸多重镇,十九年又攻占四川北部、贵州大部和湖南西部,吴军余部退守云南。康熙二十年年底,清军围攻昆明,吴世璠穷途末路自杀,余众出城投降,三藩之乱终被平定。
清军平定三藩前夕,郑经病死,两年后清朝收复台湾。
三藩之乱为何失败?从吴三桂角度看,一是战略保守,偏安之心重,错失诸多战机;二是号召力有限,虽反清,却难以凝聚各方力量;三是年纪太大,不复当年之勇,决策趋于保守。
若吴三桂年轻十几岁,这场大战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叛乱平定后,康熙以谋反为由赐死尚之信,念及尚可喜未反,赦免其家属;以耿精忠罪过更大,将其凌迟处死,心腹死党一并受刑。康熙没收三藩财产充作军饷,收回云南、广东、福建三省官吏选任大权。
对三藩部队,尚、耿二藩因投降早、统战价值高,余部多被宽容处置,部分编入京师八旗汉军,部分留驻原地驻防;吴藩则因人数多、风险大,主要将领被处死,其他人或押入京甄别安置,或安插于四省为贱籍,直至庚子立宪改革才摆脱身份。
三藩之乱落下帷幕,清朝由此彻底巩固了统治根基,开启新的历史篇章。这场大乱不仅是权力、利益的博弈,更是明清交替风云的延续,为后世留下诸多可叹、可思之处。
文本来源@老威观史 的视频内容